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向日葵sz17 于 2019-12-14 18:04 编辑
A03吴秀娜《这是苹果,可能是吧》故事方案《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故事会活动方案 故事会组织:三叶草横岗站 活动时间:2019-11-20 参与人数:52人 活动地点:深圳市智民实验学校 召集人:吴秀娜 活动主题: 比较阅读、发现异同 主讲义工:吴秀娜 活动用书: 《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 活动形式: 故事+讨论+绘画 参与对象: 三年级的学生 准备材料:1. 现场设备(PPT、翻页笔等)2. 实体书3. 画画要用的A4纸、彩笔 故事会方案: 一、 作品解读: 书籍信息: 作者 【日】吉竹申介 译者 毛丹青 出版社 甘肃省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吉竹伸介:绘本作家、插画家,1973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吉竹伸介小时候是个怕生、内向的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后来因为想当一名制作电影道具或玩偶的手工艺人,学了筑波大学艺术研究科的综合造型专业。毕业后,他进入一家游戏公司,为了缓解压力,常在工作间隙画插画,30岁时出版了自己首本插画集。 在成为两个孩子的爸爸之后,吉竹伸介40岁时出版了首部绘本作品《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由想象”的乐趣,一个人也可以乐呵呵地读下去。这部绘本获得3000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第一名、12万日本小学生评选的“我喜欢的童书”总决选第三名、日本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美术奖。由此,吉竹伸介成为绘本界备受瞩目的作家。 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好无聊啊好无聊》《做个机器人假装是我》《后来呢后来怎么了》《脱不下来啦》《揉一揉啊捏一捏》等绘本,作品长期位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总销量超过100万册。他的绘本已被翻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 译者简介: 毛丹青,旅日华人作家。1962年北京出生,1985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7年移居日本,从1999年开始双语写作,曾获日本第28届篮海文学奖,其日语作品被多次用于日本大学高考试题,在日本有固定的书友会,获奖著书曾分别由日本放送协会(NHK)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连续朗读播放。 故事梗概: “我”放学回家看到桌上有个苹果,在这一瞬间激发出对它究竟是不是苹果的这个物体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先是一系列的对苹果的联想,接下来想象苹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它对自己又会有着怎样的想法?它来自哪里?它是否有灵魂、知觉、兄弟姐妹?它为什么会来到我们家?它曾去过哪里?接下来,它又会怎么样?我吃了它会怎么样? 绘本解读方向: 1.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让一颗很普通的“苹果”从外形出发,继而到苹果的前世今生,最后到我吃了,又会怎样……小小的绘本引发的一场小规模的思维挑战之旅,从而认识日本式的“想象力绘本”(“发想绘本”)脑洞大开的思维模式。 2.让大人和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都能生发出探索和思考,形成平等的对话,从而促成良好的、富有弹性、并带有支持性、亲密性的亲子关系。 3.在想象之外,一枚苹果还关联起了儿童真实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有趣的知识体系,最重要的,是一个儿童借由一颗苹果,与万事万物共情,激发出人们丰富而多层面的内心感受。 4.从一个苹果学会质疑,从质疑的那一刻起,想象力已经从概念的世界中成功越狱。 5.孩子能从中感受到“自由想象”的乐趣,一个人也可以乐呵呵地读下去。 二、故事会目标: 1、通过故事引导孩子们大胆想象,开始一段挑战固定思维之旅。 2、发展孩子们的语言能力,练习用句式“也许……”来大胆表达。 3、发现阅读的乐趣,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设计: 1.这个真的是一个苹果吗?你认为它像什么? 2.假如这个苹果是有生命的,它会梳一个怎样的发型?它从哪里来?是否有兄弟姐妹? 3.它为什么会来到我们家?它曾去过哪里?接下来,它又会怎么样? 4.如果我吃了苹果会有怎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四、故事会时长:50-60分钟 五、故事会流程: (一)导入故事。 1. 出示一个苹果,问:这是什么?你们确定它是苹果,而不是其他别的东西? 2. 运用眼、耳、鼻、口、手等感官去认真观察苹果。 3.我也来听一听这个苹果说了些什么?哦!它说它要给大家带来一个脑洞大开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故事讲述 A、苹果到底是什么东西? B、与苹果有关的各种想象。(从内部结构——蛋——种苹果——发型——变化。 C、苹果的前世(来自小行星——苹果外星人) D、苹果的今生(有灵魂——有感觉——有亲人——为什么来这里) E、苹果去过的地方和准备要去的地方 F、误闯苹果国的遭遇。 G、想像尝苹果的神奇事件。 E、开吃苹果 (三)故事讨论及延伸活动 A、你最喜欢故事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B、你认为苹果还可能会是什么呢?请你试着画一画吧! C、孩子们上台用句式“也许……”来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画作,表达自己对苹果的另类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