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死亡文学教育的几个案例
《獾的礼物》
《獾的礼物》讲述的是乐于助人而又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如教人剪纸、打领带、滑冰、做各种形状的点心等等却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这本书在日本发生过一件很感人的故事。东京圣路加国际病院小儿科部长细谷亮太先生曾回忆:在细谷先生所服务的小儿病房,有一名叫良太的两岁男孩,因为急性脑症而紧急住院。良太在尚未确定原因的情況下,便已陷入昏睡中的脑死状态。他的妈妈向细谷医生求救如何跟良太的哥哥康平和姐姐由加说明弟弟即将离世。细谷医生在医院的儿童游戏室的绘本区抽出一本英国作家苏珊•巴蕾的《獾的礼物》,坐在良太的床边念给他的哥哥姐姐听。细谷先生缓缓地念、慢慢地翻,孩子们的眼中满是泪水,静静地盯着绘本看。细谷先生让由加和康平知道,良太并未处在痛苦的状态、走向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样的理解对活着的孩子而言,深具意义。
一直从事“儿童的死亡认知”这一课题研究的心理学家玛丽亚•那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9岁左右的孩子通常已经能够理解死亡。3岁至5岁的孩子通常会认为,死是到了另外一个新的环境,他们还无法区分活着和“生命的消亡”有什么不同。5岁至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理解死亡,但他们会觉得,那种事情离自己很遥远,只是一种难以预料的不测,与自己并没有关系,因此即使谈论起来,都是轻描淡写。9岁以上的孩子却开始意识到,死亡同样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死亡不可避免。他们还知道,死亡就是肉体生命的消失。
人是一种时间性的存在,正如庄子所言“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视死亡,对死亡进行认识、思考,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儿童智慧的哲学启蒙,选择跟四年级(9岁左右)的孩子一起来探讨来分享“人皆有死”“向死而生”的人生哲理,明晓“生如夏花死如秋叶”的生命智慧,让孩子脱离肤浅的浮躁的阅读进入沉静的深邃的思考,这将会扭转那种泛政治化的思想教育,真正成为哲思性的“思想”的教育,为孩子的童年点亮一烛通明的光。
在读书会上,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的方式,用良太的故事引入图画书的阅读,记得当时没有配乐,没有幻灯,孩子们就在我对画面的翻动中对故事的讲述中纷纷感伤流泪,也初晓了生命的意义,獾让我们知道,死并不可怕,朋友是生命中最恒久最珍贵的东西。从此,我们记住了那个年老却极富智慧的獾,记住了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长隧道,记住了悲伤过后我们更该微笑着面对生活。
记得课后有人问我:该不该把这样沉重的话题带给四年级这样小的孩子?作为四年级乃至小学高段的孩子,能否接受这样的深刻?
先来思考第一个问题。
不错的,孩子的天空应该是明朗的,孩子的笑容应该是烂漫的,这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如果他们开始知晓了一些生命的意义,即便有片刻的沉重,也不会永远压抑,走出课堂,一见阳光,即可烟消云散。此时的淡忘并非意味着归之于无形,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它还会再次出现,不过,这时,它是让你压抑的心得到缓解,终于释然。读过《獾的礼物》的孩子,若干年后,当他终要面对自己饲养的宠物或者自己挚爱的亲朋离去时,他依然会悲伤,但是,他会想到这个故事,这样,他就不会只顾着沉浸于自己的悲伤,而是去回忆逝者留给他哪些离别礼物,心中自然会感到无限温暖。也就是说,快乐不单是现时的脸部表情和心理状态,它还会充盈于遥远的且必将抵达的那个将来。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像这样深刻的大命题宜否让这些孩子来承受?说实话,起初我是有不少的顾虑的。在另一次读书会上(扬州亲近母语的种子教师研习营活动上,其时是讲给三年级孩子听),设计之初,我是采取另一种更具哲思性的方式来进入,后来发觉明显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于是改用从“生”的古汉字形式入手,让孩子走进一个神奇的生命世界。这样做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孩子更容易进入。在课堂上,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抵达,但至少开启了相当一部分孩子的生命智慧。他们说环衬的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他们说“长隧道可以通往另一个世界”;他们说“獾会在天上默默地微笑着看我们”;他们说“獾留下的礼物是友情与爱”……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浩大的命题确乎为难他们了,但是能有孩子能说出这些深邃的话语,每一句都闪烁着智慧的光泽,真是难得。
我挑战着学生,也挑战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告诉自己告诉大家,我们不仅需要知识的教育、技能的训练、情感的熏陶、志气的培养,我们的课堂也应该闪烁着智慧的光泽。有光有明亮就有温暖和希望。就像去教堂礼拜,牧师的布道专注而虔诚,前去的人未必都能领悟,或若有所悟,或若有所思,或根本就什么也没想,只是进入了这样一个特别的场,这样的经历构成了生命的厚重与轻灵,经过与没有经过全然不同。因此我坚信,在适当的时候讲述这些故事,会给孩子生命的天空引来一束智慧的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