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小珠妈
我的那些年,那座城 ——读《那些年,那座城》
我的那座城它还在吗? 我曾经寻找,在标着熟悉名字的地方却看不到一丝熟悉的痕迹,我确信我的那座城消失了。 这本书里,图画绘者巨细靡遗的描绘了70到90年代初中国北方小城民生。每个走过这个年代的人都会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街景、日常用具、生活小品。我的家乡不在书中的那座城,相隔几百公里却非常相似。读这本书就像翻开一本时光相簿,所有随岁月流逝的物物人人都清晰的跃然纸上。我愿意和我的孩子一起翻开它,去细数我成长日子里的琐琐碎碎,用它向我的孩子说一说我的历史。 搪瓷茶缸,还带着当年的体温吧,爆米花小贩的手摇炉上是不是还挂着孩子期盼的目光?记忆的闸门打开,挡也挡不住啊,就让我们随着第一页上的绿皮火车一起穿越回去吧。 中国最主要的两条铁路干线陇海和京广十字交叉穿过我的家乡,小时候我曾经住过的地方附近有个铁路闸口,几十条铁轨巨蟒一般排列,让小小的我一眼望不到边。夜半醒来,几百米外有火车经过,车头怒吼几声后,车身咣当咣当沉重又迅捷的滑过铁轨,我家的窗玻璃也应和着哒哒作响的震颤着。日复一日,附近居民每晚兀自酣睡,没人抱怨过火车打扰他们的清梦。我喜欢去看火车,扑哧扑哧喷汽的火车头,绿皮长龙,黑铁长龙气势汹汹的风驰电掣,我站在很近的地方在火车卷起的劲风里笑嘻嘻的感受着脚底大地的抖动。 就像书中所绘,那时候少有楼房,大家都住着这种斜屋顶的平房,我家所住居民区更是号称十个大院。也有那种平顶的房子,房顶上经常晾晒着各种东西,米、豆子,玉米、萝卜干呀什么的。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上房顶是既危险刺激又英勇的事情,有着巨大的诱惑力。爷爷家后院有棵苹果树,长长的枝干搭上了房顶,每次我一到,第一件事就是爬树上房,沿着屋顶斜坡小心的爬到屋脊上,满满的是征服者登高远眺的意气风发。 曾经的泱泱自行车大国,每天上下班时都要上演车轮滚滚。做为一个70后,你一定身怀驾驭和维修自行车的绝技,也一定从小练就跳上跳下行驶中自行车后座的本领。自行车更是年少的我闯世界的宝马良驹,多远的同学家都能去,假期还能奔向更远的郊外,父辈们退休后仍要纷纷骑自行车穿州过省的长途旅行,这是得多有爱呀。
书中还生动描绘了当时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我且不提熙熙攘攘的菜市场,那不是我们小孩儿乐意去的地方,也不提众邻里同看第一台电视的欢乐,我妈是不允许我去凑这个热闹的,爆米花在带给我香喷喷的甜蜜和愉悦的同时也带给我太多悲伤和愤恨,我曾经因为乱撒米花被妈妈下了禁令。在我记忆里最清晰美好的是那些年这座城街头的小吃摊和小人书摊。
家乡街头的小吃绝对是此生舌尖上最美好的记忆。早餐,中间有个洞,炸的金黄的油馍,一碗加了辣或者撒了糖的豆腐脑,吃的心满意足,你若愿意来碗胡辣汤也行。夜市上的鸡血汤,羊肉串,油炸烧饼夹羊肉,甭提有多美味啦,冬天的糖葫芦、豌豆黄,夏天的拌凉皮,炒凉粉,让我这远离家乡的人在多年后仍魂牵梦萦。 小时候,好多个假日我不买零嘴,不买画片,端坐街头小人书摊,背后街道上车水马龙,头上树顶烈日炎炎,租一本一分或几分钱,我一本接一本,把很不容易各种渠道得到的零花钱豪掷到摊主手里,看到收摊,看到天黑,我才头昏脑涨的站起身回家。我之所以热爱阅读,街头小人书摊这绝佳的流动图书馆,功不可没! 书的最后说:“与妈妈的儿时相比,这座城已经变了模样。从前的麦田变成繁华的街道,汽车代替了自行车在路上来来往往,城外的列车越跑越快,旧巷弄淹没在楼群里,城市当年的痕迹已经难以找到。只有人们的记忆,被岁月酿得愈发醇香。” 我的那座城在我的那些年里,我们的那座城在我们的那些年里!它从未消失过,他是我拥有的日子砌成的,它屹立在我的岁月里,刻在我的梦底,心中,是我生命的肌理。 书的封套可以打开,是一张大大的绘满书中内容的小小“清明上河图”,这是这本书给我们的又一个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