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春天花会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有一种神秘的人叫作“命运规划师”(天涯热帖)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11:27 | 只看该作者
楼主回复网友 关于“关键影响”
 @猪服你 2011-12-16 00:52:30
    很庆幸看到搂主的帖子,它将对许多人及他们的子女产生关键的影响!支持搂主,关注中,希望您不断更新,让我们从中得到个方面积极的思想!
  -----------------------------
  
  谢谢你的鼓励!
  “关键影响”,你的思维与命运规划局的同志们有契合。
  曾老师说过,并不是很多人在思考时能把人生看作一个短暂的整体,光是思考的角度就已经决定了你将会看见什么了。懂得有关键影响存在的,才明白教育在细节中的意义。
9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11:5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电脑游戏,网友阳光下的琴键心得
关于电脑游戏,我倒是小有心得。
  
  一个人(不仅仅是年轻人,很多中老年人也有此好)沉迷于电脑游戏,必然是爱上了游戏给他带来的快感。那么我们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迷上棋牌、麻将游戏的,一般是中年以上的人,他们是因为在生活中养成了棋牌麻将的习惯,但是缺少一个随时随地都能玩的环境,网络刚好带给他了这个环境,所以才会沉迷。这个就必须在生活中解决,仅仅不让其上网是没有意义的。
  
  2.迷上军事射击类游戏,这种人比较需要释放压力,需要游戏中的血来平复现实中的激荡心情。对这种人必须从缓解压力方面考虑。
  
  3.迷上模拟城市、维多利亚、钢铁雄心、文明之类的模拟战略经营游戏,这种游戏比较写实,需要很多专业知识才会有兴趣,这种人其实已经有较强的知识面和自制力了,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干预。
  
  4.迷上暗黑破坏神、魔兽世界等构筑“另一个世界”的这种游戏的,实质上是在逃避现实,他们在寻找“远离尘世的理想乡”。在那个理想乡里,努力和回报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而且可以将自己投影到一个平等、传奇的世界中。对这种人,必须要像LZ说的那样,给他找到一个思想的着力点,培养他一个现实中的他能认可的优势项目,无论是文化、艺术、体育都行。
  
  5.迷上英雄连、帝国时代之类的即时战略类游戏的,一般心中都有一个将军梦,一般这种人也不会废寝忘食的去玩游戏,原因有两个:1.这种游戏每一局都极耗精力,一般连玩个3局就已经很了不起了。2.玩到一定程度,必然要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比如玩英雄连的,说不定就会去看二战史去了。如果一定要扭转其沉迷状态,可以引导他走向正规军事理论,走向模拟兵棋推演,这样也算是走上正道了。
  
  总之,游戏与游戏是不同的,他们背后的含义也不同,每一个沉迷游戏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如果你不能以平等的心去理解他和接近他,想要扭转沉迷是难上加难。
9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13:10 | 只看该作者
网友习武而夫与网友上海欣慰关于第二种教育的探讨
作者:上海欣慰 回复日期:2011-12-16 16:10:39  回复
  
    我是第一次在天涯留下足迹,首先向楼主、曾老师及所有关注此贴的朋友们问好!
    有女儿推荐,我认真拜读了帖子,并且像所有喜欢这个帖子的朋友一样,自然而然的结合自己本身的情况加以思考,甚感欣喜。因为我是曾老师的理念和方法的践行者,对象自然是自己的女儿。虽然我因自身的局限,没有曾老师那样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我确实早早的给女儿定下明确的人生目标及达到目标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并坚韧不拔的持之以恒。过程总是曲折的,但最终如愿以偿,我们母女二代人对目前的生存状态都感到满意。女儿硕士毕业后没有进入正规体制内做一个囚人,而是自己创办了某一项专业领域的教学机构,从事自己喜欢并擅长的职业幸福无比。正因为清醒的认识到国内教育体系的沉疴,女儿选择不生育。
    之所以说这些,主要还是想有可能的话结识楼主和曾老师,就现在的通讯和交通条件,不在一个城市也没有问题。因为在自己的周围少有同道中人。
  =======================================
  
  很有兴趣,能否更详细点介绍一下你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我能想到的几条路线,一是像郑渊洁那样,完全自己培养。但是这条路成本太高,若不是像郑渊洁那样的自由职业者,难以有精力这么做。二是依托传统教育的平台,但是不以传统教育的目标来自我局限,而是在课外发散思维,拓宽孩子的眼界,启发自主思考。我觉得第二条道路更为可行。

网友上海欣慰关于习武而夫的回复
很有兴趣,能否更详细点介绍一下你们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我能想到的几条路线,一是像郑渊洁那样,完全自己培养。但是这条路成本太高,若不是像郑渊洁那样的自由职业者,难以有精力这么做。二是依托传统教育的平台,但是不以传统教育的目标来自我局限,而是在课外发散思维,拓宽孩子的眼界,启发自主思考。我觉得第二条道路更为可行。
  ----------------------------------------------------------------------谢谢关心我回复帖的朋友,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情况。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初,由于出身家庭和个人经历比较特殊,我的思维和行为与绝大多数人不同,自己总结一句话:苦难和孤独是提升境界的催化剂。
  女儿年届而立,她求学的年代教育环境比现在宽松多了,没有许多比拚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的私立学校。也是经过努力进入了适合自己的中学,有较多课余时间得以提升个性素质。正如你所提到的第二种途径,我充分利用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寓教于乐,引导她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因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像曾老师指导楼主一样:偏重古典文学的诵读;除了深入学习音乐以外,为提高鉴赏力,在书法和绘画上都作了启蒙;用二个暑假学会了游泳;个人电脑刚问世就买了一台,主要用于打游戏。只是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程度与曾老师有差距,尚显欠缺。
  女儿看了这个帖子感到与我们的做法几分相似,因而推荐给我的。

网友羊嚼牡丹关于体制内教育与体制外教育融合的回帖
  
  作者:君子如玉1981 回复日期:2011-12-18 17:09:06  回复
  
    LZ,我本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所以希望我的女儿(目前一岁)在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长期以来,我有一个困惑,这个困惑来源于我的一个同事。当他的小孩读小学的时候,同学都去上这个奥赛班,那个音乐班什么的,他没有给他的孩子报这种班,他希望孩子能度过一个简单的童年,但是,在小升初的时候,考试题很多都是奥赛题,而且有特长可以加分,他小孩因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根本没有竞争力,差点连学都上不了了,他非常非常的后悔,他说,以前觉得别人是傻瓜,现在知道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我的困惑就是,我如果按我认为正确的方法培养我的孩子,她可能不会被这个体制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她必须在这个体制内生活,这是一种矛盾,不知道LZ以及LZ的老师怎么看这个问题,也不知道看这个帖子的网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
   建议您参考“习武而夫”提出的的第二种思路,“上海欣慰”亦通过此途径获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再在楼主及曾老师即将公布的细节和体系中获得一些体悟,剩下的就看您跟家人的执行力了。
   另:某种角度上,存在即为合理。中国的应试教育作为对下层民众相对公平且本就不多的有效上升通道,应用多年,实是有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缘由与苦衷,所谓“积习难改”,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之转变牵涉深远,绝非一蹴而就之事,所幸,有如楼主、曾老师及此贴的众多参与者等有识之士!

楼主给网友上海欣慰的回帖------践行,是唯一宗旨
@上海欣慰 2011-12-19 16:49:25
    我出生于五十年代初,由于出身家庭和个人经历比较特殊,我的思维和行为与绝大多数人不同,自己总结一句话:苦难和孤独是提升境界的催化剂。
    女儿年届而立,她求学的年代教育环境比现在宽松多了,没有许多比拚家长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的私立学校。也是经过努力进入了适合自己的中学,有较多课余时间得以提升个性素质。正如你所提到的第二种途径,我充分利用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寓教于乐,引导她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因而建立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像曾老师指导楼主一样:偏重古典文学的诵读;除了深入学习音乐以外,为提高鉴赏力,在书法和绘画上都作了启蒙;用二个暑假学会了游泳;个人电脑刚问世就买了一台,主要用于打游戏。只是对于动手能力的培养认识程度与曾老师有差距,尚显欠缺。
    女儿看了这个帖子感到与我们的做法几分相似,因而推荐给我的
  ------------------------------------------...........
  -----------------------------
  
  您是一位能让人肃然起敬的前辈!
  不是因为对教育的认识与曾老师契合,而是重点在于认准了,坚毅地执行。多年持之以恒,背后很多汗水艰辛!
  曾老师常常告诉学生说:不要看一个人说对了什么,更要看他们是否作对了什么。能说却不会做的,不算真知。
  他自己就是这样以“行”来谱写生命的人。他之所以投身到教育领域,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他说:我的一生故事在少年时早已写下图谱,我成长在一个不快乐的家庭,所以发誓以后要一辈子为孩子为家庭而献身,给她们一个真正的幸福的家庭。他从孩子快要出生开始,放弃原有的工作,直到今天,多年过去了,他每天乐呵呵地陪着孩子快乐成长。
  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理想。他说:践行,是唯一宗旨
9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15:24 | 只看该作者
网友羊嚼牡丹作诗一首—罗马,好诗
罗马就在那里。
  
   罗马只有一个。
  
   通向罗马的路有无数条。
  
   有的人还没意识到它存在。
  
   有的人听人传说有个罗马,传说中还有人去过那儿。
  
   有的人决定去罗马,并开始寻找去那的路。
  
   有的人不想去。
  
   有的人嗤之以鼻,根本不相信有个什么罗马。
  
  
   有的人认为自己找到了正确的路,向路上遇到的人拿出自制的地图希望吸引几个旅伴,免不了争论一番哪个人的地图才最正确。
  
  有的人自己走。
  
  有的人跟有地图的人走。
  
  有的人迷路了。
  
  有的人到了罗马。
  
  有的人到了又回来,觉得那儿很好,想带更多的人去哪儿。
  
  有的人没能到那儿,回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罗马。
  
是的,过去就是这样。
  
   是的,现在就是这样。
  
   是的,未来就是这样。
  
   罗马就在那里!
  
   罗马只有一个!
  
   通向罗马的路有无数条!
9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4:42 | 只看该作者
77
  关于听音乐
  在来曾老师身边之前,我对音乐的了解,仅止于手机铃声和零零散散的一些香港流行曲。
  音乐的世界,对我来说似乎近在眼前,却十分遥远。哪怕在梦中,也没有想过会走进它的殿堂。
  可能真的如他所说:正是年轻人的交往圈子和视听范围,困住了他原本自由无碍的心。

  就像一只小鸟,本来生而自由,展翅能飞的。外面天地辽阔,它却困在生活范围所圈定的周遭篱笆内,逐渐在各种人际牵扯中,心灵的翅膀逐步萎缩,终于从鸟退化小鸡了。
  我这只小鸡,原本不知道世界是这么辽阔,人的发展会这么神奇。可是在一年内,我重新生长出飞翔的翅膀。
  是音乐给了我飞翔的感受。
  在剪掉我的头发,更换了眼镜,引诱我弹琴之后,对于音乐的喜爱似乎是自然而然伴随而来的。没有任何唐突可疑之处。
  听音乐,就像学钢琴时附送的买一送一小礼品,不需要任何特意的推动,就这么悄然而来。
  一开始,我还经常从自己的手机里听听原先在学校时的流行歌曲。曾老师也从来没有叫我放弃它们。只是随口问我喜欢哪些歌曲,没再细究。

  (曾老师语——
  其实音乐对于改善青少年行为及思想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润心’的一种直接手段。
  对于从来不爱学习的颓废少年,假如音乐能够被他接受,真正进入他的生活,那么音符和歌词将如同春季的融冰渗透进干涸的草地,激发灵魂深处“渴”的呼声。它能激活少年的情感。
  音乐是想象力的翅膀,少年人的思绪由音符牵引可以滑翔远方。草原,冰山,森林,天地无碍,自由奔放。

  于是,把音乐带进小松的生命世界,是必须要做的。也属于剪头发,换眼镜和学弹琴之后的组合拳之一吧。可是我对此并不着急,因为音乐和阅读兴趣一样,是功在当下,利在终身的事情。
  我把音乐和读书、思考当成丰富人生的三件大事来看待。重要的不是如何快速接受音乐,而是一旦引入生命之后,如和才能细水长流地持续下去。只有持续才能发挥更大的功效。
  正因为音乐如此重要,我希望学生自己悄然接受。越是自然的,就越能在心灵驻留长久。
  当小松的手指开始沾上琴键,我知道音乐对他的渗透是相伴随的。加上我自己对音乐的喜好,生活中的熏陶将无处不在。所以并不着急。)

日期:2012-02-12 09:05:22

  78
  有一天,曾老师见我课间休息,于是他也放下手中的书,拿杯清茶走了过来。当时我正在听着手机的歌曲。
  (曾老师语——其实我当时并非刻意选择那一天来启发他什么,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看见他在做什么,我就会和他谈什么。而那一次正好他在听歌,我于是就趁机给他播种子了。越是生活中随机的谈话,效果越好。)
  他啜饮了一口茶,微笑着问我听的是谁的歌。
  我说了个名字,他摇摇头说:多年没有跟踪流行乐坛的最新动向,不知道他是谁了。不过这个歌手的声音还可以。

  他的话让我稍微诧异,因为很少有长辈会赞同现在的流行曲,而他的态度似乎挺包容的,这让我有兴趣和他聊下去。
  (曾老师语——其实我是不听最新香港流行歌曲了,但并不反感流行歌曲。要想和青少年拉近心理距离,就更应该尊重他们的流行文化。长辈先放下姿态,尊重他们,他们才能放下天然的壁垒容许你走进来。
  这不但是和青少年谈心的一种灵活策略,本身也是一种看待事物的多元包容态度。当你的表情、语气有了诚意,孩子自然会研读出来,才能深入讨论。)
  我问:你以前也喜欢听歌吗?

  他淡淡地说:“当然,我对音乐的喜爱比你更狂热。中学时,几乎所有港台流行歌曲只要前奏音乐响起,在前面10秒内我就能说出它的歌名和演唱歌手。那不是吹的,兄弟我也曾经年轻过。”
  他的话如同深井的回音,带着强烈的感染力。真实得不容置疑。
  我问:那你觉得现在的流行歌曲好听吗?
  他说:审美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评判整个时代的歌曲好不好听,要看评判者拿什么时期什么地区的歌曲来比较。泛泛地问,不好回答。
  我说:现在社会上都说我们这一代的流行歌曲很烂了,但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呀。
  曾叔叔的表情非常和蔼,悠闲地啜饮了一口清茶说:“如果你拿近十年的港台歌曲与25年前的港台歌曲相比谁更好听,这种PK,先要看裁判们是谁,在谁的主场才行。你要找人家比赛什么,一定要先看看场地和裁判这些重要因素。
  实在要比较,我觉得我1987-1992年的流行歌曲要好过最近十年的流行歌曲。而古典音乐名曲又超越我们大部分流行歌曲。
  你想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弄明白‘潮流’是什么?
9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5:31 | 只看该作者
 79

  我说个小故事给你听,让你知道每个时期有属于那群人的潮流文化。

  在我小时候,八十年代初,那时中国沿海刚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家乡是最近接香港的桥头堡,有点儿西风就很快就吹进来了。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的几十年里,国门曾经被严控紧锁,人们就算听到一些靡靡之音也不敢仿效——在那种社会气氛下无异于找死。

  到了1982年左右,那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了几年,邓小平决定打开国门,坚冰渐渐开始融化,社会气氛逐渐宽松了。

  在任何一个时代里,年轻人总是新潮文化的积极弄潮儿。每个人都年轻过,所以大家都曾经感受过自己体内激进的冲力。

  那时我看见姐姐开始烫头发了。许多大姑娘都买一顶白色的大帽子,是软骨的,可以折叠起来。姑娘们对这种新潮帽子趋之若鹜,新潮的象征。

  那是刚刚脱下文革装束后不久的一代小青年,即使他们刚从审美观高度古板统一的时期走来,整体社会观念尚处于新旧交替的观望状态。可是年轻人永远是追逐潮流的先锋队,当风气微微有些暖意,新的时代符号便如同绿芽遇上春雨,立刻滋荣起来了。

  记得那时他们流行的歌曲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泉水叮咚》,《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比蜜甜》,《军港之夜》之类的。

  但是要记住,社会主流的话语权永远是掌握在中年人手里。
  对于烫头发和戴大沿白布帽子,我爸粗暴干预了姐姐。勒令她们把烫过的头发剪掉,不准戴那种帽子,逼着姐姐把帽子剪破了。
  为此姐姐哭得很伤心。当时我是小弟,心里也为姐姐的委屈打抱不平。


  后来轮到我了。我们那里当时是香港流行元素进入中国大陆的第一站,比内地城市前沿大胆得多。中学生的服装潮流也是香港传过来的,色彩和款式都很反传统。

  上初中后,晋升为青少年的我当然也很喜欢听港台流行曲。

  而且梅艳芳的《妖女》、《坏女孩》和《红唇烈焰》等等歌曲的确让人听了都脸红。什么“他将身体紧紧贴我,还从眉心开始轻轻亲我,快喝杯冰水冷静透一口气,回头寻找理性放了在何处…….”在那时,这些歌词大胆得过火了。

  不过香港同时期的那批流行歌手里,也就梅艳芳的歌曲过于前卫和放荡,这使我们‘正经人家’都不好意思认同她为偶像。

  谭咏麟的歌就不同,他总是唱些“天边一颗小星星,海边一颗小星星,默默落着泪,永不改变……..”之类的,还是容易引起青少年的认同。

  我父亲也一样很看不惯我的服装和歌曲。可是我的脾气不像姐姐那么乖乖,我会想办法抗争的。

  那时我放学回到家,马上就用录音机高声播放香港流行歌曲。边听边跟着唱,如饥似渴。当然,父亲下班回到家我还是赶紧把音乐停了。
  毛主席说,要打游击战,聪明人不要拿鸡蛋碰石头。”
9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5:52 | 只看该作者
80

  曾老师说得绘声绘色,他的神情、语气和肢体动作都像回到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很投入,很生动。我们几个都乐呵呵地听着,觉得他就是我们阵营中的一员。

  他继续说道:“你知道本人的脑门是被马列哲学敲痛过的,用马列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思路与众不同。

  在和我爸暗中角力的过程中,我也会多角度地反省——其实‘潮流’真有那么迷人吗?这里面有没有‘凡是敌人反对的就是我要拥护的’傻蛋逻辑味道呢?

  ‘我喜欢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爸爸反对什么’吗?他没那么大个,我的意志自由可比他重要多了。
  他在我的整个生命价值中算几斤几两?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应该有超越父亲反对的充足理由才行。否则也太没出息了。当时我还是个小少年,将这个想法郑重其事地当作对客观真理的追求。

  我联想到文革时的主流观念,接着想到前些年我姐姐她们的潮流符号,然后再看看我身上正流行的东西——真像‘城头变换大王旗’,各领风骚三两季。

  所谓‘潮流’,就好像天上的云朵,随风吹而不断地变化形状,这是为什么呢?当时我真是个问号少年,脑海里经常一大串问号,然后自己土法炼钢玩思辨——

  人还是一样的人,而服饰、歌曲等潮流符号在变化着,到底是观念在变还是人在变呢?或者,是观念以冲突的方式在较量吗?

  ‘潮流’难道真的代表着先进方向吗?‘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逻辑究竟正确吗?如果‘潮流’是云,那么谁是‘风’呢?

  如果风不是自然的,那背后‘扇风的手’到底目的何在?推手是数量庞大的一群人还是少数几个叼着雪茄、坐在关键位置上的策划者呢?

  假如‘潮流’的审美是无中生有的,那么我们青少年热衷攀附潮流的动机究竟是认同别人‘塞过来’的新潮审美观,还是仅仅想借用这些符号为手段去和代表旧势力的父母划清界线呢?

  这些问题反复在我脑海里想呀想。你知道,一般会提问题的人也善于找答案。

  直到高二以后,我搞明白了。好像在一本谈美学原理的书上看到一句话,得到了贯通性的感悟。那句话大概是说:审美观是因人而异的,没有普世标准。它通过教育对诸多个体思想取得相对统一。

  于是我明白了——原来我喜欢最新款式的牛仔裤,并非自己原有的审美观觉得它美,而是被一些外在宣传力量所牵引着认同。比如看到电视上的明星在穿这一款,别的同学就羡慕这个,谁拥有了新款牛仔裤就会令其他同学羡慕。

  因此,我之所以买它未必是因为‘我觉得’它穿在我身上很好看,只是为了让其它同学羡慕而已。这款式是否适合我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我从它获得了其它满足。

  从这一点出发,继而想到——我捍卫的审美标准未必是纯洁的,它背后是一连串复杂动因的交战结果。

  我可能用新潮的服饰来彰显与父亲抗争的斗志,也可能希望获得它来赢取同学们羡慕的眼光。至于‘我自己’是不是真正喜欢它其实不大重要。

  既然我这样想,那别人很可能也是这样想的。一个人每天穿什么衣服上街,其实背后经过了复杂的决策过程,真正属于‘自我’的意愿成分很低。

  一个人越想活得‘自我’,也许就越要防止‘他人’的影响入侵。”
9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6:27 | 只看该作者
81



  话语权在作祟




  曾老师越讲越深了,不过他的条理很清晰,我还能跟得上他的思路走。他带我到思维从未去过的地方,到那些我脑海内从未推开过的房间里,看看究竟还有什么好玩又精彩的。

  他见我很认真地听,判断我能听进去这些,于是继续娓娓道来,谈他在青少年时的思辨。

  “思考的过程常常拔出萝卜带出泥,越扯越多。

  除了搞清楚‘我’对潮流的追逐心理之外,还顺带想搞明白父辈们为何会打压年轻人的时尚潮流文化。

  当家长使用暴力或高压来劝说年轻人放弃审美标准,无非两个要点:
  1, 长辈觉得他们的观点更正确,基于悲天悯人心怀而劝人放弃差的标准向他们看齐。假如这样,双方可以公平辩论,考验审美观和逻辑能力;
  2, 当道理上讲不过年轻人,掌握了社会话语权的阶层也能通过强势地位对话语弱势方进行强力压制。这里就和逻辑无关了,是拼人品和胸襟。

  小松,上面这些东西是我花了多年,阵亡了无数脑细胞之后才得到的想法。假如你能理解了这些,就能明白现在网上许多言论都是在逗你玩儿的。
  什么70后,80后,90后如何如何,将原本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剔除共性,按照十年一拨来归类,进而嘲讽或鞭鞑,这算是一种低级的精神暴力行为,我很不屑。这背后其实也是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非理性嘲笑行为——难道1981年出生的人与1979年的有很大不同吗?

  将人群简单分类,这群人在指指点点另一群人,看上去挺娱乐,实际上是低级趣味在作怪。说到底,仅仅是我们这批六零后、七零后目前掌握了社会主流话语权而已。

  当1971年在嘲笑1989年的人,其实不过是‘一朝令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肤浅心态,似乎自己没有年轻过。
  人类社会的大部分嘲笑行为都不以逻辑真理为基础,只是掌握了强势武器,类似于一大群人揍对几个的暴力行为而已。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


  “那为什么没人出来阻止这种低级嘲笑呢?”我忍不住问道。

  “社会的主体是‘群众’,群众就是‘大多数’。有话语权的‘社会贤达’未必愿意得罪群众,中国人没有较真的传统。
  再说,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一种潜规则,即‘我们是一帮人’,就像玩游戏那样,我们是在同一组的,就要相互守望,利益共享。

  ‘我们这一群’数量众多,能量巨大。所以这类反思只能在理性个人间内部进行了。我经过多年思考,发现有些现象存在着奇妙的对应关系。

  譬如,一般来说,知识越多的人越谦虚平和。
  见识越短的人越容易争论得脸红脖子粗。

  越是坚持真诚并且遵循理性指引的人越无法从政,因为撒谎会分裂其人格。

  同理,有时家长对孩子的‘官威’强度与自身的思维深度成反比关系。这种道理和其它原则相通。

  小松,我跟你私下聊天,会坦诚地把我的思考不带阶级歧视地告诉你,和你分享思考成果。可是当我在大庭广众下上台演讲推销这种理性的观点,多半会被‘我们这一群’人用臭鸡蛋给砸死。最好他们把我变回小孩,从成年人队伍中开除出去。”

  我们彼此哈哈一笑!很开心。他让我感觉真的站在我们青少年这一边,好像是从敌营叛逃过来的。
9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6 10:26:43 | 只看该作者
82



  理性属于个体





  他喝一口茶,继续说:“这是很悲哀也很难解开的局面,因为‘群众’作为一种整体,其行为一般仅受粗浅观念来支配。

  ‘家长们’作为一个群体,同样深受无意识力量的支配,‘群体’并不具有很好的推理及思考能力。任何必经逻辑推理才能获得清晰的观点,都只能在理性个体的内心世界静静地展开。

  所以理性而有深度的观点往往只为少数个体所接受,从不会轻易在社会上大面积遍地开花。

  想要一种观点变成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必须经过通俗化的包装,然后通过政府大力宣扬,最后交由漫长的时间来完成。

  历史很清晰地告诉我们一种事实:当思想家提出的观点经过诸多曲折的途径最终影响到普罗大众时,提出观点的哲人们早已化作尘土了。

  所以,和群众讲述深奥的道理其实比对牛弹琴明智不了多少。

  我作为‘家长’中的个体,自己可以冷静地反思嘲笑晚辈的行为,并对此不屑。
  所以小松你不必把长辈们的所有观点都放在心上,关键是自己内心要有‘定见’,就是理性冷静,懂得思考分辨,自然不容易被激流左右而摇摆。

  以后如果有人说你们现在的歌不好听,你除了必要的反思,还要注意这只是老人家们拿令箭吓唬晚辈的。
  歌曲好不好听,可以从审美观以及音乐鉴赏的角度上认真比较一番,就事论事。如果你有我刚才说的那些审美理论就可以坚挺住。

  假如被别人倚老卖老恶心了也别跟他们急,就像你们父母掌权后清洗爷爷辈影响那样,有一天等你们到了40岁,也同样可以对他们扬眉吐气的。呵呵!
  有一首古诗这样说:

  百尺竿头望九州,
  前人田土后人收,
  后人收得休欢喜,
  还有收人在后头。


  总有一天你们也会掌握话语权,届时你们这一批人的感情和回忆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符号。电影内容为你们的背景而制作,访谈节目都在围绕你们关心的议题,一切都会跟着你们的好恶在转——因为那时你们有消费力,有话语权。

  而老人就会慢慢被被权力边缘化,早晚聚在公园里用唱红歌来缅怀青春了。哈哈!


  我听了这番解释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曾老师讲得很慢,让我感受到了逻辑的妙处。被他牵引着走一条逻辑铺垫的小道,眼看一片杂乱,却总有曲径通幽。路虽小,绕来绕去,终至广阔天地。

  在日常相处中,发觉曾老师的讲话特点就是力求以理服人。当我提出的要求是有道理的,他会满足我,并不拿势来压人。即使他想改变我的想法,也尽量通过讲道理来取得我理解认同,让我明明白白心甘情愿。
  这就是他与学生交流的根本宗旨。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1 14:36:00 | 只看该作者
83

  有比较才能谈鉴赏




  在曾老师对我剖析过流行元素之后,我并没有立刻放弃原先的音乐口味。对此他也没说什么。我还是按照老样子,主要听些时下的流行歌曲,只不过偶尔也会听一点钢琴曲和小提琴曲作为调节。

  在我开始学习弹琴后大约两个月,有一天课间休息,我还在听着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这时阿姨走过我身边,笑着敲了一下我的头说:“没出息!尽是听这些歌曲。”

  我跟她斗嘴惯了,就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唉!你们老人家是不会明白听这些年轻歌曲的快乐了。你们OUT了!

  她反击说:“请小松同学到浴室去照照镜子,看看传说中的‘井底之蛙’长什么样子的。莫非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蛙王子’”?

  我也嘲笑说:“阿姨,看你年纪轻轻的还没老,怎么就开始用长辈话语权来欺负晚辈啦?难道忘记了曾老师说过‘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吗”?

  这时曾老师从书房笑眯眯地走出来。他总是端杯茶,好像放松筋骨的样子踱步来跟我说话。
  他说:“小松,上回我说过,长辈不应将自己的审美观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不可剥夺孩子审美的自主权。对吧?”

  我点点头。

  “可是,今天阿姨笑你没出息,是在为你惋惜,惋惜你还不知道好东西在哪里。

  有句话叫作‘敝帚自珍’,意思是你自己家里的破扫帚,用久了有了感情,不舍得扔。只有你拿它当宝贝,在别人看来才不稀罕。

  现在你听的流行歌曲,在我们的眼中看来就好像你怀中搂着一把烂扫帚,还无限陶醉的样子,有点好笑。

  我们说‘好笑’,是为你的视野狭窄而惋惜而已。你知道我这个人是讲道理的,不打算强加什么审美观给你。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正常情况下都会争取把自己的好处最大化,一般都会追求最好的东西。
  譬如,在你没有开过奔驰宝马车之前,你很喜欢自己的夏利车。我觉得你可以喜欢夏利车,但不能说那是最好的车子。因为你没有见识过高级轿车,没有亲身比较过。

  而我们是开过奔驰宝马车的人,看你陶醉在夏利车里面还扬言这是天下最好的车子,别人难免对此感到惋惜。所以才忍不住告诉你:你喜欢的流行歌曲,在音乐殿堂里就像小夏利。
  还有许多好音乐你未曾了解接触过的,太可惜了。你应该扩展视野,增加见闻。在有见识的前提下再来对怀里的破扫帚做另一番评估,这样会更客观一些。”


  我被他的理论绕进去了。奔驰和宝马车我家都有,他拿豪华轿车和夏利一比较,我的感觉很强烈。
  突然想起自己怀中好像抱着一根扫帚,好搞笑!我有点窘。于是说道:“我是觉得这些流行歌曲挺不错呀,我知道有更高雅的音乐,但是听不懂、不喜欢,现在只喜欢低俗音乐,总行了吧?”

  他笑眯眯地说:“当然行,我说过会尊重你的审美观。不过今天既然说起这个话题了,我就顺便提醒你,你之所以还要坚持抱着烂扫帚感到快乐,是因为你没领略过更高级的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4 00:11 , Processed in 0.165177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