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米扬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批书:和英《永远爱你》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1-3-9 21:47:13 | 只看该作者
谢楼上指点!上面的回复是我晕头晕脑等星星的支付宝时回的...的确不关中国人的事.
说到底,个人仍然认为:此书可看,绝非必看,尤其是日本版.
这个争论十分有趣,而且发现,和读者性别也颇有些关系~不过衍生开来又要耗费好多时间...默~~~
另:强烈鄙视朵米妈and热切学习朵米妈的滑头精神!
最后,热烈感谢楼上几位草籽的喜欢~嘿嘿~
错误更正完毕.真是困四了,睡觉
122#
发表于 2011-3-9 22:19:07 | 只看该作者
杯具,居然洗醒了...再来加点作料:
李庆明先生喜欢这本书.
但是,我喜欢他说的一句话:中国人易说爱却少言尊重,其实尊重比爱更重要。
我用他之矛攻他之盾时,他却说:那是母爱!母爱是不同的~(???)
我问:那就是说,写母爱的作品,直接展示母爱就可以?
他说:当然~(???)
我说:有人觉得这是童话和诗,因此和小说的表达方式不同.
他说:关键不是这个问题.(???)

个人对???部分的理解是:
母爱和其他爱一样,都需要尊重,甚至更需要尊重;
不能从生活中提炼\追问\反省,而是直接展示生活本身的作品,或许从儿童心理学甚至现象学上有意义,但个人认为从文学上并没有太大意义,而母爱的生活无非也就是生活的一种.
继续支持阿甲的观点~

真的没了!心里无挂碍,努力去睡觉!哦也!
123#
发表于 2011-3-10 22:23:42 | 只看该作者
喜喜真的是很认真
不把自在观清楚了连觉都不睡了^_^

我觉得庆明先生的视角是哲学化的
或者是更倾向于某种宗教情怀的
如果从这个视角去看
很难不喜欢《永远爱你》或《跳舞》这样的书
触动情感而创作这两本书的孩子在现实世界都夭亡了
作者不可能是在用写实的手法
那种对爱的讴歌都可以说是推向极致的诗化的

关于这本书的各国版本
据说那位加拿大作者也是很有想法的
他希望每个国家的版本都不一样
尽可能用本土插画家诠释的版本
所以才有了美国版与日本版的不同
文字部分的差异大概也是可以商量的
台湾版用了日本版
大陆版用了台湾版
但据说很可能不久之后会有华人画家插画的新版
真的很让人期待

两天前与朋友在邮件里闲聊到这本书
我觉得对作品文类的判断对于欣赏还是很关键的
顺便贴在这里
希望这种可能有点繁冗的讨论不会惹人烦:)

以诗的角度看
还可从时间与律度来欣赏
全书其实是截取每段时间的典型画面推演
同时最后形成一个循环(类轮回)
而每部分的长短与结构大致相同
四句歌反复咏唱 如民歌或颂歌
作用大概如通常十四行诗中的最后两行

而在意象上
截取的画面是成长阶段某种象征性的定格
非常具有童趣的联想(也是孩子能接受的原因)
因此可以说是童话趣味的
不是仙子魔法的超现实趣味的童话
而是如安徒生的《老头子做的事总是对的》
这样一种看似现实的童话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看
欣赏这部作品切不可太落实

日版在感觉上优于美版
主要是美版基本画成了童话版
而淡化了作为诗歌的意境
日版基本上是诗化的
大概更接近作者的原始意图吧
124#
发表于 2011-3-11 14:31: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嫩鬼 于 2011-3-11 14:34 编辑

今天很巧,在群里遇见这本书的编辑。
让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转自聊天群记录

“永远爱你其实全世界有几个版本。文字作者是加拿大人,著名的罗伯特马修,纸袋公主的作者。绘画版本至少有3个,我们在美国版和日本版画家中斟酌。而且文字和图画作者的版权是分开的。最后选择了梅田俊作这个日本版的,虽然也不是非常理想,我们甚至想过让我们的画家重新配画,包括台湾的陈致元也有重画此书的想法。但是后来仔细斟酌了画风和细节,还是能看出来梅田俊作的功力也不是吹的。看小孩子涂鸦和淘气的场面,还是非常生动的。”

“你们所说的原版是美国版吗?美国版的画面略显时代局限性。我有一篇关于这本书的文章,一会粘出来。其实一本书能引发讨论也是件好事
。我们的文化取向更加多元。每个人有不同的看法非常正常。”
125#
发表于 2011-3-11 14:45:00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转发

“应该讲,无论是美国版和日本版都是原版。是我们的选择问题。当时选择版本的时候也征求了许多人的意见。我也是位妈妈。我也更相信内心的感受。日本版的不会第一时间喜欢,但很有意境。需要品。美国版的画的比较写实。细节表现的角度不同,其实没有可比性,只有倾向性。不过当时梅子涵喜欢日本版的。台湾出的也是日本版的。我觉得东方人的审美有相似之处,最后就选择了日本版。老实说,我觉得,两个版本都有不足之处。但是两个之间的衡量,就觉得日版更好一些。”


“看到论坛上的讨论,大家在纠结是否有恋母情结,爱是否需要空间等等。这的确只是一种表现形式。在国外空巢老人非常多,成年后就搬出去住。”
126#
发表于 2011-3-11 14:49:32 | 只看该作者
前文编辑说想让大家看的那篇文章,是她自己写的一篇日记,叫《写在初为人母时》

      母爱,是一个永远的主题,似乎如何阐释都不过分。正如这本《永远爱你》。作者用简单的情节、重复的语句、舒缓的节奏、生动细腻地描绘出母爱、亲情的至真至远,恒久不变……
      起初看这本书,并未引起好感,温暖之余,甚至觉得有些矫情。时隔一年,初为人母的我,再次捧起这本书,突然被那细腻的语句拨动心弦,泪水刹那间就模糊了视线。书中的妈妈对儿子的恒久不变的爱,从新生命的诞生、调皮捣蛋的童年、冲突叛逆的青少年、到儿子长大成人,独立成家、养育自己的下一代。无论养育的过程如何辛苦,每到夜晚,妈妈总是在孩子睡着时,轻轻的把他搂在怀里,轻轻的唱着……我永远爱你,我永远疼你,在妈妈的心里,你是我永远的宝贝。即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一个孩子,永远是自己的没有长大的宝贝。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这些年。回想着自己一路走来:从小学时的才华初绽,到初中时的叛逆矛盾,到大学时的独立进取小有收获,到放弃稳定安逸的工作漂泊异地追求梦想,再到成家立业,嫁人生子……尽管母亲并没有跟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我成长的每一步,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母亲的视线,断不了母亲远远的牵挂。我成长中每一次重要的抉择,凝聚了多少母亲对我的爱与尊重,想起一件小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我在大学住校,我就将我的各个时期的照片挑选出来,将我认为好看的集中成册,带在身边。妈妈有一次去外婆家小住,居然带着我淘汰下来的我认为不太漂亮的照片给亲戚们到处炫耀,这事让我很是不开心。我跟妈妈说你拿这些照片都是我不喜欢的,不漂亮的,你都没有经过我的同意,你侵犯了我的肖像权!妈妈很平静的说,我觉得这些相片个个都很漂亮啊。然后就指着照片说,看,这条丝巾是我那年过生日买给你的,现在看还这么好看;这个公园是你16岁的暑假我们一起去北戴河照的,那天正下着小雨,你还有一点感冒……我一时无语。现在我终于能体会了做母亲的心情。再看我的宝宝,我知道他不完美也不够漂亮,但他在我眼里,一举手一投足都永远是那样的可爱,让我百看不厌。而我的少不更事和母亲对我的宽容而我也曾经一直以她经常挂在嘴边说的“我是从来不让妈妈操心的女儿”等话所蒙蔽,一度天真地以为我有今天都是靠我自己的奋斗和拼搏,我是个让妈妈省心的乖孩子。而今天,我也当了一名幸福的妈妈,我才体会到“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真谛,体会做母亲的艰辛付出与责任。现在想来,我的成长倾注了妈妈多少心血?遗传了母亲艺术天赋的我,却没有像父母期待的那样走上艺术之路,而是倔强地选择了我自己喜爱的专业,当时的母亲一定很矛盾,但她理解尊重和支持我,让我自己选择未来,自己为将来做主。
      工作的压力和带小宝宝的疲惫让我焦头烂额。而身体不好不能来帮着照顾的的妈妈又增加了对外孙的又一份牵挂,不太会做针线活的妈妈,一针一线缝制的衣裤,粗糙但朴实舒服,小家伙长得快,穿了几次就不合身了,可我还是将这些东西宝贝一样的收着,像是收藏着缝满爱的护身符。而我,也同样会在满心期待中,看着我的宝宝一天天的长大,经历着跟我相似又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也会像书中的小男孩一样淘气 、任性、乖张、最后离我而去,去闯他自己的天下,建立他自己的小家庭,有着他自己的儿女,而我那个时候,已经是满脸皱纹、满头白发的老太婆,虚弱得再也抱不动他。我是不是也只能在电话里跟他说,有空多回来看看我这个老太婆吧!爱他,是包容他成长中的小差错;爱他,是放手让他自己去拼搏。而这爱,也会一辈辈的人就这样循环往复。而一代代人就是这样将爱传承着,无私地付出从不计较回报。
    《永远爱你》的内容虽然简短,但文字蕴含着诗意的美感,此书自一九八六出版后,销量超过2300万册,感动了不知多少读者。难得的是,在欧美童书界已有二十多年的写作经验,创作超过二十五本童书的罗伯特.马修,身为一个男性童书作家,竟能以如此贴心细腻的文字,展现出母性温柔的声音,的确令人佩服。难怪有的妈妈们写道:“念这本书给我第四个小宝贝听时,我仍禁不住地落下泪来,即使我已经看了不下数十次。”
      一本图画书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是很难得的。这固然跟作者选择的题材”母爱”有关,因为母爱是人人都感受得到的。但是,作为儿童文学名家,他懂得以不抽象的概念来阐释母爱,能用重复的语句,舒缓的节奏,以简单的故事把母爱阐释得生动感人,是难能可贵的。
     不管是在晃动的车厢中,或是飘着细雨的公园石椅上,或是在深夜宁静的卧室里,不管在何时何地,拾起《永远爱你》这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书中的一字一句,都会让人心存感激。
      放下这本书,马上给妈妈打个电话,告诉她:“你永远是我最好的妈妈。”
127#
发表于 2011-3-11 14:50: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嫩鬼 于 2011-3-11 15:18 编辑

“其实这本书的好,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你感受到了,体会到了,理解到了,就够了。不过呢,我当初没做妈妈的时候,的确没有一下子喜欢这本书,的确感觉有点矫情,做了妈妈之后,感觉真的就不一样了。不过我奇怪,为什么还有妈妈会质疑。”

“这跟恋母扯得上吗?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我真觉得谈论这种问题没有意义,这只是一种表达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方式。因为,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没有机会跟孩子表达爱。你没有机会牵他的手。书里的妈妈也没有强迫孩子一直陪伴自己。分离也不代表着爱的中断。”

“我前面说了,之所以深夜去表达,作者只想表达的是妈妈爱的无私。是不希望让孩子察觉的爱。所以选择了深夜。你非要较这个真没意义。你觉得别扭是因为你自己思想里有别扭的东西。我丝毫看不出这书有什么别扭的地方。正如单纯的孩子也不会觉得这书有什么别扭的地方一样。所以我能解释的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我不知道还能怎么解释了,能力有限,实在不好意思。”

“我觉得每个人能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很好。不过,有的时候不要盯着芝麻丢西瓜。一本书不可能迎合所有人的口味。但是作为世界销量第一的图画书,他的成功和全世界妈妈的共鸣是有关系的。我本不想参与什么解释。因为编辑就是一个很个性化的工作。没有标准和模式。所以大家都能讲出来也很好。只是不用纠结。喜欢就读,不喜欢就略过好了。我做了那么多的书,有一半受读者喜爱我就很知足了。”

“在表述爱的时候,孩子是否知道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孩子不知情,表明爱是一种单项的给予。只是在表达,不求回报。”

“今天是赶上大家强烈要求我回帖。不然我觉得真的是没必要做什么解释的。我选择这本书,一定有他打动我的地方。”

“其实我们也谈不上专业人士,不过我也是学儿童心理学的,对于恋母情节,根本不是表述的这么回事。所以,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
128#
发表于 2011-3-11 15:0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三三妈妈 于 2011-3-11 16:48 编辑

不行,现在舆论在两大名人带领下有一边倒的倾向。
根据个人生活经验说说母爱。爱本身没有问题,但如何表达爱,是很大的问题。
允许我大段引用一下小巫的文章:
放下你的砍刀(或许在这里我们该说丢掉你的梯子?)
2001年元月,中国第一本时尚育儿杂志《妈咪佳人》(后改称《都市主妇》)正式出版,我在首期发表了一篇文章,事后被编辑部邀请去参加他们的读者评刊会。

会后主编邀请几位妈妈读者吃午饭。主编是一位未婚年轻女性,十分好奇地问了我们这些“过来人”许多养育孩子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孩子刚刚出生,一直到一岁多都不会说话,不能够直接表达自己,你们怎么知道他都需要什么呢?”

一位读者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他所有的需要都是由你来告诉他!”听到这种奇怪的说法,我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嘴里含着的一口饭也差点噎在嗓子里呛着我。

因为我自己的体会,和这位妈妈所说的,恰恰相反。Sam所有的需要,都是由他自己告诉我,即使他还不会说话。我从来没有傲慢地认为我是他的需要的制定者。

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表达自己的方式丰富多彩,尤其还没有学会说话的儿童。到是你认为只有说话才能够表达,那你永远也不会理解你的孩子。

从Sam降生开始,我就发现他绝对不是传统概念里的“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有着独立的思想活动和丰富的表达能力的小人儿。他的确有很多需要,他也很会表达自己,而我的任务,就是观察他,理解他,满足他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需要。

蒙特梭利将婴儿这种从母体中带来的内涵称为“精神胚胎”。我们做父母的,要给这个胚胎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让他按照自身的规律,自由欢快地成长。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要充满尊重和关爱,要欢迎他,接受他,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

只是有些父母自以为是,认为不会说话的孩子就是什么都不懂,就是一只可以任人摆布的小玩偶,就是一张任人在上边胡写乱画的白纸。

蒙特梭利说过,“新生儿的需要并不是病人的需要,而是一个迫切想使自己在身体上,心理上适应一个新的陌生环境的人的需要。我们对新生儿的态度不应该是一种怜悯,而应该是对创造的那种神秘的崇敬,不应该使一个有精神的人一直被限制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之内。”


(2)

北京的《信报》“亲子乐园”版做过一期“东西方育儿观念大冲突”,采访了包括我在内的四名中外妈妈。一位姓朱的妈妈激烈反对西方的自由育儿理念,反对让孩子的需要做主这样的观点,说,“小孩子就像一棵幼苗,不能一味地任由他自由地生长,家长要不时地给他剪枝修叶,这样他才能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多么熟悉的论调啊!我都能够想象这位母亲张牙舞爪挥动着剪刀理直气壮地残戳那棵无辜稚嫩的幼苗!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不依靠任何剪枝修叶,已经存在了上亿年,长出了无数棵参天大数。恰恰是在人类出现后,大自然才遭了灾,不仅仅是参天大树,多少物种都迅猛地消失了。而人类也为自己的傲慢,无知和荒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再说了,要是那棵幼苗不是参天大树的种呢?要是他只想快快活活地成长为他自己呢?难道只长成小白杨就对不起谁吗?

养孩子不是种盆栽,不是培植病梅。记住《爱和自由》的话:如果你爱孩子,你就应该让儿童按照自己的生命要求去发展。

    这本书的讨论焦点在于,书中表达爱的方式是否应该推荐给孩子,是否会对孩子对于爱的理解造成一定困扰。只是从对安全感的角度来讲,应该不会,孩子看到的可能只是无边无际永远的爱,可是我认为,如果大些的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做引导,真正的爱不应该是占有和对对方无条件的干涉,18以前也许还可以无隙接触,18之后,爱是放手,是保持距离。
129#
发表于 2011-3-11 15:47:44 | 只看该作者
占楼,留待发QQ群里这次讨论的总结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09:56:23 | 只看该作者
鬼不公平哈,只发编辑的话,没发我的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6 22:00 , Processed in 0.08639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