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iana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年Diana的帖子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3 17:22:46 | 只看该作者
B02 Diana   虽然作业迟交,也希望是一篇品质还不错文章
高级班共读——《书,儿童与成人》读书笔记

这本书读完很久,一直没有完成读书笔记。现在看来,读书笔记这件事一定要尽可能早做,当下完成才最好。这里一边翻书一边整理之前打卡的笔记,期待能再交出一篇不算太糟的作业。
保罗.阿扎尔 作者生活在上世纪初的法国,代表作并不多。可是这本《书、儿童与成人》却是字字珠玑,加上梅思繁的翻译,阅读文字本身已经是一种享受了,那些饱含在文字里精炼的思想内涵犹如蜂儿萃取花蜜,每次收获一点点甜蜜,却可以一读再读。

一、不可错过的前言和序言
梅思繁老师的前言不到6页,保罗的序言不足3页,阅读时却一定不要错过。从阿扎尔的生平经历到这本书涵盖的思想内核,这不到10页的内容能让读者了解我们为何能捧着这本珍贵的小册子。阿扎尔当年的梦想在如今也多少成为了现实:“我梦想有一天能看到,所有的市立图书馆都拥有吸引儿童走进去的能力。我梦想有一天能看到,我们的学校图书馆少一些纯粹的教育色彩,而转变成友好的俱乐部形式,让学生自行管理。我梦想有一天能看到,在我们的小学与初中教程中,引入和哈佛大学有着同样理念的”阅读时光“。时隔百年,从形式到实质,我们或许还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第一卷——最早的“儿童视角”
第一章节“被压制的儿童王国”虽然短小,却说明了一个强有力的关键词——“儿童视角”。
原来这本像小册子一样的书,第一版本最早发行于1949年。经典的原因永远在于“前瞻性”,这些精炼的话语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想象已经不仅仅是他们所要的快乐了,而是他们拥有自由的象征,想象是他们生命的动力。……成年人是儿童,在各种困难时刻的有利依靠,他们让小孩在面对影子、黑暗和大灰狼的时候不再恐惧。”
吐槽一下书的架构,第二章节突然讲到某一位具体的作家,或许是由于太习惯于一板一眼,逻辑严密的平行结构目录,阿扎尔落笔的方式让人觉得倍感突兀。
夏尔.佩罗(Charles.Perrault),1628-1703。今天才知道,我们小时候许多耳熟能详的都是由他从民间收集或撰写的。《鹅妈妈的故事》是他借用小儿子的名字在万年创作的,却开启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保罗.阿扎尔的文字能够把反讽运用到极致,他在第三章提到了“寓教于乐”,我带着满满兴致读下去,却发现阿扎尔在批判“教育性”,学者总是矛盾的,越是期待教育意义,越是批判得厉害。他对《美女与野兽》和卢梭的《爱弥尔》也是有赞誉有批判,对吉内里斯这位家庭教师仅仅把故事当给孩子读的故事当做教学运用的工具却是满满的不认同。可是他就连批评的话语也是那样娓娓道来,像散文一样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明白个中深意。
儿童的阅读和游戏本就包含天然的教育性,绝大多数当代教师都知道应该相信儿童自身的学习力和对良好品质的向心力,可是这提倡了近百年的思想,真正能够做到的时刻却廖廖,所以我们才要借大师之口不断提醒自己吧!
第一卷的最后,在把整个欧洲近半个世纪的儿童作品,用了六个章节50多页冷嘲热讽一番之后,终于迎来了阿扎尔对于“什么是他认为的好书”的看法。还真是不得不佩服法国人的慢条斯理,书已经读了四分之一。我们可以参照看看他对好书的定义是否也符合我们个人适用:
“我欣赏那些终于艺术本质的书籍。。。那些能够给予儿童他们热爱的画面的书籍。。。那些能够唤醒儿童敏感的心灵,但绝非泛滥感性的书籍。。。那些尊重游戏的尊严和价值的书籍。。。我欣赏知识丰富的书籍,但绝非那些企图占据课间休息和娱乐时间,以所谓的在四号不费力气中就能学到知识为谎言和借口的书籍。。。我尤其欣赏向儿童们讲述存在中最困难但有时最必需的知识,关于人类心灵的书籍。。。最后,我也欣赏那些富有深刻道德感的书籍。”
三、第二卷——当儿童成为主人
阿扎尔利用了接近半本书的内容对曾经的儿童作品中保有的,或缺乏的“儿童视角”进行了批判。但这样的批判绝不是浪费口舌或者全然没有道理的。倘若我们能理解人们对儿童早期定义的迟钝,自然也就理解儿童文学发展速度之缓慢。
这些或正面或反面的“教材”恰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真正的儿童文学的到来,因为即使走弯路、走错路也是一种前进。
翻开第二卷,终于来了,儿童们的反击,这是一场胜负没有悬念“斗争”,因为埃克苏佩里曾说过——“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孩子”,总有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隐藏在浩瀚人群中,只有孩子们才是伯乐,能慧眼识珠的把他们一一辨认出来,或许连他们自己都很惊异,因为他们的作品甚至都不是特意为儿童创作的。
其中之一便是笛福,阿扎尔对笛福作品的评价度之高,怕是笛福听到了也要从棺材里跳出来哈哈大笑。再找不到比阿扎尔对《鲁滨逊漂流记》评价更高的语言了——“孩子们甚至分不太清楚究竟谁是这本书的作者,因为写《鲁滨逊漂流记》的那个人,不正是鲁滨逊自己吗?也许他们比成年人更智慧,他们把作者当成了那个被虚构出来的肉身,满怀趣味的看着他在书里存在游走着,研究他的爱和他的苦难遭遇,忘记了真正的作者,其实是他们永远无法见到的。”阿扎尔的话语有哲思的意味,却千真万确,不觉明厉。
无意间发现泡泡在听《格列佛游记》,刚好当时看书看到阿扎尔正聊斯威夫特,小时候只觉得这个故事和《鲁滨逊漂流记》是同一性质的故事,或许是由于书名的误导,实则内容上《格列佛》更具讽刺和隐喻意味。惊异于近百年前的欧洲儿童观放到今天的中国一点都不过时。
聊到不过时的书,让我想起多年前看的《窗边的小豆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那些懂孩子的人们,我们世界的美好由他们推动和依托着。去看梁林展,当经过林为女儿创作的画跟前时,凝视这这幅画,我看到了另一个阿扎尔和黑柳彻子。

三、各国儿童文学发展
借由阿扎尔的文字我们可以瞥见一点一个世纪前欧洲和北美的儿童文学发展,阿扎尔开启“列书单模式”。借由儿童文学的发展又可以瞥见他所认同的儿童观。
那时的欧美父母似乎正经历着儿童本位论觉醒和大肆发展的时期,身为法国人的阿扎尔并不妄自菲薄,毕竟他们有儒勒.凡尔纳,但依然对英国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诗、童谣褒奖有加。
说到英国只谈童诗童谣一定是不全面的,大约他这本书出版后30年迎来了英国魔幻文学的一次高潮,我好奇为什么他没有提到刘易斯的《纳尼亚》和托尔金的《魔戒》,后来翻看《魔戒》最早一本出版发行于1937年,也就是阿扎尔这本书的5年之后,《纳尼亚传奇》更是到了50年代。很好奇如果阿扎尔看到《哈利.波特》系列,又会怎么评价呢?
美国鼓励童书阅读和发展公众阅读的历史相对较长,因此“经典童书看美国”的说法大概是没错的,不过自从迎来全球童书市场的大发展,之后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就另两说了。
可能自己的认知有些片面,但不知何时形成的见解:看美国的图画书,英国的小说,北欧和希腊的神话,中国的诗词。与朋友分享,朋友们也觉得有些道理。
四、童话只看安徒生
阿扎尔用单独的章节来表达他对安徒生的敬意,去丹麦曾经拜访欧登塞小镇——安徒生的故乡,一探这位伟大童话巨匠的创作源泉,“他坐在这个角落里,靠近窗户的地方,每当他写下一个新的童话时,他就来读给我们这些小孩听,我是他的小露易丝。他会给我们做各种剪纸:国王、王后、穿着蓬起裙衬的女士,弄臣、风景、树木。对我们来说,他的手看起来真大!...下面的笔迹正是他留下的:’生活是一场最美丽的历险’……感谢上帝,让安徒生保留了一颗儿童的心。”原来童话王子也是自孩子们中间走来。
只看安徒生——即使身处在无望的世界里,也依然能唱出动人的旋律。博士和法师都凝视过时间漩涡,法师疯了,博士没有。真正热忱的人是在凝视过生命的一切真相后,在阅尽一切苦难后,依旧能热爱生命如初。博士是,安徒生也是。恰如其分的想起了《花婆婆》。
阿扎尔居然在第三卷的结尾尝试寻找北国之所以在儿童文学方面群星璀璨、造诣不断的原因。他的结论放置在现如今依然适用,这或许是我们如今还来阅读它的重要意义,即童年观的差异:拉丁国家把儿童看做成人职业的候补人;而央格鲁-撒克逊民族的童年观却把儿童看成独立的个体。“童年有它独特的、稳定的价值”,在更进一步也解释了为什么成年人也依然需要儿童文学——“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河岸”。他最后一言譬之:“对拉丁民族的人们来说,儿童从来只是未来的成人;北方民族却对这个比真理更真实的道理了然于心:成人从来都只是昔日的儿童。”
前阵子刚好用速读法重读了《木偶奇遇记》. “人们可以轻视儿童文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势必将忽略了它对一个民族灵魂和国家气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业。”这个来自意大利民族的小男孩,代表了全世界各地的小孩子,他们不是坏小孩,但是他们是有各种缺点的孩子。
说起意大利,作品了解并不多,《爱的教育》粗略翻过,且听阿扎尔罗列的书单吧,一一补课去。聊回法国保罗的民族自豪感就上来了,顺带贫了贫亚洲公主,这就显得有点不太地道了吧!咱们中国有哪个公主是羽毛变的吗?好像没有。嗯,我的民族自豪感让我觉得阿扎尔并不了解中国,甚至是亚洲的儿童文学。原谅作者本身有时代的局限性;也不得不承认法国童话的想象力+理性逻辑的说法,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五、结语
再没有一个词语更能引起一个书虫的共鸣了:“有一天我出逃了”,然后开始辨认,阿扎尔接下去罗列出的场面,哪些是自己曾经到过的地方。在第一卷中闪亮登场后,笛福又再一次回来了,同时被Q到的还有安徒生、《骑鹅》、《1001夜》。100多年前,当亚洲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个伟大民族正在为自己的领土主权和民族意志的独立而抗争时,在地球另一端的法国有一个叫做阿扎尔的人,相信每个民族的独一无二,也相信年轻的小读者们所具有的包容性。飘洋过海的目的不是彼此征服,而是友谊。“每一个国度在给予的同时也在收获着。”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23:52:21 | 只看该作者
写写第六期第九轮第1周
主题一:在学生时期/童年你遇到的难过的坎,又是怎么跨过去的?
主题二:推荐一本关于“朋友”主题的书(仅限一本)和推荐理由。

截止时间:2020年12月13日 24:00

02diana
主题一:关于学生时期遇到难过的坎
现在来回忆自己的学生时期,似乎没有什么难以跨越的坎。大概最难跨越的是数学吧。
可是回忆起我所有的数学老师都是相当值得尊敬的人,也几乎都是我的人生导师。
小学数学老师姓周,长得很帅气,喜欢白衬衫牛仔裤,中分头。可是常常叫我这样上课喜欢讲小话的学生中午留堂,在他的办公室写“情况说明书”,堪称我的说明文启蒙老师;
初中数学老师,两位都不记得姓什么了。他课堂上只有一回点名表扬我,是因为我放学回家时知道班里一名男生出校门被社会青年拦住了,飞奔回教师楼,刚巧碰见他。他平常话不多,但我感觉他的确是一名很用心的老师。另一位是初三转来的女老师,很严厉,我的中考成绩得益于她。记得她在我们临近备考前得了急性肾炎,要住院治疗,我们全班同学都去看她。
回忆起来,学不好数学,的确不能怪我的老师们。高中的绰号叫“数学白痴”,绝对对得起这个称谓。高中的两位老师,一位女老师,擅长鼓励学生,但不擅长讲题,因为上课我们一半时间都在笑话她的方言,现在想来,她从来没有因为这件事对我们任何一个学生发过脾气;另一位男老师,在高中最后一年做了我的班主任,也是唯一一位当着老妈的面,说我的数学不需要额外补课的老师,言下之意我的数学彻底没救了。毕业留言,他提起对我的第一印象——竟是在数学卷子上抄诗,“数学白痴”的绰号他也知道,好吧,一大事实让我名声在外。
因为数学这个坎儿,让我的高考成绩不可能考得很理想,倒是因为一贯以来的好心态,让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发挥正常,而且不至于因为高考成绩而想不开。
突然发现这竟然是自己最大的优势——从来不会因为发生什么糟糕的事,想到要去走极端。就算是想放弃的时刻,顶多也就一个人发发呆,躲在角落掉几滴泪,写几篇酸文,再绝几顿食瘦瘦身罢了。
且不说学生时期,现在的坎儿稍微有点。。。挑战,大约是过去太过一帆风顺,太过任性,现在才反而显得有些无力和脆弱吧!
这样看来,人在早期确实要度些劫难,之后的人生路程才能走得坚忍,不容易迷茫。
而我,用之后的人生补上来这一课,却也觉得无比幸运——在最糟糕的时刻遇到了最可爱的人,于是,苦的部分反倒调制得顺滑,成了一杯略微浓郁的美式。

主题二——关于朋友主题的书
这个要好好想一想。或许之后展开来写一写这个话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6 22:58 , Processed in 0.060616 second(s), 1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