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号:201901D17,姓名:张丹兰
第一期,问题和听后感想?
从未如此系统全面的了解关于儿童阅读发展史,从课程的开始,在李迪老师的讲解下,学习《童年与阅读——儿童阅读新三观》。
我想,这个课程应反复播放学习,才不至于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孩子们像天使一样到来改变了我们的世界,犹如《维珍的新家》,我们都该感谢这枚鲜活生命的到来,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奇思妙想和不断成长,而儿童阅读是我们和孩子的奇思妙想和不断成长链接的最好的工具。
第二题:建立自己的家庭文化,你会怎么做? 在听到李迪老师分享到自己的家庭文化的时候,我被惊喜了,虽然只是初级班开学典礼的匆匆一讲一瞥,而这里却让我真正感受一个有温度有爱心有童心有仪式感的一个妈妈,再次让我坚定了加入组织的心。
参天 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如李迪老师所讲,课程后,我把整个家庭根脉图给孩子画了出来,并逐日完善,正如自己在梅州老家的族谱般,引导孩子在参与中深化家庭观念,隔代亲情,延续良好家风。(3月的任务计划之一)
既讲到参天之树,想起晚间饭桌上跟孩子谈论起,外公外婆在结婚的那一年,在家门口种了一颗杏树,而妈妈和舅舅们,从出生开始,每一年的过年,都会在这块代表爱的杏花树下拍一张姐弟仨的合影,而这颗树,一直长了29年。虽然这棵树后来被人老砍掉,再也不见,可留在童年的这棵杏花树,会一直在心里,永远存在。
“妈妈,我也要买回跟婆婆一样的杏花树,种在小区的后山上,好么?
“好,我们买回。”
趁3月12日植树节的到来,我想,这棵传承的”杏花树“,可以延续它的爱了。
作为新世纪新生父母,在媒体,朋友圈,新闻,教育机构,电视节目各种影响下,我想对阅读都有自己的坚持,我看到身边的小朋友们都有给自己讲故事的爸爸妈妈,而怎么读,读什么,优中选,这才是我们父母需要学习的。
我们是孩子的原生家庭,而构建幸福的家庭靠什么支撑呢?
当然是爱,是无条件的爱。
在我们家,爸爸经常在国内外出差,工作特别忙,陪伴的责任更多在妈妈身上,可爱好马拉松运动,爱好体育的理工男爸爸,却以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只要爸爸放假在家,都会在家或者去户外,来一场亲子运动会。
虽然我们是四岁的女娃,运动细胞旺盛,攀爬,登山,跳绳,踢球,平衡车,游泳,按外婆的原话,十八般运动,样样玩的好,当然,在外婆眼中,什么都是最棒的。
而作为一枚同样爱户外的老母亲,也爱手工,爱烹饪,爱旅行,从小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从1岁半开始亲子旅行,每年的生日旅行,即使爸爸出差,也会照常进行,不管是境内还是境外,练就超强的适应能力。而这枚四岁小女孩的手指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远超于同龄孩子。
看似这些事都跟阅读无关,其实,在我们家从出生开始的声乐过渡到色卡再到文字的启蒙,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在我们眼中,阅读无需刻意,无需强调,更无需高举,而是生活随时随地的渗透。
因为通过阅读,我们学会了互相尊重,制定一家三口坚持了2年的阅读计划,发挥父母各自的教育优势,分工协作,使孩子能从中受益。
想起,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讲了几个简单却动人的故事,中间小结:”品味、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并接着说,文化不过是代代累计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
因为,日子怎么过,就是文化。
所以,我们得从自身建立起主文化。
如爸爸在不出差的日子,一周拨出一天的时间,听爸爸妈妈讲儿时的故事(这是我们家妞最爱听的故事,反复讲反复讲,可见有趣的童年也是亲子关系最佳的谈资,引发如何成为有趣的父母?)或者跟爸爸一起爬山,图书馆,等等。
每个月计划的一次户外活动,听/看一场音乐或者舞台剧,美术馆,各种体验馆。(从小坚持的习惯)
因为我相信,只要主文化建立了,在孩子成长过程,即使有变化的次文化,父母都无需太过担心了。
“妈妈,我好喜欢跟你一起做饭哦。” “爸爸,你剁鸡肉好有力气哦,酷啊” “妈妈,最喜欢跟爸爸妈妈一起吃饭了。” “爸爸,妈妈煲的汤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汤。”
·上面是今天·周日晚餐的厨房对话·
瞧,这就是我们仨,享受的家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