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小兰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岁A+育儿法》选段连载(全部刊载完毕)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1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钫儿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位家长想训练孩子的独立性,将孩子独自留在公交车上,自己下车回家了。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心中竟然觉得有点“可笑”,留下完全不知所措的孩子,徒增了他的不安和焦虑,也许最后能够自己回到家,也许父母也在默默地暗地观察,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18:49 | 只看该作者
没必要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
很多家长也认为道德感重要,所以会对很小的孩子进行道德说教。比如教育孩子把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有礼貌的跟人打招呼,用狼来了的故事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对六岁前的小孩进行道德教育有用吗?
其实没必要。小孩虽然在两岁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识,知道自己和别人是独立的个体,但六岁之前对别人的真正心理动机判断并不准确,因为没那个本事,他们往往拿自己的心思去判断别人的心思。比如一个四岁小女孩陪妈妈去给要出生的小弟弟买衣服,会兴致勃勃地挑一堆自己喜欢的粉色衣服。同时,自我意识的崛起让他们特别钟情于保护自己的东西和地盘。我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全家唯一一次离开山东远行去上海。在徐州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我正在吃一块面包,那时可是难得的好东西。对面坐着一对年轻夫妻,笑嘻嘻地盯着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心里特别紧张,想着“坏了,他们想吃我的面包”。后来趁去厕所的时候,我小声告诉了妈妈我的担心,妈妈笑笑没说话。另一次,六岁时上一年级,一个同学到我家玩,我们正好在吃包子,也是难得的好东西。我妈给了那个同学一个,我心里很舍不得。那同学吃着竟打了个大喷嚏,把满口嚼碎的包子喷了我妈一身。第二天上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气愤地向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告了那个同学一状。
我长大后,每每想起小时做的类似的事情就内疚不已。直到学了心理学才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正常的有“自私心”的小孩,因为行动自由胆子大些,把“自私心”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长大后的我是个很大方的人,打心眼里不计较这种小事,遇到要放弃更大的利益,我也常常毫不犹豫。
读了《夏山学校》,我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小的时候该自私时因为没有大人的呵斥享受了自私的感觉,得以度过了那个阶段。如果从小被压抑着做“好孩子”,就没有机会彻底搞懂自己是谁,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一个对自己都糊里糊涂的人是没有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力量和能力去关怀别人的。但是,父母对我的爱护,和众多生灵打交道的机会,让我保持了人性中本来就有的爱心和同情心。那才是我道德的基础。
六岁前的孩子,只要我们保持和加深他们天生具有的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对所有生命的认同感,保持并培养他们的爱心、同情心,他们就具备了道德的基础。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19:02 | 只看该作者
四、浓厚的好奇心,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孩子天生对世界好奇,而好奇心是孩子成长的极大动力。
认知心理学鼻祖皮亚杰把孩子形容成“天生的小科学家”。科学家会向自己发问、向别人发问、思考、提出假设,通过探索得出答案。孩子常常在日常生活看似很小的活动中,表现出小科学家的热情、探索的欲望,从而增进了自己对世界的了解。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19:26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天生爱探索
孩子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那个年龄段生理发展赋予他们的能力去探索。婴儿肢体能力弱,但听觉敏锐,视觉到了半岁也基本完善。每每听到新的声音,看到新的东西,孩子都会付出全部的注意力,直到听腻了、看腻了为止。
半岁以后,手的抓握能力增强,孩子就会东抓西抓。一岁左右的孩子,一下能站起来了,看世界的视野突然开阔了。能快速爬行,蹒跚走动了,就可以接近更多自己好奇的东西了。
把一样东西扔出手,它竟然往下掉,不会往上飞,还会发出声音,还会滚得很远。同一样东西再扔出去,使的劲儿大些,竟然声音更大,滚得更远!不过,要是扔个软软轻轻的东西,竟然声音变成闷闷的,滚得也不远!这是为什么?
一手拿锅,一手拿盖,打开关上,关上打开,随着用力不同,听到不同的声音。不管盖上多少次,里面一直是空的!再拿张纸玩,这张纸的感觉为什么和刚才那锅盖不一样?为什么一撕就破了?再抓起床上这堆衣服玩玩,这布的感觉为什么和纸又不一样?为什么撕也撕不破?噢,对了,好像看到妈妈拿着叫剪刀的东西可以把它剪开,剪刀在哪呢?
这些行动灵活、爱观察、充满好奇、勇于探索的小人让家长有时觉得目不暇接,激情澎湃,有时又疲于应付,心惊胆战。记得小时候我妹妹趁妈妈坐在那里和别人聊天,拿把剪刀顺着妈妈的衣服后襟不紧不慢地剪出了一个大口子,招致大人的严厉指责。但是,多年的儿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有两点是确定的。一是幼儿不会故意搞破坏。他们没有能力用成人的眼光看世界。如果不知道我们在乎什么,怎么会专挑我们不喜欢的事去做?二是婴幼儿对世界好奇并因之探索是他们学习成长的最大动力、最有效方式。
三四岁的孩子去的地方更多,接触的事物更丰富。他们会一个接一个地问问题。“为什么我的手不拉住门,门就自己关上了?”“为什么螃蟹蒸熟后变成红色了?”“为什么松鼠要把果子埋在地下?”“为什么小丽的妈妈不吃猪肉?”纽约的一个爸爸实在被四岁儿子的问题给问倒了,干脆四处给专家打电话咨询,把儿子问题的答案整理出来,在报纸上发表供相同境遇的家长参考!
如果孩子的探索不受限制,问的问题得到关注和解答,到了五六岁,孩子就好奇心旺盛,爱发现问题,会找线索去解决问题,不管是问大人,还是自己琢磨。到了小学,孩子获得的知识量就相当惊人了,并且生活好像处处充满了学习的机会。
我和大卫在莉莉成长的前六年最大的目标就是小心翼翼地保护她天生就有的好奇心,并且正确引导。目前她在上小学,一直浓郁的好奇心让她在生活学习各方面得心应手。
比如,一次我和莉莉在一家餐馆吃饭,电视在报道美国一官员访问朝鲜和韩国力图化解朝鲜半岛危机的新闻。莉莉马上问韩国和朝鲜为什么分了家,离美国那么远为什么美国要去管。我的每一个解释又引发了她更多的问题。最后只好在餐巾纸上给她画各国地图,解释历史文化背景。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19:50 | 只看该作者
有好奇心的孩子解决问题的办法多
一个好奇的孩子容易养成解决问题的习惯。
现在上小学的莉莉就是喜欢迎着问题上的孩子。一天晚饭时我心事重重。刚在一个社区大学观察完几个班的华人学生上英语课。这些新移民学生最大的困难是写作。词汇量小,又没有写作的动力。我简要地说了这事,莉莉马上雀跃,建议让这些学生写日记,办报纸,好给他们机会写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一次我说起一位年纪大要退休的单身同事担心老来无助。莉莉马上提建议,说养只宠物和她做伴,可以搬去酒店住(她听说这位老人经济状况很好)。总之,没有让她发怵的问题。
想想她未来漫长的生活道路上会遇到的数不清的问题,看她这种迎着问题上的态度,我心中基本是踏实的。这都源于从小尊重她的好奇心,让她去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早早形成好习惯。
如果在这个关键期孩子的好奇心被抹杀了,发展的原动力就没有了。孩子变成了一只被动的填鸭,大人不喂一点,他就少得到一点,被喂了之后,因为不是自己选择的,消化自然就不好。长大了碰到新的问题,家长不在身边,或家长也不知道答案的,人生就容易卡壳。
在大学的课堂上,优秀的学生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一眼就看得出来的区别在于有无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优秀的学生听到关键、精彩的地方眼睛里闪着光,讨论问题时有理有据又充满激情。大学里自主学习很重要,这样的学生因为好奇,会自觉去多学很多东西,不仅该学的课业应付自如,还自己加上了广度和深度。
困难生常常会面无表情地听课,因为他们分辨不出精彩和平庸,脑中没有急于要解答的问题,每一门课好像都是学校给他们设置的障碍,每一个难答的题目好像都是老师故意要和他作对的证据。问他们上大学的目标是什么,他们说拿到学位。再问要学位干什么,他们说找好工作。学位和工作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而越是这样,目标好像越不可及。
对于优秀生来说,因为世界上好多事情自己想弄明白,大学正是帮助他求知的场所,大学的课程、老师、功课都是资源和机会。大学毕业后,他还有好奇心要满足,也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工作又带来了继续求知、运用知识的机会。当两个大学毕业生来求职,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在过去的经年累月,让一个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犀利的思考能力,强烈的
求知欲,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另一个学生正相反。你会要谁?
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只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人类生活的模式曾经成百上千年不变。一代人面临的挑战,不管是全社会范围的饥荒、战争、瘟疫,还是社区型的东家长西家短,家庭范围内的婆媳妯娌关系,几代人以后可能还以同样的方式存在,几代之前的祖宗使用的解决办法后代都可以享用。
现代人可不一样了。一次过父亲节,莉莉问我:“一个爸爸怎么有129 个孩子?他怎么过父亲节?”她告诉我这是她从电视上看的。我赶紧去追踪新闻,发现某些个人的大量精子捐献产生很多近亲的孩子,但互相不知。这种现象蔓延会造成不知晓的近亲结婚,对人类基因的多元化是个挑战。
千百万年来,充满生机的海洋在近一百多年才开始大片大片变成生命无法存活的死海。过去短短两百年,世界人口增长了六倍,在这之前漫长的两千年人口才增长了六倍。人口加速增加,同时人类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地球还能负担多久?有什么解决之道?
有无数这样的现代科技和工业发展带来的问题需要我们和后代去解决,而我们的子孙面临的某些问题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世界从来都需要问题解决者,未来更甚。我们把孩子培养成问题解决者,还怕找不到工作?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22:05 | 只看该作者
五、良好的表达情绪和思想的口语能力
人类比别的动物更进化的那部分就是由语言支撑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孩子是怎么学习语言的?汗牛充栋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美妙复杂的过程。
刚出生的孩子听力超强,已经能分辨出什么话是自己在妈妈肚子里已经听过的、熟悉的,什么话是自己从没听过的。
接下来的几个月,孩子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飞速提高。“该给孩子换尿布了!”“尿布在哪里?”“奶奶给买的尿布比我们自己买的更软。”只是静静地躺在那儿听大人之间的这种对话,两三个月大的孩子脑子里就对这个出现频率高的词“尿布”产生了印象。
再过几个月,孩子能坐能爬了,见爸爸指着个尿布,说,“尿布!该换尿布了!”孩子的大脑马上反应,“啊,‘尿布’就是这东西!”这个词就学到手了。
一岁以前,通过听大人之间的对话,大人和孩子的直接对话,婴儿的小脑袋忙碌而高效地工作着,到了快一岁,就能听懂100 个左右的词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说话了。先从单个词开始,起初积累得很慢,到了一岁半左右有个飞跃,孩子突然会说很多词了。两岁之前,女孩平均比男孩多说不少词。到两岁左右,能把几个词放在一起说些简单的句子,之后句子持续加长,结构变复杂。这是总体趋势。
孩子们的个体差异很大。两岁的孩子有的只会说几个词,有的会说上百个词。三岁的孩子,少的说几十个词,多的说数百个词。(密歇根大学的谭霞灵教授和她的中国同事,系统研究过北京和香港的数千个三岁以下幼童的语言发展。我本人和学生也在纽约研究过数百个华裔和韩裔家庭三岁以下幼童的母语发展。发现是很一致的。)少数孩子的能力不是一点点递增,而是不说不说突然就会说很多。除了孩子本身语言学习机制有差异外,大多数的不同来自环境—孩子们能听到多少话,有多少机会说话。在本书中,我会详细描述大人和孩子之间什么样的互动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1 16:22:22 | 只看该作者
语言是一种威力无穷的工具
语言能引起孩子对世界的关注。六七个月的婴儿,如果刚刚听懂“苹果”指的那种水果,当妈妈推他去商场购物时,他的眼睛就会盯着他知道名字的水果“苹果”不放。当周围的事物、人物可以一个个被命名以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和理解就一步步加深了。
有一天,我看到两个爸爸各带一个孩子在等地铁,孩子们大约三岁,在连接地铁上下层的阶梯上跑着玩耍。又有一个爸爸带个孩子来了。之前的一个男孩惊奇地看着这个刚来的孩子,脱口而出,“这真是巧合!”“对,这就是巧合!”他的爸爸马上接应。
两个人不期而遇是巧合,带了一样的玩具是巧合,发现有个共同的朋友也是巧合。“巧合”这个词的概念是抽象的,不像“苹果”那样具体。当孩子能正确地使用“巧合”这个词时,他就又多掌握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他对世界的观察就多了一点敏锐,对事物的思考就多了一点深度。
语言能帮助孩子积累知识。日常口语中掺杂很多生活、科学知识,别人说的话能听懂的越多、反应越快的孩子,大脑受到的刺激就越丰富,思维能力提高得就越快,知识的积累就越多。
两个孩子在学前班的课堂里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一个词汇量丰富,口语理解反应快。另一个孩子词汇贫乏,口语理解反应慢。第一个孩子很容易就听懂了故事内容,碰到几个不懂的词再问一下老师。这样,他对听故事更感兴趣了,对叙事体的语言里包含的事件发展的逻辑顺序理解更深,又学到了几个新的词。第二个孩子碰到关键词不少都不懂,或感觉老师说得太快自己来不及反应。他既没增强对叙事体语言的理解能力,也没学到新词(因为不懂的词太多,反而挑不出要学的新词),同时还觉得故事没意思。
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研究人员弗吉尼娅• 马奇曼(Virginia A. Marchman),安妮• 弗纳尔德(Anne Fernald)发现孩子两岁时词汇量越大,理解口语词汇的速度越快的孩子,八岁时语言能力越强,智商越高。无数的研究发现证明,学龄前口语能力越强的孩子上学后阅读能力越强。
用“穷者越穷,富者越富”来描述这种不同的发展状况再合适不过了。生命前几年奠定的口语基础为很多孩子敞开了求知探索的大门,又为很多孩子关闭了这扇门。
将镜头再往后推,那些在大学里如鱼得水的学生,大多是口语和书面词汇丰富的学生。我辅导过不少学习有困难的大学生,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言能力,他们的口语词汇比有些优秀的小学生还少。
语言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语言是用来组织思维、帮助思考的。学龄前的孩子如果被要求一起解决一个问题,他们会唧唧喳喳沟通解决的办法,语言起了沟通的作用。如果要求孩子单独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自言自语,那些说得多的孩子通常是最会解决问题的孩子。
一个词汇量贫乏的孩子首先对世界就缺乏好奇和关注,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少。一旦碰到问题,他又没有那么多的词汇来帮助自己调动相关的概念解决问题,就容易放弃。
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调节感情。比如后文会提到的对三四岁幼儿进行的自控能力实验,那些能等得很久的孩子不少都是在用语言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准备离开房间的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不要碰眼前的饼干,这样,她回来后会多给孩子一块饼干。为了能等更长时间,有的孩子会说,“这两块巧克力饼干看着真好吃,我忍不住想吃它。不过我要等到那个阿姨回来后再吃,那样我还可以多得到一块饼干。”他在用有声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说服自己去克服这种情绪。
一个能说“怕!怕!”的孩子马上让大人明白了她的心态并来帮助她;一个能说“你这么说,让我很难受”的孩子不用苦着脸闷不吭声地伤心,他心里的难受已经减轻了一些;一个能说“你这么做真不公平”的孩子不用靠抬手打人来发泄不满;当一个孩子能说出“妈妈,你快点回来,我想你”时,她的思念情绪就已经得到了缓解。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29:15 | 只看该作者
口语能力是阅读的基础
无数的儿童阅读研究已经发现,口语能力强的孩子阅读更容易。口语词汇量小的孩子三年级前阅读还能跟得上,因为阅读材料的内容较容易,涉及的词汇少。但四年级后,阅读材料的内容难度快速加深,很多口语词汇量小的孩子就迈不过这个坎儿,阅读一下变成令人畏惧的事了。
容易被忽略的第二点是,文字是说出来的话写在纸上。有两个孩子同时学认一个新字。一个已经口头掌握了这个词,一听到这个词就明白意思。另外一个从没听说过这个词。第一个孩子的大脑会边认边想:“啊,久有所闻,你原来长得这样啊!”第二个孩子的大脑会边认边想:“啊,你这个彻头彻尾的陌生人,我要一下子记住你是什么意思,记住你发什么音,还得记住你长什么样。好费劲!”
哪个孩子认字快认字多?当然是第一个。两个孩子有什么区别?第一个的口语词汇量大。
在多年的大学教学中,我发现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学生的一大差别是语言交流能力。高水平的学生说话快、清楚,口语和写作词汇量丰富,要表达的意思让人一目了然。低水平的学生口语书面表达的意思都不清楚,课堂发言讨论、写读书报告处处碰壁。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少高校老师都想尽办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效果非常有限。我常常会面对一个学生问“你刚才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或指着他写的一句话问“你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是,种种努力收效甚微。从小到大,多年语言贫乏的生活影响了他们思维的清晰度、准确度和深度。这种缺陷要在大学这个阶段弥补很困难。大学生的这种语言能力的区别从婴幼儿和学前阶段就开始形成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31:05 | 只看该作者
六、初步的感情和行为自调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
六岁前,孩子会逐步发展出初步的感情自我调节能力。
婴儿天生就能感受和表达一些情绪,比如快乐、不快乐、恐惧、愤怒。长到两岁多,又在环境的影响下增加了一些感情,比如内疚、羞愧、自豪感。
人类天生有调节自己负面情绪的需求。一个小婴儿如果冷了、饿了,就用哭来表达不快的情绪。几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害怕的东西会把头转开,或往大人身边靠。一个一岁的孩子如果看到害怕的东西会赶忙爬走,两岁的孩子就能跑开。这都是在用身体动作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既而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说话后就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莉莉会说的第一批词里就有“怕,怕”。当孩子说出了“怕”、“不”等词,大人及时反应,调整环境,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缓解。随着孩子各种能力的增长,调节感情的工具越来越多,像更复杂的语言,涂鸦和绘画,幽默的言词和举动,等等。
但孩子并不是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些工具。他们需要大人的正确指点和引导。等到六岁,得到大人正确引导的孩子已经具备很强的自我调节感情的能力了。没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会常常控制不住突发情绪,影响学习和社交。严重的会陷入负面情绪的汪洋大海而不能自拔,导致严重心理障碍。
能自我调节好自己情绪的孩子,行为的自控能力就强。一个害怕的孩子,如果想办法克服了恐惧心理,他就不会畏缩不前,或者哭哭啼啼。一个愤怒的孩子,如果自己通过正面的方式化解了怒气,就不会通过摔东西、打人、离家出走等负面行为来释放自己的情绪了。
但是,孩子的行为自控有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儿童从一岁开始就意识到别人会对自己有要求,这个要求有时和自己想干的事有冲突。他们首先要学的是为什么大人不让干这件事。即使明白了,因为大脑的不成熟,开始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起码他们明白自己做的事情不好。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大人继续解释,一贯性地要求,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加强。
心理学家做过一种看似很简单的实验。把一个小孩子单独带到一个房间,在孩子面前放上几块诱人的糖果或巧克力饼干,或者一个好玩的玩具。然后对孩子说:“你等我一会儿,我要出去一下。我不在时,你别动这些饼干。等我回来了,你要是真没动,我会再多奖励你一块。”研究人员出去后,只剩孩子一人,秘密摄像机把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记录下来。孩子的自控能力以研究人员出房间至孩子忍不住拿饼干的时间长短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没有外在压力,孩子表现出的完全是自我控制的能力,尤其是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能否自控的能力。
首先,孩子们呈现一个整体成长的趋势。孩子越大等的时间就越长:18 个月的孩子平均能等30 秒左右,24 个月的孩子平均能等70 秒左右,30 个月的孩子平均能等90 秒。也就是说,从一岁半到两岁半,这一年的成长,换来孩子在被诱惑的时候能多等一分钟。
但三四岁时孩子们也开始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孩子为了“长远的利益”(比如最后多拿一块饼干)真的不碰饼干一下。有的孩子克制自己,等了一会儿,但还是忍不住去拿饼干。有的孩子研究人员刚一出门,就迫不及待地抓起饼干。
研究人员再长期跟踪这些孩子直到他们高中毕业。那些在三四岁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各方面发展优秀,连入大学考试SAT 的分数都高。
这点实在不难理解。不管大人小孩,自控能力差,人际关系就差,就不能好好地专注学习、工作和生活。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放纵自己,缺乏纪律性。
这说明要求学龄前儿童“听话”很重要吗?其实不是。在这个研究中,那些等的时间长的孩子都是在没有大人在场(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被暗中观察)、失控了也不受惩罚的情况下自觉等候的,这是我们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自控”,和我们常见的小孩在大人面前,在有惩罚的情况下的“听话”是两码事。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华裔心理学家陈欣银教授针对中国儿童的研究发现,两岁多的孩子有两种“听话”,一种是家长耐心讲道理的,一种是家长高压恐吓的。虽然他没有跟踪研究这批儿童,但很多其他研究发现,第二种孩子长大很容易变成反抗型、不自控型的少年。因为他们从没有过真正自己在内心挣扎、一个声音压倒另一个声音的自控练习。就是说,真正的自控是发自内心的,乖乖型的孩子不见得内心有很好的自控。
如果是在了解了原因之后而不去做一件事,孩子生发出的自控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控”。如果大人的解释不够,只是用呵斥打骂威胁等惩罚手段,小孩子是会被一时唬住,好像听话了,但那只是表面上的。
注意力其实是一种思维和情绪自我调节行为。当一个孩子在专注地画画、玩耍,是一种正面的情绪在调动孩子的注意力并让它持久。当一个正在听妈妈讲故事的孩子听到门外一阵吵闹声,转过头看看,发现没什么事再转回头读书,他的注意力既要被正面的东西(故事)调动,又要有效抑制住吵闹声的干扰。
成年人的任何工作成就都离不开专注。注意力是外界的知识、信息通往头脑的大门。注意力也是孩子思考创造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注意力不集中让孩子时时处处丧失学习成长的机会。跟踪研究发现,五年级和八年级的孩子数学、语文、科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前的注意力比别的孩子强。
在我的儿童中文班上,孩子到教室后第一件事是把作业交给老师,老师马上一对一地当面给孩子改作业,趁机把作业的内容重新过一遍。孩子们陆续到达,先过完作业的孩子就去自由活动,还在过作业的孩子就置身于一个越来越嘈杂的环境。有的孩子一点不受影响,集中注意力,根据老师的要求说或读中文单词和句子,不会了就认真想,不急不慌,全然忘记周围的一切。有的孩子总忍不住东张西望,老师要一遍遍把他的注意力拉回作业上,眼睛盯着作业但心不在上面,同样一份作业要比别的孩子多花很多时间才过完,被他消化理解的东西还不及别的孩子的一小部分。老师们一致观察到,注意力好的孩子成绩好,注意力差的孩子成绩差。
和行为自控一样,注意力的发展需要漫长的时间,因为它们需要一个成熟的大脑前叶。四岁孩子的大脑不会像十几岁孩子的大脑一样成熟。所以,要求四岁的孩子和十几岁的一样能自控,坐得住,根本不合理。当我们说某个四岁的孩子自控能力很强、注意力好时,我们是说他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里比较强。而家长要做的,是在四岁的孩子大脑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让他的大脑成为一个最成熟的四岁大脑。

如果把一个六岁的孩子比喻成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所有的这些能力都是发于同一树干又互相交错的枝丫。
一个对自己的家人,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觉良好并充满安全感的孩子才会对所有的生命充满爱心和同情心。试想一个感觉不到自己被爱,又觉得周围环境叵测的孩子,怎能产生去关怀其他生命的能量?
一个会进行自我情绪调节的孩子才能有良好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一遇到挫折情绪很久平静不下来,他如何去集中注意力?
一个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才会对世界有浓郁的好奇心。试想一个事事习惯听从安排和指示的孩子如何能保持对世界的新鲜感?世界从来就是被别人咀嚼后喂到他嘴里的,他没有机会形成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习惯。
一个有健康自主意识的孩子会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他一直有机会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已经习惯这种行为,尝到过解决问题的喜悦。
一个有良好行为自控能力的孩子才能有一个建康的自主意识。健康的自主意识来自孩子清楚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平衡。
一个有良好的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孩子最容易理解别人的心理和意图,发展同情心。因为他更会倾听理解别人的种种思维和心情表达。
一个有良好的口语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孩子最容易自我调节情绪,因而也会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好奇心能得到满足的孩子最容易有良好的注意力。蹲在地上仔细观察一只小猫,站住不动远眺一只小鸟,专心听老师解释一个问题,都需要良好的注意力,反过来又都能锻炼注意力。一个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有好奇心。
如果树干从树根汲取了充足的养分,所有这些枝丫都是健壮的。同一种养分能让所有的枝丫健壮成长。也就是说,六岁孩子要具备的这些心理素质运作起来不是孤立的,培养起来更不是孤立的。营养主要来自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只要为孩子创造三个条件,这些能力就应运而生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4 16:48:3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大家的收看~~~
连载告一段落了~~~
如果想看更多的内容,可以翻阅《0-6岁A+育儿法》
希望您能从中得到收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5-2-22 18:12 , Processed in 0.085353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