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皮皮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皮新滋味]三叶草写写写微信群开动啦,皮皮开始养蚊子。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8 00:56:24 | 只看该作者
礼  

皮皮陈刚 201811日星期一


元旦的下午,闲来无事,跟云钊和我老公聊天。


先是我问云钊,“如果要你送别人一样礼物,你会选什么样的礼物?是要花好多钱才能买到的?还是自己花了好多心思动手做的?”这可怜的娃呀,他妈给他挖了一个坑,他只需要妥妥地往下跳就好了。


云钊沉吟半晌,回答,“我觉得还是要选自己动手做的,这个要花的时间和心思比较多,很有诚意”。他爸忍不住一阵哈哈大笑,“那要是人家穷得肚子饿死了,你还要送自己做的手工艺品给人家吗?”


云钊“呃”了一声,再跳进另一个坑里,“那选花好多钱才能买到的?”这一回,他妈我忍不住一阵哈哈大笑了。“要是别人在沙漠里面,好不容易才遇到你,又渴又饿,结果你送块金砖过去,人家会不会恨不得夺过金砖一砖拍在你脸上?”


他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回总算开窍了,“还是要看人家需要什么东西吧?”孺子可教也~~


是啊,送礼物给人,很多人容易一腔诚意错付,将自己掏心掏肺最喜欢,最好的东西送给自己最爱的人,人家不收还不行,收了不好好对待也不行。就像有的父母,不管不顾自家孩子的喜好,觉得做一份专业工作或者公务员的工作就出尽百宝,求遍大神,终于为自家孩子找着这么一份妥妥的,八辈子烧高香也找不着的好工作了,就非逼着孩子去好好地做这份工。然后,孩子在这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中捱尽苦楚,还有苦无处诉,只能郁郁过日子,除非……


又或者有人财富多得不得了,偏送礼物给这样的人,不知道他们这时可能更看重真情,还送了金银珠宝过去,人家早就自有金山银山了,岂不是自讨没趣?


送礼物给人,当然第一还是要看收礼物的人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了。投其所好,在任何时候都是合用的。


喜欢收到亲手做的礼物的人,就送他(/她)自己动手制作的物品;希望获得更多陪伴的,就好好地多陪陪他(/她);喜欢钱的,直接送大红包;喜欢文雅的,就送一份风雅的礼物过去,如果自己书画了得,自己写幅字画幅画就更让人感念了……当然我们也需要学会去分析判断:自己动手做的礼物有诚意,花了好多钱买的礼物也不代表没有诚意——赚这许多钱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是难得的,愿意花这许多钱来买礼物也是难得的,花了这许多钱再精心挑选的人家喜欢的礼物是更难得的。


林林总总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是想晒一晒我新近收到的礼物。朋友家属手书的《心经》,美翻了的字,震憾了我,让刚想附庸一下风雅的我简直如获至宝,狂喜不已。这样的礼物,加上之前我收到网友银杏叶书法的美妙记忆,以及这位朋友家属与写银杏叶书法的网友居然也相识的美谈,让这份礼物更添了雅趣、欣喜和让我极欲与人分享的兴奋。哈哈,锦衣不可夜行,所以我写下来,狠狠地晒一晒~~~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00:05:14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儿童与成人》第一卷

皮皮陈刚 2018114日星期日

与三叶草的一帮中高级班的朋友一起共读《书,儿童与成人》。这本书是法国的保罗.阿扎尔著,梅思繁译。

平时,我是不大爱看这样的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书籍的,这一次却是因为参与了共读,硬着头发开始读。这一周共读的任务是前两卷。

第一卷 成人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压迫;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一点不那么喜欢的情绪。都已经塞进故纸堆里的古早的儿童文学,研究来作甚?然而一旦打开这本书,作者嘻笑怒骂、讽刺得入木三分的笔触,已经极大地吸引了我。对那些他厌恶、瞧不上的作者,他的讽刺可谓刻薄;但对于那些他真正欣赏的作者和作品,他的描绘是多么的真挚和热烈!

被压制的儿童王国里,成年人利用观察到的儿童的天性,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自己的那一揽子学习计划,全部化了妆,半掩饰半强硬地塞给了孩子们,还要打着“我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幌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能阅读到什么样的东西可想而知。直到夏尔.佩罗出现,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美好而清新的书。阿扎尔对佩罗的作品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诚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那样欢快而美好,那样纯朴而自在。那些戏剧性的画面,多么让人喜欢,一看之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是的,夏尔.佩罗是为儿童书写的第一人。

当想象力遇见理性的时候,诞生了一个流行至今的理念——寓教于乐。教育很快把扼杀娱乐变成了自己的义务。波蒙女士这位“智慧的家庭教师”提倡“理智的王国”,将知识的传授直接变成了扼杀一切想象力的工具,偏偏还要自视甚高。花园在她们这样的人手里凋零了,被人遗忘了,而她们却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劳苦功高。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以自由发挥来对抗机械教育,以天性来对抗虚假表面的理论。然而,作家们以为自己谨遵卢梭的理论,事实上却在背道而驰,虚假造作,以解放孩子为借口,压迫着孩子的灵魂。吉里内斯女士,以她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卢梭的弟子,谨遵他的教诲。为了让自己成为耀眼的重要人物,也为了教育,吉里内斯女士煞费苦心,宁可生活在虚假之中,再也不愿脱下戏服。当她担任了家庭教师之后,她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她的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之中,哪怕是散步,也变成了只是教孩子们数路边树木数量或者露台上有多少个花盆的工具。天啊,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有什么真实自然可言?她将童话完全封杀,认为童话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道德感,并且童话当中缥缈的想象力给了儿童虚假的概念。她不愧是一位道德教育的卫士和先锋!

然后,贝尔甘出现了。他骄傲自大又虚假地温柔甜蜜着,完全意识不到真实的、自然的,才是能打动人的。那些虚假的夸张的陈旧的东西,那些生硬的转折,不乏活力和戏剧动作,却在扭曲儿童的思维心智上不遗余力,温柔地压迫着无数幼小的灵魂。这样的作者在法国和英国同时盛产。

纽伯瑞开设了第一家儿童书店,古老英国的儿童文学似乎拥有了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从传统的书店走出来,创造着多彩的梦幻和一个个的迷你小英雄。然而,一种奇怪的理论认为儿童生命中的每一个钟头都应该贡献给有用的事物。这估计是现如今“成功学”的古早版理论吧。这种理论指导下炮制出来的书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愚蠢内容,和越来越没有人性精神。“寓教于乐”,多么让人绝望。

然而终于,儿童文学还是在德国诞生了!它在这里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内在的活动,情感的苏醒,灵魂的感动,对于个人拥有某种权利的觉醒。威斯在巴士窦的影响下,尝试将阅读和某种快乐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尝试在字母学习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在模仿波蒙女士。这样贫瘠无味的读物就这样横扫列国,“滋养”欧洲的儿童们。拯救者们,格林兄弟、安徒生终于来了。

阿扎尔热情洋溢地列出了优秀儿童文学的要点。首先,优秀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的。他期待那些忠于艺术本质的书,能提供给孩子们直接又间接的知识形式;他期待那些能给予孩子们热爱的画画的书籍;那些能够唤醒儿童敏感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情的书籍;那些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欣赏知识丰富,但绝非企图占据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所谓的在丝毫不费力中就能学到知识为谎言和借口的书籍;尤其欣赏向儿童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又是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欣赏那些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总之,阿扎尔欣赏那些维系着人类信仰与公正的书籍。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03:12:11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儿童与成人》第二卷


                                                                                                  皮皮陈刚 2018年1月16日星期二

《书,儿童与成人》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
第一章    儿童的坚守:只做自己的国王
第二章     鲁滨孙的魅力
第三章     斯威夫特与堂吉诃德
第四章     儿童的胜利:当儿童成为主人

儿童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奋力索要自由: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他们将成人推荐给他们的所谓“优秀”书籍扔在一边,假装感兴趣,实际上完全不会阅读它们。儿童要做自己的国王。他们丝毫没有退让,最终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维克多.雨果无疑是站在荣誉最高峰的,他将自己的尊严放了下来,关注全新生命一举一动的非凡意义。而儿童们则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拒绝那些他们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东西,热烈地喜欢着自己挑中的书来畅读,寻找着乐趣。儿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搏斗中将那些优秀著名的书变成了他们所热爱的书籍,将原本写给成人看的书纳入囊中。

丹尼尔.笛福,在他混乱、糟糕的退休生活中重新拿起了笔,追求最重要的、舒适的生活质量。1719年,他出版了《鲁滨孙漂流记》。孩子们发现了这本书,从中发现了那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风暴、海难、意外惊奇、战役!他们把这当成是人生最精彩的补偿,只为勇敢和坚强的人们而保留。于是,为了让这本书适合儿童阅读,成人不得不对它进行了删改。作者将所有的环境铺陈到位,给予了这个虚幻的故事真实的细枝末节。孩子们满怀兴趣地看着鲁滨孙,或者作者自己,在书中游走和存在,研究着他的爱和苦难遭遇。鲁滨孙这个人物,远超人们的想象和期待,那么地独一无二和让人揪心震颤。孩子们在与这些书接触时,也许能重新拾起人类身上某种原始直觉和坚强的力量。

儿童喜欢摧毁,同时也热爱创造搭建。他们在小说中找到了创造的热情和天才,必然有强烈的代入感。他们首先经历恐惧,然后慢慢开始掌控局面,感到安全感,着手重新创造生活。不久,他们即将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不仅要活命,还要过上文明人的生活。创造文明不仅是为了能舒适地睡觉,可以遮风挡雨,更是为了让他的意志战胜将他囚禁在荒岛上度过余生的残忍命运。拯救了身体之后,他拯救了自己的心智,强迫它们工作运行。他的记忆将是他的自我继续生存发展的保存体。他将自己身体里面鼓励他放弃一切、遗忘一切,甚至令自己绝望的家伙,变成了一个竞争者。通过投身于和这个对手的搏斗,他不停地重新前进着。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了艺术,也重新创造了社会。鲁滨孙这个创造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非凡的作品。这个鲁滨孙让孩子们看到了,每个人重新创造世界的画面和景象。

斯威夫特身上存在着某些让人害怕的天赋。他敏锐犀利,一眼就能辨别出心灵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他又很敏感,容易受伤。1726年斯威夫特出版《格列佛游记》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完全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在清醒的愤怒中讲述故事,用过人的敏锐和犀利勾勒出一幅令人觉得羞辱又受伤的画面。孩子们从这份看似苦涩辛辣的成人食品中,寻觅到了他们想要的财富。小人国、巨人国比例变化的艺术里,蕴涵着某些令人敬仰的纯熟技巧。斯威夫特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他创造出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背景画面,各种秘密的语言、服从人类的幽灵,甚至暂时活过来的死人。从大人国到飞岛国到慧烟国,他展现出某些绝望的敏感。斯威夫特出人意料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喜欢,吸引他们阅读,在书中的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自己就同时既是小矮人,又是巨人。他们喜欢跟着斯威夫特一起做游戏。他是真正地玩游戏,制订规则,然后遵守它们,玩个不停。一切的创造想象都是被允许的,超出了自己的局限。

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将灵魂一分为二,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在被高远空灵吸引着的同时,又被低下平庸牵扯着,在对理想和物质的双重向往中矛盾重重。他毫无顾忌地展示着一个本质善良,但错得离谱的人物典范。他虽然可笑,却又总是充满胜利感,因为每次摔下来以后,他都自以为变得更强大也对自己更信服。他兴致勃勃地长篇研究着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令人迷惑也最悲伤的境况——疯狂,它的刺激性,它的过激,它的巅峰点以及由它引起的抑郁。他的书里积累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令博学的人几个世纪以来不断研究,却依然无法确定明了所有个中财富。孩子们喜欢堂吉诃德,喜欢他的愉快,喜欢他的奇遇,不停落下的棍棒之灾,他们喜欢瘦骨嶙峋的堂吉诃德和胖乎乎的桑丘,迅速地陷入对这本书的迷恋之中。人们在阅读《堂吉诃德》时不时传出响亮清澈的笑声,一笑就笑了三个世纪。在三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塞万提斯征服了大学生和年轻的贵族,从那时起,他也俘虏了儿童。

儿童对自己的力量深信不疑,拒绝成年人给他们的书籍,自己决定喜欢什么。这是一种探索寻觅,也是一种胜利。今天的孩子们,成了我们的主人。他们有了自己的报纸、戏剧、小型歌剧和舞者,有了自己的音乐会,自己的电影,把成人世界的各种新发明做成玩具,她们甚至有了自己的设计师。从前,儿童是被成年人压迫着的,但儿童压迫成年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 23:13:36 | 只看该作者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二章 英国:温柔悠远的童谣

皮皮陈刚  2018118日星期四

那些传唱了数百年的童谣,鹅妈妈的童谣,那些经历了语音和内容变迁的童谣,还记得当初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吗?我在网上查阅资料,说鹅妈妈童谣中曾经有若干残酷的句子。可在本书中,阿扎尔对它们只有溢美之词。究竟是哪里有问题呢?

这些童谣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数百年间的文字、语音、经济文化背景变了又变,在当时觉得切合实际的歌谣,过后可能变得残酷可怖,当时可能觉得富有韵律的诗歌,可能过了几十上百年,就需要作出修改才能够押韵了。如同莎翁作品中的有些遣词造句,已经被厚重的历史大门所湮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来的童谣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也饶有兴趣地诵读了起来。

其后,我在网上搜到了据说已经被删掉的《杀死知更鸟》,读起来每一小节都很押韵,非常好玩。

《鹅妈妈的童谣》,曾经在数百年间影响英国人。而这些作品,又随着英国远征全球,逐步构建日不落帝国的步伐,传递到英联邦的其他国度。这些作品,泼洒出了这个国度最温柔的人生底色。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 05:46:44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狮响J7


皮皮陈刚
2018122日星期一

如果你有统计数据、证据、故事、趣闻、示例、视觉辅助工具、事实来支持重点,你的演讲会更优秀。你可在互联网、图书馆及其他地方查找资料。使用从众多来源收集来的资料。用具体事实、示例和证明,而非自己的观点,支持你的观点。

目标:从众多来源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使用通过调查收集到的具体事实、示例和证明,谨慎支持你的观点。(同时还需满足条理分明、切入重点、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声调变化等要求)

时间:5-7分钟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我想先问问现场的小伙伴们,大家每天有阅读行为10分钟以上,包括阅读纸质书报和电子书、微信文章,听有声书的,请举手让我看到。谢谢大家。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小伙伴中,每天有阅读行为的人占多数(半数,绝大多数等,视现场互动情况而定)。平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在图书馆,在行走中,在各种场所进行多种形式阅读的人也比以前要多得多得多。我们可以断言,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文化阅读领域热点纷呈。

首先,国家在推广全民阅读方面推出“大礼包”。“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上海“快闪书店”、深圳读书月、广州“南国书香节”……2017年,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大城市火热开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政策接连出台。
其次,时代在变,阅读载体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变。2017414日,杭州召开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并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市场规模达120亿元。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得益彰,有声书听读也热火朝天。这还只是2017年初的数据,一年之后,相信这些数据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第三,阅读载体变化,也导致了内容付费经济发展壮大。据新华网报道,20179月,一名北京大学教授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元的消息刷屏朋友圈,知识付费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

第四,文化节目、文化类影视剧成为人们文化阅读新渠道。《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大型文化、文博类节目热播,带动阅读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鹿原》、《人民的名义》、《芳华》等影视剧热播热映,同样带动原著热销。

第五,2017年实体书店回暖迹象明显,全国共有至少80家连锁或特色书店开业。201712月下旬,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旗下的四阅书店也在海印桥脚悄然出现,占地1500平方米,集图书、咖啡简餐、文创、花艺、书法、工艺品等于一体,更提供场地为各公益阅读推广组织来举行各种阅读活动、分享会、读书会。

2018年1月以来,中国的全民阅读时代迎来温暖的春天。“今日头条”宣布“千人百万粉”计划。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正式启动,宣布用三个百亿扶持内容创业者。13日,荔枝FM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D轮融资。15日,《互联网周刊》公布了2017年度APP分类排行榜,在阅读类APP中,掌阅获得第一名,拥有1.045亿用户。111日,喜马拉雅FM召开发布会,公布已有4.5亿注册用户,500万主播,每天上传超过10万条声音,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经到了128分钟。120日上午,喜马拉雅FM公布“万人十亿新声计划”,未来一年将投入3个十亿,扶持音频内容创业者。我们可以想象,2018年,中国的阅读将迎来怎样一个大爆发的时代。


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我希望在每一个家庭里,都能够有一家人一起阅读的场景,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得更宽更广,影响得更深更远。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睡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发出邀请,“妈妈,再给我读一本书吧”。



(注:将制作相应的PPT作为视觉辅助工具。)







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狮响J7修改稿)

皮皮陈刚
2018122日星期一

如果你有统计数据、证据、故事、趣闻、示例、视觉辅助工具、事实来支持重点,你的演讲会更优秀。你可在互联网、图书馆及其他地方查找资料。使用从众多来源收集来的资料。用具体事实、示例和证明,而非自己的观点,支持你的观点。

目标:从众多来源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使用通过调查收集到的具体事实、示例和证明,谨慎支持你的观点。(同时还需满足条理分明、切入重点、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声调变化等要求)

时间:5-7分钟

8年前,当我经常对着特别捣蛋的孩子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的时候,我完全想象不出来,几年后我们家会凭借阅读成为广东省优秀书香家庭,每天其乐融融,并且影响了越来越多的家庭更关注阅读。

提到阅读,我想问问现场的小伙伴们,大家每天有阅读习惯的请举手。谢谢大家。我们可以看到,现场小伙伴中,每天有阅读习惯的人占多数(半数,绝大多数等,视现场互动情况而定)。平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在图书馆,在行走中,在各种场所进行多种形式阅读的人也比以前要多得多得多。我们可以断言,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国文化阅读领域热点纷呈。

国家大力推广全民阅读。深圳读书月、广州“南国书香节”、北京、上海、合肥……2017年,全民阅读活动在各大城市火热开展,《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等相关政策接连出台。

时代在变,阅读人数增加,阅读载体和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于2017年4月发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较2015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2017年414日,杭州召开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并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宣称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市场规模达120亿元。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相得益彰,有声书听读也热火朝天。

阅读载体变化,也导致了内容付费经济发展壮大。据新华网报道,20179月,一名北京大学教授网络课程价值3000万元的消息刷屏朋友圈,知识付费成为文化消费新的增长点。

2018年1月以来,中国的全民阅读时代迎来温暖的春天。根据各大媒体报道,“今日头条”宣布“千人百万粉”计划。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正式启动,宣布用三个百亿扶持内容创业者。13日,荔枝FM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D轮融资。15日,《互联网周刊》公布了2017年度APP分类排行榜,在阅读类APP中,掌阅获得第一名,拥有1.045亿用户。111日,喜马拉雅FM召开发布会,公布已有4.5亿注册用户,500万主播,活跃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经到了128分钟。120日上午,喜马拉雅FM公布“万人十亿新声计划”,未来一年将投入3个十亿,扶持音频内容创业者。

2018年,中国已经进入全民阅读时代。我希望在每一个家庭里,都能够有一家人一起阅读的场景,将阅读的种子播撒得更宽更广,影响得更深更远。每一个小朋友,都可以在睡前或者休息的时候发出邀请,“妈妈,再给我读一本书吧”。


我和我的家庭受益于阅读,也希望有更多的家庭可以从中受益,有更多的家庭像我们一样幸福,社会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美好。2018年,中国的全民阅读时代,让我们一起因阅读而更精彩!


(注:将制作相应的PPT作为视觉辅助工具。)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0:03:4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那一只青蛙
皮皮陈刚仿写流沙河先生诗

就是那一只青蛙
背负着行囊悄然上路
一去两晚三四里
五六次才有一张明信片
落在你的手机上
天天唱歌
就是那一只青蛙
在辛弃疾的《西江月》里唱过
在吕胜己的《木兰花慢》里唱过
在陆游的《幽居初夏》里唱过
在齐白石的画里唱过
在白居易的诗里唱过
爹娘听过
旅人听过
就是那一只青蛙
在客居的门前唱过
在他乡的窗边唱过
在异国的天井中唱过
在儿时的池塘边唱过
农人听过
驿者听过
就是那一只青蛙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欢喜
唱中年的寥落
想起大碗作池
想起蝌蚪迷惑
想起稻香
想起雨滴
想起红遍枝头的野莓果
想起乡居桑椹紫
想起荷塘莲蓬多
想起虫儿飞
想起屋檐下的珠链一条条
想起让我们走不动的爆米花
想起日昝的影子偷偷移动了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青蛙
在宫西达也的书里唱歌
在安野光雅的画里唱歌
在成都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巴厘岛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蛙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枯燥的单音更枯燥
比最磅礴的交响乐更磅礴
凝成水
是雨珠
聚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布谷
啼叫在思归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青蛙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聆听
你在期盼
我在聆听
我在等待
你该猜到我在等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盼些什么
父母有父母的心态
青蛙有青蛙的欢乐


2018年2月1日在巴厘岛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8-2-1 10:10:17 | 只看该作者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一章 南欧的儿童文学
皮皮陈刚  201821日星期四

西班牙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尤为贫瘠的。西班牙对浓烈色彩和神秘气息不断追寻探索,拥有与生俱来的诗意天赋和才华,它在想象中迷醉。然而,西班牙没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它昔日的孩子们读的是笛福、儒勒.凡尔纳和莎勒加里,而今日的儿童们阅读的则是来自北美的游记或历险小说。

意大利有它的摇篮曲、回旋曲和叙事抒情曲,拥有清晰反映这个民族个性的作品,它有几个在儿童的王国中变得极受欢迎的作家,但其儿童文学的成果依然是稀少的。它在意大利的诞生,出人意料地发生得缓慢。《木偶奇遇记》和《爱的教育》叫人等待了几个世纪才出现。即使是孟佐尼这位最人性温和的作者,他虽然温柔地弯下了身体关注着最卑微的生命,却从来没有为小孩子们留下任何的文字。

法国的情况相比之下更显复杂:其优点与弊端不时在正面交锋。它吹嘘自己有一个佩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曾经被翻译到全世界,今天则完全被遗忘的作家,吉内里斯女士、贝尔甘……当然,还有很多杰出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像诺迪埃、保罗.. 缪塞,乔治.桑,甚至与我们同时代的作者们,弯下身体倾听着儿童们的讲述,再将他们的心声变成柔软多彩的文字!

即使是在法国,北方文明仍然崭露头角。儒勒.凡尔纳,这个懂得表达描述儿童和成年人心中深藏着的、关于创造发现本能的作家,这个长期以来大多数男孩最喜欢的作者之一,经历过的最炙热的阳光敢仅限于亚眠。德塞格尔夫人则在情感和法国人对她的偏爱接纳中,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法国人又格外喜欢那些充分表现自我意识的作品。如果我们主动去寻找黑暗的丰富,那一定是为了详细地分析它,让它离开黑暗重见天日。模糊和不确定,是法兰西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很少让梦想展翅高飞,以至于儿童文学在这个国家,有点倒退回到了刚起步时的状态,被当成了幼稚的玩意儿。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8-2-2 23:27:27 | 只看该作者
读《书,儿童与成人》第一卷
皮皮陈刚 2018114日星期日
与三叶草的一帮中高级班的朋友一起共读《书,儿童与成人》。这本书是法国的保罗.阿扎尔著,梅思繁译。
平时,我是不大爱看这样的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书籍的,这一次却是因为参与了共读,硬着头发开始读。这一周共读的任务是前两卷。
第一卷 成人长期以来对儿童的压迫;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多少还是有一点不那么喜欢的情绪。都已经塞进故纸堆里的古早的儿童文学,研究来作甚?然而一旦打开这本书,作者嘻笑怒骂、讽刺得入木三分的笔触,已经极大地吸引了我。对那些他厌恶、瞧不上的作者,他的讽刺可谓刻薄;但对于那些他真正欣赏的作者和作品,他的描绘是多么的真挚和热烈!
被压制的儿童王国里,成年人利用观察到的儿童的天性,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自己的那一揽子学习计划,全部化了妆,半掩饰半强硬地塞给了孩子们,还要打着“我都是为了你们好”的幌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们能阅读到什么样的东西可想而知。直到夏尔.佩罗出现,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美好而清新的书。阿扎尔对佩罗的作品毫不吝惜溢美之词,诚挚的感情在字里行间流淌,那样欢快而美好,那样纯朴而自在。那些戏剧性的画面,多么让人喜欢,一看之下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是的,夏尔.佩罗是为儿童书写的第一人。
当想象力遇见理性的时候,诞生了一个流行至今的理念——寓教于乐。教育很快把扼杀娱乐变成了自己的义务。波蒙女士这位“智慧的家庭教师”提倡“理智的王国”,将知识的传授直接变成了扼杀一切想象力的工具,偏偏还要自视甚高。花园在她们这样的人手里凋零了,被人遗忘了,而她们却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劳苦功高。
卢梭在《爱弥尔》中提出了以自由发挥来对抗机械教育,以天性来对抗虚假表面的理论。然而,作家们以为自己谨遵卢梭的理论,事实上却在背道而驰,虚假造作,以解放孩子为借口,压迫着孩子的灵魂。吉里内斯女士,以她独特的方式成为了卢梭的弟子,谨遵他的教诲。为了让自己成为耀眼的重要人物,也为了教育,吉里内斯女士煞费苦心,宁可生活在虚假之中,再也不愿脱下戏服。当她担任了家庭教师之后,她努力抓住一切机会,将道德教育贯穿到她的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之中,哪怕是散步,也变成了只是教孩子们数路边树木数量或者露台上有多少个花盆的工具。天啊,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还有什么真实自然可言?她将童话完全封杀,认为童话没有表现出任何的道德感,并且童话当中缥缈的想象力给了儿童虚假的概念。她不愧是一位道德教育的卫士和先锋!
然后,贝尔甘出现了。他骄傲自大又虚假地温柔甜蜜着,完全意识不到真实的、自然的,才是能打动人的。那些虚假的夸张的陈旧的东西,那些生硬的转折,不乏活力和戏剧动作,却在扭曲儿童的思维心智上不遗余力,温柔地压迫着无数幼小的灵魂。这样的作者在法国和英国同时盛产。
纽伯瑞开设了第一家儿童书店,古老英国的儿童文学似乎拥有了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从传统的书店走出来,创造着多彩的梦幻和一个个的迷你小英雄。然而,一种奇怪的理论认为儿童生命中的每一个钟头都应该贡献给有用的事物。这估计是现如今“成功学”的古早版理论吧。这种理论指导下炮制出来的书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愚蠢内容,和越来越没有人性精神。“寓教于乐”,多么让人绝望。
然而终于,儿童文学还是在德国诞生了!它在这里同样经历了一系列内在的活动,情感的苏醒,灵魂的感动,对于个人拥有某种权利的觉醒。威斯在巴士窦的影响下,尝试将阅读和某种快乐的情感联系在了一起,尝试在字母学习中加入有趣的内容。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在模仿波蒙女士。这样贫瘠无味的读物就这样横扫列国,“滋养”欧洲的儿童们。拯救者们,格林兄弟、安徒生终于来了。
阿扎尔热情洋溢地列出了优秀儿童文学的要点。首先,优秀的书籍是各种各样的。他期待那些忠于艺术本质的书,能提供给孩子们直接又间接的知识形式;他期待那些能给予孩子们热爱的画画的书籍;那些能够唤醒儿童敏感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情的书籍;那些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欣赏知识丰富,但绝非企图占据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所谓的在丝毫不费力中就能学到知识为谎言和借口的书籍;尤其欣赏向儿童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又是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欣赏那些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总之,阿扎尔欣赏那些维系着人类信仰与公正的书籍。



读《书,儿童与成人》第二卷
皮皮陈刚 2018116日星期二
《书,儿童与成人》第二卷 儿童对成人的抵抗
儿童并不会束手就擒地任人压迫,奋力索要自由: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争。他们将成人推荐的所谓“优秀”书籍扔在一边,完全不会阅读它们。儿童要做自己的国王。他们丝毫没有退让,最终成为这个家庭的主宰。维克多.雨果无疑是站在荣誉最高峰的,他将自己的尊严放了下来,关注全新生命一举一动的非凡意义。而儿童们则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拒绝那些他们不想要的不喜欢的东西,热烈地喜欢着自己挑中的书来畅读,寻找着乐趣。儿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搏斗中将那些优秀著名的书变成了他们所热爱的书籍,将原本写给成人看的书纳入囊中。
丹尼尔.笛福,在他混乱、糟糕的退休生活中重新拿起了笔,追求最重要的、舒适的生活质量。1719年,他出版了《鲁滨孙漂流记》。孩子们发现了这本书,从中发现了那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风暴、海难、意外惊奇、战役!他们把这当成是人生最精彩的补偿,只为勇敢和坚强的人们而保留。于是,为了让这本书适合儿童阅读,成人不得不对它进行了删改。作者将所有的环境铺陈到位,给予了这个虚幻的故事真实的细枝末节。孩子们满怀兴趣地看着鲁滨孙,或者作者自己,在书中游走和存在,研究着他的爱和苦难遭遇。鲁滨孙这个人物,远超人们的想象和期待,那么地独一无二和让人揪心震颤。孩子们在与这些书接触时,也许能重新拾起人类身上某种原始直觉和坚强的力量。
儿童喜欢摧毁,同时也热爱创造搭建。他们在小说中找到了创造的热情和天才,必然有强烈的代入感。他们首先经历恐惧,然后慢慢开始掌控局面,感到安全感,着手重新创造生活。不久,他们即将进入战争的第二阶段:不仅要活命,还要过上文明人的生活。创造文明不仅是为了能舒适地睡觉,可以遮风挡雨,更是为了让他的意志战胜将他囚禁在荒岛上度过余生的残忍命运。拯救了身体之后,他拯救了自己的心智,强迫它们工作运行。他的记忆将是他的自我继续生存发展的保存体。他将自己身体里面鼓励他放弃一切、遗忘一切,甚至令自己绝望的家伙,变成了一个竞争者。通过投身于和这个对手的搏斗,他不停地重新前进着。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创造了艺术,也重新创造了社会。鲁滨孙这个创造者,正欣赏着自己美丽非凡的作品。这个鲁滨孙让孩子们看到了,每个人重新创造世界的画面和景象。
斯威夫特身上存在着某些让人害怕的天赋。他敏锐犀利,一眼就能辨别出心灵中正在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他又很敏感,容易受伤。1726年斯威夫特出版《格列佛游记》时,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努力,完全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他在清醒的愤怒中讲述故事,用过人的敏锐和犀利勾勒出一幅令人觉得羞辱又受伤的画面。孩子们从这份看似苦涩辛辣的成人食品中,寻觅到了他们想要的财富。小人国、巨人国比例变化的艺术里,蕴涵着某些令人敬仰的纯熟技巧。斯威夫特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他创造出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的背景画面,各种秘密的语言、服从人类的幽灵,甚至暂时活过来的死人。从大人国到飞岛国到慧烟国,他展现出某些绝望的敏感。斯威夫特出人意料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喜欢,吸引他们阅读,在书中的游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自己就同时既是小矮人,又是巨人。他们喜欢跟着斯威夫特一起做游戏。他是真正地玩游戏,制订规则,然后遵守它们,玩个不停。一切的创造想象都是被允许的,超出了自己的局限。
塞万提斯在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将灵魂一分为二,让我们看到人是如何在被高远空灵吸引着的同时,又被低下平庸牵扯着,在对理想和物质的双重向往中矛盾重重。他毫无顾忌地展示着一个本质善良,但错得离谱的人物典范。他虽然可笑,却又总是充满胜利感,因为每次摔下来以后,他都自以为变得更强大也对自己更信服。他兴致勃勃地长篇研究着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令人迷惑也最悲伤的境况——疯狂,它的刺激性,它的过激,它的巅峰点以及由它引起的抑郁。他的书里积累了那么多丰富的内容,令博学的人几个世纪以来不断研究,却依然无法确定明了所有个中财富。孩子们喜欢堂吉诃德,喜欢他的愉快,喜欢他的奇遇,不停落下的棍棒之灾,他们喜欢瘦骨嶙峋的堂吉诃德和胖乎乎的桑丘,迅速地陷入对这本书的迷恋之中。人们在阅读《堂吉诃德》时不时传出响亮清澈的笑声,一笑就笑了三个世纪。在三个世纪前的西班牙,塞万提斯征服了大学生和年轻的贵族,从那时起,他也俘虏了儿童。
儿童对自己的力量深信不疑,拒绝成年人给他们的书籍,自己决定喜欢什么。这是一种探索寻觅,也是一种胜利。今天的孩子们,成了我们的主人。他们有了自己的报纸、戏剧、小型歌剧和舞者,有了自己的音乐会,自己的电影,把成人世界的各种新发明做成玩具,她们甚至有了自己的设计师。从前,儿童是被成年人压迫着的,但儿童压迫成年人的时代即将到来。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一章 南欧的儿童文学
皮皮陈刚  201821日星期四
西班牙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尤为贫瘠的。西班牙对浓烈色彩和神秘气息不断追寻探索,拥有与生俱来的诗意天赋和才华,它在想象中迷醉。然而,西班牙没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它昔日的孩子们读的是笛福、儒勒.凡尔纳和莎勒加里,而今日的儿童们阅读的则是来自北美的游记或历险小说。
意大利有它的摇篮曲、回旋曲和叙事抒情曲,拥有清晰反映这个民族个性的作品,它有几个在儿童的王国中变得极受欢迎的作家,但其儿童文学的成果依然是稀少的。它在意大利的诞生,出人意料地发生得缓慢。《木偶奇遇记》和《爱的教育》叫人等待了几个世纪才出现。即使是孟佐尼这位最人性温和的作者,他虽然温柔地弯下了身体关注着最卑微的生命,却从来没有为小孩子们留下任何的文字。
法国的情况相比之下更显复杂:其优点与弊端不时在正面交锋。它吹嘘自己有一个佩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曾经被翻译到全世界,今天则完全被遗忘的作家,吉内里斯女士、贝尔甘……当然,还有很多杰出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像诺迪埃、保罗.. 缪塞,乔治.桑,甚至与我们同时代的作者们,弯下身体倾听着儿童们的讲述,再将他们的心声变成柔软多彩的文字!
即使是在法国,北方文明仍然崭露头角。儒勒.凡尔纳,这个懂得表达描述儿童和成年人心中深藏着的、关于创造发现本能的作家,这个长期以来大多数男孩最喜欢的作者之一,经历过的最炙热的阳光敢仅限于亚眠。德塞格尔夫人则在情感和法国人对她的偏爱接纳中,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另一方面,法国人又格外喜欢那些充分表现自我意识的作品。如果我们主动去寻找黑暗的丰富,那一定是为了详细地分析它,让它离开黑暗重见天日。模糊和不确定,是法兰西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很少让梦想展翅高飞,以至于儿童文学在这个国家,有点倒退回到了刚起步时的状态,被当成了幼稚的玩意儿。


《书,儿童与成人》
第三卷 北部各国的优势
第二章 英国:温柔悠远的童谣
皮皮陈刚  2018118日星期四
那些传唱了数百年的童谣,鹅妈妈的童谣,那些经历了语音和内容变迁的童谣,还记得当初的他们是什么样子吗?我在网上查阅资料,说鹅妈妈童谣中曾经有若干残酷的句子。可在本书中,阿扎尔对它们只有溢美之词。究竟是哪里有问题呢?
这些童谣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数百年间的文字、语音、经济文化背景变了又变,在当时觉得切合实际的歌谣,过后可能变得残酷可怖,当时可能觉得富有韵律的诗歌,可能过了几十上百年,就需要作出修改才能够押韵了。如同莎翁作品中的有些遣词造句,已经被厚重的历史大门所湮没。作者在书中列举出来的童谣还是很有意思的,我也饶有兴趣地诵读了起来。
其后,我在网上搜到了据说已经被删掉的《杀死知更鸟》,读起来每一小节都很押韵,非常好玩。
《鹅妈妈的童谣》,曾经在数百年间影响英国人。而这些作品,又随着英国远征全球,逐步构建日不落帝国的步伐,传递到英联邦的其他国度。这些作品,泼洒出了这个国度最温柔的人生底色。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21:10:09 | 只看该作者

《说来听听》之旅行阅读感想

《说来听听》之旅行阅读感想

皮皮陈刚  2018年2月5日星期一

我们在旅途,这两天住的酒店是竹楼,网络也极慢,灯光也昏黄,看书只在白天偷空看了一点。但要打卡,晚间就不看书或拍照了,写一点关于和小朋友阅读的感想,打卡算数吧,希望能打得了卡。

这一次出行,觉得行李箱特别沉,第一晚清点行李才意识到,妈呀,居然带了十六本书,其中还包括了云钊带的两本厚厚的《丘吉尔回忆录》。带这么多纸质书,活该要当搬运工。

云钊和我读书的记录忽略不提。另一个北京网友的家庭,一家四口,和我们先期抵达,呆了四天。期间,朋友家的七岁小女生,拿了她带的书《寻梦环游记》跟我一起读。一本书分了两天读完,每人轮流读两页。读一本书的功夫,小朋友就跟我建立了亲密的共读友谊,去玩的时候看到我会高声尖叫“皮皮”,会主动到我们房间来,很自然地跟我们玩在一起,然后,我们虽然没有讨论书的内容,却聊起了其他。她很主动地说起了她们学校的很多东西。而我,则认真地侧耳倾听,跟她说,“说来听听~~”一边将手里在看的《说来听听》分享给她看看。很好玩。然后,她翻了翻书,开始聊~~~

是的,我今天提到的不是关于如何与孩子聊阅读的事情,而是可以借助阅读这条桥梁,跟孩子建立更友好、亲近关系。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22:33:50 | 只看该作者
《说来听听》之周益民老师的序.doc

                                                           皮皮陈刚  2018年2月6日星期二

    《说来听听》,其实之前看过,但隔得久了,以我的破记性,重看之时,居然像在读一本新书。以前看书,极少在书上划记。前不久开始共读《书,儿童与成人》这本书时才刚开始尝试,无他,至少是希望能够拍照以后,有笔划记的痕迹,可以聊示“本人今日已到此一游”。划着划着,越觉得有了意思,写几句批语,标记阅读时的心情或感想,很是酣畅淋漓。尤其是看到过瘾的地方,写一两句批注,大有在微信及时沟通的感觉。

    说来听听,怎么问,为什么要这么问?为什么这么问了以后,孩子们会积极回应,其他差不多的问题,换一种方式为什么孩子们的反应会截然不同?平等而友好,互相尊重,亲近书本,彼此分享,在活泼中深入,从而提升各自的心智。关于“真心”,关于“先见”,“先见”之见,是否不如不见?“真心”之心,是否足够直抵内心,我们真的需要更重视与孩子善于阅读的讨论,围绕着书本展开的一切话题都值得重视,哪怕是时隔很久以后,偶然之间提及的一两句话。所谓“先见”,又可以说是“成见”,打破成见的壁垒,放下成见,去真心地与孩子们沟通,听取他们的发言和感想,记录下来,观察这样的讨论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续效果。这是一个长久的话题,这是一个持久的课题。

《说来听听》之前言.doc
皮皮陈刚  201828日星期四
《说来听听》,作者在前言里提到,这是一个健谈的年代。确实,人们似乎在不停地说话,似乎在不停地沟通。这是一个在我看来,前所未有的拥有更好沟通的时代,尽管它还没有像我希望的那么好,但不可否认,它一点一点在变得更美好,沟通得更通畅。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有相当多的人接受过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的家庭相处模式;能跟父母谈话,甚至谈心的,不一定能有太多人。然而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时代,需要学会的是一种全新的亲子沟通模式,要尊重孩子,要理解孩子,最好是不要打骂。很多父母会觉得无所适从,觉得不可理解和接受——凭什么我们这么倒霉,小时候是我们当孙子,当父母了也还是要我们当孙子?
其实,这是在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将童年更好地重来一次,按照我们更喜欢的方式,在我们更好地成长以后,活成我们更想要的父母。时空穿梭中,我们小的时候一直遗憾没有的跟父母的好的沟通,现在我们完全可以学习着来主导,来创造条件,引导孩子跟我们好好沟通,互相尊重,彼此鼓励;从一本书的阅读开始,畅所欲言,释放心声,共同学习,共同赢得收获和进步。这样的情形,同样发生在老师或其他成年人与孩子们之间。
孩子有他们的视角,我们有我们的,各有所长,各有所好,成年人完全可以在讨论中,请孩子们说来听听,引导他们说出真正的自己,也完全可以将自己开放给孩子,让浅表的沟通慢慢深入到内核。学会尊重,学会引导,学会聆听……说来听听吧~~
《说来听听》之第一章 揭开“说来听听”的序幕
皮皮陈刚  2018年2月8日星期四
《说来听听》里,钱伯斯提及了一个叫做“阅读循环”的图表,串联了阅读行为中的每一个环节。选书、阅读、回应三个行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成年人(老师或家长等)的介入和支持。
喜欢某位作家的某一作品,然后再阅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或同类作家的作品,被作者认为是井底蛙式的阅读。井底蛙式阅读的读者,安于现状,拒绝任何形式的探索。他们担心走出井底就是世界尽头,怕摔个粉身碎骨。
回首当年,我们都曾被自己所喜欢、所闲逸的大人影响。事实上,这些影响一直持续至今。我们听得进去这些人关于读过的书和读书时的感受,也会找到相同的书阅读起来。成年人的榜样是实实在在,影响久远的。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他人分享自己读书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会提高。那些燃起我们阅读激情的人们,那些和三五好友畅谈读书心得的热烈淋漓,引发我们对书籍的深度探索。
研究越深入,我们越相信“讨论”在阅读过程中确实扮演着核心角色。除非我们将读过的书拿出来讨论,否则我们无法真正明白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4-10 05:04 , Processed in 0.108564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