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怎样跟孩子说话? 皮皮陈刚 2017年8月29日星期二
我们该怎样跟孩子说话?我认为一来需要看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二来要看我们自己是什么性格,需要采取双方都能接受并且喜欢的方式来跟孩子说话,效果才会最好。
昨天,我在深圳参加一个亲子工作坊,主办方引导现场的小朋友一起在巨幅画卷上画画。期间,家长们散在室内外围聊天。
当我看到场内突然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咆哮着将一支彩色铅笔重重地砸向对面的另一个小男孩时,我意识到需要去进行干预。于是我走过去蹲在被砸的小朋友的左边,右手抚摸小朋友被砸到的地方,同时轻声对砸铅笔的孩子说,“宝贝,发生什么事情了?”那个小男孩马上生气地大喊,“他拿我铅笔!”被砸的小男孩很委屈地说,“我不知道那是你的铅笔,我向你道歉了,可是你没有听到。你那么大力气砸铅笔,你弄疼我了。”旁边的小女孩也急急地跟我说,“他道了歉的,不过他好象没有听到,直接就用铅笔砸他了。”我弄清楚了事情的过程和情形,轻轻地对砸铅笔的小男孩说,“宝贝,你看,这位小朋友说他向你道歉了,不过你当时可能没有听到。他一开始不知道那是你的铅笔。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情况,你可以告诉他,好吗?你告诉他‘这支铅笔是我的,我要用’,那他就会知道了。你说是不是?”砸铅笔的小男孩声音降低了八度,嘴里嘟哝着,“我又不知道他道歉了”。我正准备继续沟通的时候,外围一位活动的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大声地指责砸铅笔的小男孩,“你这是怎么回事?你这么重地砸铅笔到别人身上,别人不会疼吗?”我心想,坏了。果然,小男生马上站了起来,愤怒地大喊起来,“他拿了我的铅笔!”当他看到工作人员愤怒的脸色时,他发飙了,声音也大幅提高,“你是不是认为我是神经病?你是不是认为我是神经病!”他的嗓门太大了,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受到影响,停了下来,看着他。他更愤怒了也更大声了,“你们是不是认为我是神经病?!”工作人员不得不请他的家长将他带离现场,处理一下情绪。他的妈妈之前一直没有理会,到事态不可收拾的时候,冷静而严肃地收拾了东西,冲了过来,半拖半抱地将小男孩夹在胳膊底下拖出了活动现场。
那一刻,我真的很心疼这个小男孩。他有可能就是曾经被人这样粗暴地对待,也有可能在家里完全没有话语权,说出来的话也不被尊重,所以在外面就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爆;也有可能是他没有被引导如何与人好好沟通,甚至曾经一再地被人说是一个“神经病”。我不知道他会是哪一种情形,但无论哪一种情形,都让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完全可以被更温柔地对待。
看到这个小男孩,我们真的不妨思索一下,到底应该怎样跟孩子说话呢?
其实,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特质,也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跟他们说话,进行沟通。父母需要注意成长好自我,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再给出相应的孩子能接受并且喜欢的方式进行引导。
追求快乐的孩子不妨多倾听他的说话,多鼓励认可,用欣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特别敏感的孩子就需要更多的理解和认同,需要更多的陪伴和欣赏、鼓励、赞美的说话方式,注意不要打击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追求完美的孩子,一方面父母不妨以教导和劝勉的方式跟他们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决定,同时还需要努力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往往会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性格温和的孩子很好沟通,多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就好;权威型的孩子,将孩子的事情交给孩子自己作主就好了,尽量避免用控制、威胁、指责的语气来跟孩子说话;追求成就感的孩子,他们其实不在意父母如何对他说话,只需要能够帮助他更快更好地达成目标就好。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国的110米跨栏的奥运世界冠军刘翔,他的父亲对他的管教就非常严厉,有什么事情,打完一顿再说。这样的方式刘翔可以接受,但如果换一个极度敏感的孩子,可能就会严重封闭自己,找不到自我了。
前不久看到关于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刘国梁的一个访谈,说他对于两位不同性格的弟子,个性鲜明的张继科和沉稳内敛的马龙,也是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沟通的。对张继科好言相说,对马龙是直接严厉批评。然后两名弟子都成了世界冠军,并且都非常接受并且喜欢他的说话方式。
在我看来,作为成年人,我们还是得先自我成长,先解决好自己的情绪问题,厘清楚合理的界限,不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家人和孩子身上。
当然了,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性格也有差异。有的权威型的家长在听了一些父母课程之后,回家对着孩子扭捏地温柔说话,平时可能是大声吼叫的妈妈,突然一下变身成为温柔小鸟型,听得孩子直接说,“妈,你有话就直接说吧,你这么说话我好害怕,都不知道你要干嘛。”
所以,我们怎样对孩子说话更适合,是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自己,了解孩子,然后才能找到的。这一切,需要我们慢慢去成长,去探索。无论如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父母和孩子,每一位希望和别人建立起更亲密人际关系的人,都值得拥有更美好的人生。美好人生,从好好说话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