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名: 南山站
践行人: 乐言爸
活动主题: 一园青菜成了精
活动时间:2015.10.09
活动地点:南园幼儿园大一班
对象描述:大班小朋友
活动方案:
最近学校的教材用的是幸福的种子里的那本《小胖小》,就是一本童谣类的书。所以去讲故事选择的这本《一园青菜成了精》,也是改编自北方童谣。
在准备的时侯考虑过通过画面来让孩子观察不同情节之下各种青菜的不同形态,包括每一种蔬菜在童谣中对应的文字是如何跟它自身的特性挂钩。有想过开场来询问孩子为什么每种蔬菜的颜色是这样的?比如为什么黄瓜是青色的?为什么辣椒是红色的?为什么茄子是紫色的?这样可以跟后面的内容相呼应。还有计划让孩子去观察开篇和结尾青菜颜色的不同,去了解原来被葫芦打过之后的效果是这样的。 但后来考虑到这个方案似乎更适合单独跟一个小朋友共读来做,而这么多孩子一起,加上这是本学期第一次讲故事。孩子们也许需要更热烈的场面来释放这段时间累积的情绪。班上新加入的几个小朋友也需要更有趣和欢乐的故事会,来更快的融入集体。 于是选择了针对童谣朗朗上口的特点,用强烈的节奏感来带动孩子。而这个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对孩子来说就是很足的,所以带动起来应该不难。考虑到一首童谣念完其实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我设计了按照三种不同的节奏来断句。在故事足够吸引的情况下,一遍念完孩子们肯定觉得不过瘾,然后再顺势用另外一种断句的节奏。到第三种节奏的时侯,我设想的是把书中提到的这些蔬菜都带上,把实物拿出来,相信会特有视觉效果。最后再让孩子参与到角色中来扮演各种蔬菜,把故事给演一遍。 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周三突然电脑坏掉,去做了两天的数据恢复。周五忙着赶一些耽误的工作,没抽出时间去准备蔬菜,设想好的这个出彩的环节没法实话了,只好临时做了一些调整。
实操记录:
去到教室,孩子们看到我都很开心,上学期坚持去讲故事也让我在孩子们心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一开始场面还是有一些喧哗,孩子们总是难静下来的,尤其是这种兴奋的状态下。邱老师提醒,整理了一下纪律。我便开始了,先介绍了一下书的基本信息,告诉大家这是童谣,我们最近学的《小胖小》一样,也是童谣。于是不出所料,大家就开始自发的背《小胖小》,一开始只有几个人,慢慢就变成全班集体背诵了。
背完之后我就开始了,到第二页的时侯,基本上底下就安静下来了。大家跟着节奏,听得很认真。几乎每一页讲完都被逗乐,但没有人再吵闹了。第一遍我用的是分2节的断句方式。这样很快过完一遍之后,我问还要不要再来一遍,果然孩子们强烈要求再来一遍。于是我说,这次我们用一点不同的方法再来,我又改成两个字两个字一节的断句方式,孩子们几乎是马上就被这种节奏给逗乐了。 于是我又在“要求”下进行了第三遍,但这次我说我们可以玩点特别的。让大家配合我。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的时侯,让孩子们把头埋下去。到“成了精”这句,让大家都站起来,好像书上那些菜冲出来的感觉。大家都配合得很到位。然后又让穿绿色、蓝色衣服的孩子当绿头萝卜这个大王。让女孩子来当红头萝卜这个娘娘。后面的对决分别找人来演茄子、小葱、韭菜,黄瓜,可欢乐了。中间由于咱们的茄子一直没顶翻小葱,我挺着肚子又当了一回,真的把小葱给顶到一屁股坐到地上,哈哈。后来我又拿着笔筒当葫芦,让小朋友先组团抱到一起当大蒜,我一阵炮轰,他们就全部散开。这一轮玩得大家都非常High,场面都还没有失控,感觉非常好。 由于少了实物演示的那一轮,时间上也还有,我临时做了一个调整。问孩子们,还想不想再来一遍,答案当然是肯定了。于是我从架子上取了一些平时的手工用具,有一些笔,夹子,吸管,绳团,毛根。我拿了两支笔问大家是啥,大家说是笔,然后我编了个类似的顺口溜,把两支笔楞说成了金箍棒。用的就是这首童谣里的7个字的节奏。然后又把几种不同的东西编了一些不同的顺口溜。(只是事后自己想不起来到底编了啥,哈哈)原本我是想着带孩子这样玩了之后,让大家回去拿家里的东西跟父母玩这个。出乎我意料的是,我问有谁要试试的时侯,当场就有孩子开始站起来编了。而且还似模似样,有一些节奏感和押韵都有,比如有说“两条蛇,爬呀爬,爬到一起变成球”。我就拿着两团绳子,他一边说,我一边比划出来。后面有个小朋友说5条蛇,弄得我手忙脚乱。(可惜的是,人老了就失忆,没能记住当时孩子们精彩的原文)
最后,和孩子们一起重复了一遍:“出了城门往正东,一园青菜绿葱葱”结束了这次欢乐的故事会。 事后给我的感受是,讲述之前的设计确实非常重要。要契合环境和孩子们的状态,弄清楚想要达到的效果或目的是什么,这是保证故事会最终效果的重要前提。随心所欲的讲述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状态,但绝对不是我们做准备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