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10月逗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味无穷的《四点半》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9-17 13:24:12 | 只看该作者
顺转贴一篇不错的文章,看《四点半》的时候,我和馆长很是感慨了一番。


消失的“放学路上”   

  
● 王开岭



“小呀嘛小二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30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当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



下午四点半,方才是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膨胀的救生圈,被私家车和眼巴巴等候的家长塞满乐。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这个激动的人心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从前,上学或者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累了、玩饿了再回家。



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是放学路上。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是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在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其中。放学路上的每一条巷子和每一个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爆米花的香味、弹棉花的响声,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谁家树上新筑的鸟窝……都会在某个时分与我发生关系。



难于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环节,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那个黄昏,我突然替如今的孩子惋惜——他们不再有个“放学路上”了。他们直接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的笼子,直接运回乐家,像贵重行李。



2



为何会丢失“放学路上”?我以为,除城市膨胀让路程变得遥远、为脚力所不及外,更重要的是“路途”变了,此路以非彼路。具体说,即传统街区的消逝——那温暖而有趣的沿途,那细节丰富、滋养脚步的空间,消逝了。



城市的街区应该是孩子嬉戏玩耍的天堂。这样的街区生趣盎然、信息丰富、故事量大,能为童年的生活提供最充分的乐趣、最周到的服务和养分,而且它是最安全的,令家长和教育者放心的。为何现在保险箱的儿童,其事故风险却高于自由放养的年代?30年前的街区表面的松散与杂乱之下,它有一种无形的秩序和梳理系统,因为它生活是温情、安定和慈祥的。它并过多搜索别人的隐私,但当疑点和危机出现时,所有眼睛都倏然睁开,所有脚步都会及时赶到。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生态关键词:街坊。



自由,源于安全与信赖。若整个社区都给人以“家”的亲切和熟悉,纳闷一个孩子无论怎样穿梭和游走,结果都是快乐地、收获颇丰的回到家里。而路上所有插曲,包括挨打受骂的那些顽皮、冒险和出格,都是世界给他的礼物,都是对成长的奖励和爱抚。



对于城市人来说,街坊“莫过于共享一个地理位置”。她反对仅把公共设是住房作为衡量生活的指标,认为一个理想社区应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公共关系的繁育,而非把生活一块块切开,以“独立”和“私人”的名义封闭化、决裂化。



街坊对于人类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我们通常讲的“家园”“故乡”——这些包含体温与感情的地点词汇,其全部基础在于某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熟悉的街区内容、有安全感的共同生活……,所谓“家园”,并非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和地点联结的精神概念,代表一群人对生活属地的集体认同和相互依赖。



3



有位朋友,儿子6岁搬了次家,10岁时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简单,有购置了更大的房子。我问:“你儿子还记不记得从前的家?带他回去过吗?他主动要求过吗?”“没有”朋友摇头说:“他就像住宾馆一样,哪儿都行……”,我明白了,在“家”的转移上,孩子无动于衷,感情上没有缠绵,无需仪式和交接。



“想不想从前的小朋友?”我问。“不想,哪儿都有小朋友,哪儿的小朋友都是一样。或许在儿子眼里,小朋友是种‘现象’,一种“配套设施”,一种日光下随你移动的影子,不记名的影子……”朋友尴尬地说。



我无语了。这是没有“发小”的一代,没有老街坊生活的一代,没有街坊故园的一代。他们会不停的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记忆和情感地点的移动,意味着朋友的告别和人群的刷新,而他们,只是随着父母财富的变化,从一个物理空间转移到另一个物理空间。



我曾经和一位中学语文老师交谈。他说,现在的作为题很少再涉及“故乡”,因为孩子们会茫然,不知所措。是啊,你能把偌大的北京当故乡吗?你能把朝阳区、海淀区或者某个商品房小区当故乡吗?你会发现自己根本不熟悉它,从未在这个地点发生过深刻的感情和行为,特从未和该地点的人有过重要的精神联系。



还是前面那位朋友,我曾向他提议:“为何不搞个聚会,让儿子和从前同院的伙伴们重聚一次,合个影什么的?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朋友怔了怔,苦笑说:“其实儿子熟悉幼儿园的孩子,小区的都不熟,偶尔,他会想起某个丢失或弄坏的玩具,很少和其他小朋友有关,他的快乐都是玩具给的。”



这个时代有一种切割的力量,它把生活切成一个个单间:成人和宠物在一起,孩子和玩具在一起。我曾在一个小区租住了3年,天天穿行其中,却对它一无所知。搬离的那天,我有一点失落,我很想去和谁告别一声,说点什么,却想不出那人是谁。



4



那天,我忽然受到一条短信:“×××,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我愣了,以为是恶作剧。可很快,我对它亲热起来。30年前,类似的呼唤声曾无数次的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传统老街上,一个贪玩的孩子每天都会遭遇这样的 “”通牒,除了家长们的嗓门,街坊邻居和小伙伴也会帮着喊。



感到之余,我把这条短信主语换成朋友的名字,发了出去。当然,我之选了同龄人,有过老街童年的一代。



后来,我才知道这条短信源于一个著名的网络事件,而那个响彻神州大地的伟大名字竟是虚拟的,整件事乃某网站精心策划。我一点也不沮丧,甚至感动于阴谋者的细致情怀。



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贾君鹏一代的童年尚可叫露天童年、狂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孩子的童年则是温室童年、会所童年、玩具童年了。



面对现代街区和路途,父母不再敢把孩子的童年有任何闪失。就像把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挂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的纪念。
12#
发表于 2010-9-17 16:37:14 | 只看该作者
小学放学的路上,先嘭的一声跳到小溪里游一会野路子的泳,再爬到树上去淘鸟窝,再在地里抓几只蟋蟀,再去套几只蜥蜴。。。。
13#
发表于 2010-9-17 23:47:32 | 只看该作者
我放学的路上  口袋里揣着一个自制的巴掌大的线装小本子  还有一截小笔头  
那时喜欢每天换一条新的路  喜欢老院子破败的门扇  喜欢冬天倒出的炉渣  喜欢在狭长的巷道里边走边写  也喜欢流连在街边粗糙的精品店里看一粒红色的雨花石  看得久了  有一日竟真的归了我  
可是  这些曾经的宝贝  现在都哪去了
14#
发表于 2010-9-18 00:04:22 | 只看该作者
我小时候放学最喜欢去萤石矿场探险。虽然家长不是很愿意,但是偌大一个矿石场简直就是天堂。
那些萤石是用汽车运来堆放在那里,准备装火车运走的。每天都有不同的石山可以让我们爬呀爬,呵呵,想来真的好幸福哦。
我们还可以去郊外摘桑葚,那个年代桑葚不是用来卖钱的,所以大片大片的桑树林随便我们采摘,没有撒过农药,随摘随吃。
还可以去江边摸田螺和小黄蚬。味道非常鲜美。
甚至还可以去剪荠菜和马兰头。(我一直不认识,每次去都在草籽田里摘紫色的草籽花)
要不就去挖一大坨黄泥回来,敲敲打打,做成各种物件,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几日,等干了就是最好的玩具了。
我一直胆子不小,曾经2手抓十几只天牛拿回家去。最喜欢天牛长辫子一截黑一截白。数着就当天牛有几岁了。我还抓到过一只超大的螳螂。最喜欢抓萤火虫。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09:04:55 | 只看该作者
鼓掌!回帖远比原帖精彩!
16#
发表于 2010-9-20 11:43:4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妈妈对宝宝说“宝宝,帮妈妈去买一包盐巴吧。”
然后宝宝很开心地一边走一边叨叨“买盐巴、买盐巴”。
嗖,马路上开过一辆拉风的大卡车,“买盐巴、买盐巴”……
咦,小花园里面有一只黄色的蝴蝶,“买盐巴、买盐巴”……
哎呀,前面有个小水坑,趴,摔了一跤,55555,好痛,勇敢地自己站起来,“买味精,买味精”……
“老板,来一包味精……”
呵呵,这个宝宝就是米扬妈!
17#
发表于 2010-9-20 22:59:47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米扬妈,是真有其事呀,我小时候,我外婆给我们讲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哈哈大笑,都说是外婆编的呢。
我外婆其实蛮会讲故事的,她最擅长讲徐文长的故事和木女婿的故事,我每次和纵横讲起来,纵横都笑翻在地上,真好好玩哦
18#
发表于 2010-9-21 10:56:32 | 只看该作者
番茄,是真的,然后买回家,米扬外婆气得不行,米扬妈只好又“买盐巴,买盐巴”……
19#
发表于 2010-9-21 11:3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ll 于 2010-9-21 11:35 编辑
呵呵,我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故事。
妈妈对宝宝说“宝宝,帮妈妈去买一包盐巴吧。”
然后宝宝很开心地一边走 ...
米扬妈 发表于 2010-9-20 11:43



我爷爷也和我说过类似的故事,是一个小孩去帮他爷爷拿修犁的工具,怕忘了嘴巴里不停的念着,经过一个小水沟,就变成了另一个工具,只是雷州方言说起来才押韵。。。
20#
发表于 2010-10-24 00:00: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宝贝妈妈 于 2010-10-24 00:01 编辑

《四点半》勾起了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众多跟贴激发了我对童年放学路上的往事记录

刚上小学,放学路上,和好朋友一起买了学校门口的小零食:一包雪花豆,一包葵花籽,那吃的连牙齿缝里都爽,一路边吃边玩,还舍不得吃完,突然,厂里下班铃声响彻天空,怎么办,怎么办,赶紧就找了个树脚下,双手并用,扒坑,埋起来,以为:第一不会被大人发现,第二在大树下,明天会长更多,把吃过的都长回来。。。

后来,我这个挂钥匙的小孩转学去了城里的好学校,放学后的时间都花在公交车上,某天用钥匙打开家门,发现以前的小伙伴从门缝里塞了整整16张(每人一张)的祝福卡片,里面满是稚嫩的文字,稚嫩的图画,稚嫩的情感表达,那是我第一次因为友情哭了,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朋友。。。

去城里上学,中午在外公外婆家吃饭,放学路是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每天放学,我就一路逛,左边,右边,两边的街铺,不管卖什么,一个不漏的都要进一趟,出一趟,经常,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遇见了拎着保温桶的外公,怕下午上学时间来不及,在哪里遇见就在哪里吃饭。。。

以后的日子,进重点中学,考重点高中,绝对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放学路上就像噩梦般追着公交车赛跑,组人河拦截路遇学校站点飞驰而过,不肯停车的“疯狂老鼠”,偶尔遇上一趟仁慈的停车,也是一只脚站稳了,另一只绝对因为没有地方了,悬在地平线上,回到家,还蓬头垢面,辫子全挤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5 08:26 , Processed in 0.080098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