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三三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花儿……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18:1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湘行散记作者:szknife   2007-05-23 16:39 星期三 晴
  
   五一从湖南回来后的这几天,把沈从文的《湘行散记》和《湘西》重新读了一遍。
  这个功课,本来应该是在去之前做的。但因为各种原故,这一趟旅行之前,我在去与不去之间犹豫了很久,到最后一刻才做出决定。所以只是在临走的前一天,翻了一遍黄永玉的《永不回来的风景》。
   这次旅行,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自驾游。六家子,大小十八人,开了一大一小两台车。这一次,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出发之前就做好周密的计划,而是按照大致的方向,走一步看一步。六天里,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总是在匆忙和疲惫之中,对所谓的旅游,早就不抱什么希望。当一家人终于在6日的深夜里回到家中,总算松了一口气。
   走马观花之后,再读沈从文,才发现此次的行程,正好是走了一条《湘行散记》的路线。只不过是相反的方向。不算成功的旅行,好歹增加了一点可以回味的东西。
  虽然到今天已是凉饭剩菜,还是做个记录吧。
  
  之一:溆浦
  
   第一天的计划到达地是溆浦,湘西的一个小县城。
   当年夫子屈原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入溆浦余邅回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据说屈原流放期间,曾经在溆浦附近停留四年。能够让诗人“迷不知吾所如”,可见当时其地之荒凉。
   不过,两千年过后,即使是湘西最偏僻的所在,也能找到繁华热闹的印迹。连七十年前沈从文赞叹的乡野之美,也大都已经成为赚钱的卖点,不凭借一点想象力,已是很难体会得到。溆浦当然无法成为例外,但是好在脚步还跟得不快,还有一些小县城的纯朴可爱留了下来。
   一行的同伴中有一位溆浦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在到达的第二天在小江口的水坝边上,乘小游船沿逆流而上,游览了溆水河上的思蒙“小桂林”。既然是“小桂林”,风景大概与桂林相似吧。桂林我没去过,不过“小桂林”除了清幽,确实没什么可以算得上特色。倒是小朋友们坐在船上,一路上拿手在船舷边划水,玩得挺兴奋,全然不知哪里是风景。三三同学带墨镜的帽子,被风吹到水里去了,大哭起来。爸爸安慰她说,是河里的大鱼见到你的帽子太漂亮,借去玩一下,说不定一会儿玩够了就会送回来给你呢。
  

  (三三头上的帽子,不一会就被鱼借去玩了。)
  
   游完溆水河,驱车去一个叫牛溪的村子去看“飞水洞”。普普通通的一座山,半山腰竟然有一个巨大的溶洞。进到洞内,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潺潺流动的清泉,令人称奇。主人的父亲,数年前从溆浦副县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他告诉我,有一次他陪同一位法国领事到此洞参观,法国人说他们那里也有一个溶洞,比这里差远了,可是每天的参观人数严格限制在50人以内,因为要保护。这个溶洞,多年前就已经发现,当地县乡政府正苦于去的人太少。为了开发这个旅游项目,现在好不容易修了一条水泥路进来。如果每天进洞的人超过五万,他们大概也想不到要保护。我们和在洞口收费的管理人员聊天,他们说,因为钱不够,这个洞现在的这个规模,才开发了七分之一。言语之中,对有钱老板的投资,充满了期待。仿佛只要有了资金,把洞全部挖开,他们的日子就好过了。
  

  (半山腰的小店,往里走就是飞水洞了。)
  
   溆浦县城不大,就那么几条主要的街道。人却不少,汽车、三轮车、手推车,与来往的人群挤在一起,很是热闹。城中心的“向警予纪念馆”,大概是唯一清静的地方。这位了不起的共产党员和女教育家,出生在溆浦,牺牲的时候才三十三岁。本地的人教育小孩子时说起她,都称她为“向警予奶奶”。
   主人的家,就在溆水河边上。在他们家门前的小院里,可以看到河对岸有两棵很大的古树。因为这两棵树,又修了一座庙,供着观音的神像。据说去里面烧香求签的人特别多。同行的女人们都去了,回来却呵呵地笑。原来那个解签的人,见到不好的签,就会说:这个签不好,你重新抽一支吧。

 (河对岸,就是大树和观音庙。)
  
   这一段的河水很浅,河中间有露出来的石滩,小孩子们都趟水过去,在石滩上玩耍,主人家的小狗,也好奇地跟了过去。小朋友们第一次见到小狗游泳,惊奇不已。河滩上有人背着小电瓶,在河里捉鱼。那人一手拿着绑着电线的棒子,一手拿着网兜,看到小鱼,放出电来,乘小鱼被电晕的时候,马上用网兜捞起来。小河流水中的鱼,转向加速,游得非常快,一般是很难捉住的。可这一回,那鱼还没反应过来,便觉得浑身发麻,大概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人用的是什么法术。
   黄昏的时候,夕阳的光辉照在河面上,映出金黄的波光。远处的楼房和河上的桥,都渐渐地模糊起来。天黑的时候,经过改造的河岸热闹起来。河边的屈原广场上,人来人往。河对面的岸边,有亮着七彩霓虹灯的船停泊,类似于提供餐饮娱乐的画舫。月亮升起来,光影映在河面上,倒是一幅不错的风景。这大概也是在河岸改造工程中,经过官员们精心策划出来的。

(溆水河的夜晚,月亮出来了。)
  
   没有通铁路之前,溆浦的交通,主要是靠水路。所以公路建设非常滞后,全县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最近从洞口到怀化的高速公路快通车了,溆浦正忙着把塘湾到县城的道路,修成通往高速公路的连接线。并且修起路来,原来的老路就不能走。这下可把我们害苦了,从隆回到溆浦,我们绕小路,走了十个小时。过了两丫坪,好不容易走到一段好路,听到统溪河哗哗的流水声,在黑夜里想象山谷里的美丽风景,心情好转了不少。可是眼看到了县城门口了,又遇到一段路面改造,几百米路全是淤泥和大坑。这路走的,让人疲惫不堪,又郁闷之极。
   隆回→荷香桥→六都寨→金石桥→小沙江→大华→北斗溪→两丫坪→桐木溪→溆浦。高速公路通车后,将再也没有人会选择如此艰难的路线。所以这个路线,一定要记录下来,它将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如此安慰自己,才能为那一次的辛劳找回一点平衡。
   这又是溆浦奇怪的地方。这么多年,有了铁路,就不着急修公路。要么不修,修起来就把路翻个底朝天,管你现在能不能走。不过,话说回来,人家就是这么过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得了的不便,谁叫你这时候来的呢。主人家不是说过了么,你下次来就好了。
   下次?下次再去溆浦,会是什么时候?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35:0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湘行散记(续一)作者:szknife   2007-05-24 23:12 星期四 晴
  之二:凤凰
  
   从溆浦往凤凰去的路,是一条省道(S308),路况非常一般。路往往是顺着水走,有时候就在半山腰上,左边是山崖,右边就是河水。路的两边,一路都是刺槐树。虽然花期已经过了,但山路上偶尔还是能见到一树树的白花,淡淡的清香哪怕是关了车窗也能闻得到。
   进入辰溪境内,从树的空隙里经常能望得到远处的河流,宽阔而平缓。过了辰溪,这一段应该是辰水。可是当年沈从文坐船沿沅水上行,只能到达浦市,这里应该水浅滩多才对啊。回来研究地图,才发现在沅江的上游,从五强溪开始,修了许多的大小水库。大概这就是见不到激流险滩的原因吧。如此说来,《湘行散记》里最精彩的路线,早就已经不存在了。如同被大坝消灭的三峡,那感动过沈先生的箱子岩、鸭窠围,那些河街上吊脚楼的灯火,莫非也永远消失了么?
   过了辰溪,就到了麻阳。沈从文说,这个地方出最优秀的水手,也出“船头高举,秀拔而灵便”的麻阳船。我们进入了麻阳小小的县城,只是给汽车加了油,然后继续赶路。路边有个小吃店,墙上画着“朝鲜烤馒头”的招牌。看不到船,路上来来往往的麻阳人,大概也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先辈,有谁曾经当过水手。
  
   路牌指示,过了麻阳,凤凰就在三十多公里的前方了。车依然在山路上行进,不过路面十分的平整,感觉一下安静下来。路两边的树,也显得特别的绿,特别的整洁。我们打开车窗,空气新鲜而清凉。转过一个弯道,突然听到隐隐约约喧闹的人声。然后就看到了一条河,河里有黄色的小船,河岸边是黑灰的吊脚楼。与想念已久的凤凰,就这样见了第一面。
   时间已是下午两三点钟,大家早就饥肠辘辘,都想快点安顿下来。但是在找停车场的时候,心里就已经一片茫然。到处是人,到处是车。不知道何去何从。好不容易把车停到了一个大停车场,出来的时候发现,原来是凤凰县一中的大操场。有学生模样的孩子走过,看着这些从大老远跑来的车和人,眼神漠然。
   匆匆吃过,大家开始找住的地方。原来以为找个“农家”很容易,可在这个人潮涌动的陌生地方,“农家”在哪里?打听到住新城便宜,一群人,大大小小,开始漫无目地往新城的方向转。问到的地方,要么嫌贵,要么客满。跑了一天的路,到了傍晚,体力和耐心都已接近极限。到最后绕了一大圈,终于还是回到起点,决定选择最初嫌贵的那一家。我们从拥挤的人群里钻出来,刚进旅馆,天上下起雨来。
  
   旅馆的女老板,听说是黄永玉的亲戚,有挂在那里的合影为证。旅馆叫虹桥宾馆,是因为紧挨着著名的虹桥。虹桥,就是《湘行散记》最后一篇《滕回生堂今昔》所写的那座桥。1933年冬天,沈先生从北平回到凤凰,迫不及待去看那座桥的时候,发现桥上的一切已经变得十分陌生,连照相的勇气同兴味也全失去了。黄永玉说他小的时候,桥上有二十四家店铺,买什么的都有。可是如果黄老头现在去虹桥,假设还能从挤来挤去的人堆里找到个缝隙瞄一瞄,会发现所有的商店,出售的都是旅游产品。略有不同的,只有一家书店,卖的也是地图或者是旅游指南,要不就是他和他表叔写的书。
   晚上,同行的人在旅馆女老板的怂恿下,要去看篝火晚会。我们一家三口,决定脱离组织单独行动。出了门,雨下得挺大。三三同学穿上雨衣,脚上的拖鞋在雨中踢得噼哩啪啦响。走到虹桥的桥头,对岸的吊脚楼已经被红的蓝的霓虹灯打扮得花枝招展。我们想让三三看看风景,可是她只关心手里的西瓜,吃完一块还要让爸爸再去买一块。
  

   (虹桥的栏杆上,竟然也有全国统一字体的banzheng广告。)
  
   沿着沱江北面的河岸,三个人在雨中走走停停。炸得很脆的小螃蟹,在桥底下卖两块钱一串。到河边的老太太那里,以为可以便宜一些,一问,要三块。于是我们忿忿地走开。河的两岸,一溜儿全是客栈。想去打听一下行情,还没开口呢,就听到服务台的小姑娘不耐烦地说,没房了没房了!
  

   (把吊脚楼用霓虹灯打扮成这样,会是谁的创意?)
  
   一家叫“边人”的小酒吧门口,大门两侧的石头墩子上,一边坐着一位背包的青年,一边安安静静地蹲着一只小猫,还有一只小狗在好奇地向院了里张望。往回走的时候,我们钻进这个酒吧。里面都是年轻的旅行者,三三两两,聊天,上网。看起来像是老板的年轻女人,懒散地横在沙发上,逗她的一只小狗。听说那只小狗刚好那天生日,旁边的人都对小狗说生日快乐。我们邻桌有个女孩子,至到我们离开,一直趴在桌子上睡觉。
  

   (边人酒吧的门前,一边是游客,一边是小猫。)
  
   雨还在下。一家叫“梧林”的酒吧里,乐队正在表演,气氛十分热烈。我们往回走,到虹桥头上的那一条街上去吃烧烤。密密麻麻的烧烤摊子,挤在雨棚的下面。点了一大堆的东西,还没吃多少呢,小朋友开始找碴了。要么是辣啊辣啊,要不就说这个太难吃了不吃不吃。我们知道她是睏觉,于是就把烤好的东西打了包,买了啤酒,回旅馆的房间去吃。果然,还没走几步,三三同学就在爸爸的肩膀上睡着了。
  
   第二天清晨醒来,窗外很清静,听得到雨水从屋檐滴落的声音。我悄悄地起床,拿了相机下了楼。见雨不大,贪图方便就没带雨伞。按着地图,我穿过虹桥,踏着小街的湿湿的石板路,去找沈从文的故居,去看黄永玉写的文星街。天刚亮不久,游客们大都还在睡梦中。小巷子里,有人把蜂窝煤的炉子搬到路边,不停地扇,又被烟呛得直咳。披着黄雨衣的环卫工人,唰唰地扫着地上的垃圾。戴着斗笠,或挑着担子,沉默着与你擦肩而过的,都是古城真正的居民。从早到晚,这些经过打扮的小街,和丽江的四方街、成都的锦里一样,在繁华中盛满喧嚣。这个下着雨的早晨,凤凰是她真实的自己吗?
  

   (清晨,雨中的河街。)
  
   还没走到从文故居,雨突然下大了。我站在麦芽糖老店的屋檐下,进退两难。把相机拿衣服罩住,终于冲到了从文故居的门口。居然已经开门了,但是一问,参观门票不单卖,包括其它所谓的景点,要买就是一套。这一下,顿时让我失去了兴致。故居斜对面人家的院子里,有人在收拾小吃的摊子。过去一问,却不做早餐。中年的主人从小在这里长大,他诉我文星街怎么走,还告诉我文星阁和剑道坪两所小学,都还在开着,他就是在文星阁读的小学。
  

   (沈从文故居,不得而入。)
  
   故居所在的小巷里,终于有一家店铺开了门。我冲过去,问年轻的女店主有没有雨伞卖。等拿到伞,却发现自己没带一分钱。那女孩子说:我发个市,就赌一赌吧,你先把伞拿去,等下取了钱再给我。
  

   (东正街上的招牌。来来来,我们都来了。)
  
   于是我撑了伞,从容地去找文星街。文星街不过就是一条巷子。路过熊希龄的故居,下了一个坡,就可以看到黄永玉说过的文庙。然后再往前走,就到了河边的北门楼。城楼的过道里,有老头老太在晨练,专心地弯腰擂背,心无旁骛。这个时间,游客渐渐的多了,河边已经热闹起来。从河上的“跳岩”走过去,就是叫老哨营的那条街了。河边的水车旁边,有人在照相。旅行社的导游,拿着小喇叭,不停地催促:后面的团友,请跟上,请跟上。
  

   (文星街。黄永玉小时候住的地方。)
  
   回到旅馆,同行的大人小孩都已经起床了。在河边吃完牛肉米粉,我匆匆地赶去还雨伞的钱。在那个买服装的档口,我挑了一件二十块钱的童装,拿了五十块钱给女店主,说找二十就可以了。那姑娘楞了一下,抬起头,睁大眼睛,终于醒悟过来。她说,我都已经忘了,没想到你真的能送钱过来。我笑了笑,就撑了伞走出店门,身后小姑娘还在说:慢走啊,希望你升官发财。
  
   大部队要去坐沱江上的游船。那些私人经营的小游船,在古城的各个地方到处拉客。在旅馆老板的帮助下,我们把价钱讲到每人十块,而且只算大人不算小孩。
   在一位中年女人带领下,我们向沱江下游走了很久,才走到船停靠的地方。一帮人坐了两条船,向下游而去。岸上到处是人,河里到处是船。江水不深,有绿色的水草,但水质已经不算干净了。顺水的时候很轻松,大人们说说笑笑,和小孩子们一起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回来的时候逆水行舟,遇到浅滩,水流又急的时候,男人们真的都拿起了桨,和撑船的船工一起用力,女人和小孩子们则大喊加油。
   下了船,我们沿着南岸的河街往虹桥方向逛荡。沿路有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兜售草编的蝈蝈。女人们看到小摊上头饰一类的小玩意,就停下来看一看;男人们则从不同人家的电视屏幕,关心着火箭与爵士的第六场赛事。三三同学戴上爸爸给她用柳枝编的花环,又得到了一个叮当响的项圈,玩得也挺高兴。
  

   (对小孩子而言,快乐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即便这样,计划中在凤凰的行程,也在十一点钟时即告结束。对这一趟的旅行的价值,我早已不抱任何希望。所以早点或者晚点离开,都于我无妨。经过合议,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早点出发上路,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常德。
   没有住上吊脚楼,没有听到可以喂养灵魂的歌声,也没有看到白脸长眉毛的妇人,从临街的窗口探出身子来。我向往已久的凤凰之旅,就此结束。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37:27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湘行散记(续二)作者:szknife   2007-05-28 14:43 星期一 小雨
  之三:去常德的路上
  
   只一脚油门,我们就已经离开凤凰。所有的风景与喧哗,仿佛在刹那间远去;所有的希望与失望,在倦怠中渐渐平静下来。从209国道北上,路上车辆不多,两旁树木高大。既没有预想中的崎岖,也没有期待中的宽畅。时不时会遇上放牛的人赶着牛群,占去半边道路,悠悠地走。或者一只流浪的狗,突然从路中间横穿而过。
   在路边的小饭馆吃过午饭后,很快就进入了吉首市区。这个现在的湘西经济文化中心,应该是后起之秀吧。在河水决定交通的年代,这块闭塞的山地和周围的永顺、古丈、龙山,包括凤凰,是最适合土匪生长的地方了。我们从吉首城区穿过,跟在开往火车站的1路公共汽车后面,寻找转入319国道的路标。正张望间,吉首大学的校门和绿树掩映下的建筑,突然在路边闪现,在一路的嘈杂之中,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沈从文在《湘西》中极力告诉人们,湘西并不是如一般人想象的到处是土匪,湘西人也并非天生就“地瘠民贫”,并且对湘西年青人的负气与自弃耿耿于怀。如果他看到湘西人自己也建起了这么漂亮的大学,一定不会再有那样的忧虑了。

(吉首大学别致的校门。)
  
   终于上了往泸溪去的公路。泸溪也在沅江边上,在它的南面,再往上游走,就是我们去凤凰经过的辰溪。从沈从文的书里知道,这一带有地位的码头,却是泸溪再往上行六十公里水路的浦市。而让沈先生都感到人类文字贫俭的箱子岩之夜,就发生在泸溪和浦市之间的这一段沅水上。这一段时而平静时而汹涌的江水,如今变成了五强溪。书里动人心魄的情景,我只能在地图册细细的线条里,一再神游。我们穿过一座大桥,跨过了沅江,与泸溪的县城擦肩而过。从桥上,可以看到对面的江岸,是刀削一般的石壁。沈从文的《湘西》里,对七八十年前的泸溪县城有一段记述:
   “到落雨天,冒着小雨,从烂泥里走进县城街上去。大街头江西人经营的布铺,铺柜中坐了白发皤然老妇人,庄严沉默如一尊古佛。大老板无事可做,只腆着肚皮,叉着两手,把脚拉开成为八字,站在门限边对街上檐溜出神。窄巷里石板砌成的行人道上,小孩子扛了大而质朴的雨伞,响着很寂寞的钉鞋声。若天气晴明,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楼都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上都镀上一片金,满河是橹歌浮动。”(《泸溪•浦市•箱子岩》)
   极具沈氏风格的文字,如今再读时,风景和写风景的人都已不在,令人喟然长叹。

(桥上看到的绝壁,原来沿江都有,在泸溪在线的网页上,叫沅江画壁。)
  
   越向东走,路况越好。不知不觉,又过了沅陵,也就是出“辰州符”的辰州。《湘西》里生动地说,“辰州符的灵迹,就是用刀把一只鸡颈割断,把它重新接上,噀一口符水,向地下抛去,这只鸡即刻就会跑去,撒一把米到地上,这只鸡还居然赶回来吃米!” 我上网去搜了一下,居然还真有一个贴了很多“辰州符”的网页。不知道这些画着奇特的图案的纸条,到今天是否还是如此灵验。
   沅陵的旁边,就是五强溪,那个巨大的水库。如果要从沅陵坐船往西走,沿着白水河(酉水)上行,就可以看到《白河流域的几个码头》。但是地图上还有一条窄窄的蓝条块儿,原来那里也有一个凤滩水库。看来,书里写的那些美丽清奇的码头和白河上著名的险滩,应该也都藏到水底去了。我们曾经计划前去的猛洞河,刘晓庆的芙蓉镇,就在酉水上游的永顺境内。张家界,就在沅陵的正北方,此行也都无缘一见。

(五强溪风光。当年的险滩和码头,已在水下沉睡多时。)
  
   沅陵到常德的路,就是过去老的川湘公路的一部分。《湘西》里,沈从文为坐汽车从长沙前往云南的旅客介绍湘西的风景,公路的部分只到沅陵。大概是因为那时候,再往下的山路就不好走了。或者是他自己还是喜欢坐船,坐车到了这里,终于忍不住换了船?一条从长沙来的高速公路,即将与这条路并行而过,一直要修到重庆去。再过不久,这一条老路,走的人也不多了。
   连续开了几个小时的车,颇感劳顿。遇到连续的山头,车不停地在山谷和山峰之间转来转去,把车上的一个小朋友转晕了,忍不住就吐了出来。沿途也有不错的风景,或者也有“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但心事总在赶路上。时而路上突然出现的行人,虽然也会吓开车的人一跳,但也没有如沈先生那样的闲心,联想到《楚辞》中的山鬼,云中君。
   当视野终于开阔起来,路不再弯曲起伏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路旁的村庄,到处可见暮色里静静升起来的炊烟。有农夫扛着犁,牵着牛,光着脚在路边上走。我知道我们已经从山上下来,进入了广袤的洞庭湖平原。常德,就在不远的前方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38:5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湘行散记(续三)作者:szknife   2007-05-29 11:08 星期二 晴
  之四:常德
  
   常德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讲交通,除了水运,常德本来并不方便;讲资源,都是种地的,常德有的别人也有。八百里洞庭,四周那么多的城市,就是没有一个比得上常德。至于常德为什么是军事战略上的要点,一下子我还没有找到理由,要找个沙盘来研究一下才行。
   当然,常德的人有本事,我却是见识过的。论做生意,常德人能够把芙蓉王的香烟品牌越做越大,能够把桥南市场做成全国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常德的有钱人,丝毫不比其它同等规模的城市少。论做官,听说在湖南省的政界,有个著名的“德系”,指的就是从常德出来的干部,非常有实力。由此,连常德话在长沙也被戏称为“德语”,挑战长沙话的权威,不得不懂。有一年,我所在单位的头头们很伤脑筋,因为各个基层单位的常德籍干部太多了,要在使用干部的时候贯彻“五湖四海”的原则,实在有点头疼。这可不是在常德,也不在长沙,而是在深圳啊。论作文,在现代文学史上怎么说也据有一席之地的丁玲,就是常德人。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常德人都不缺乏自信。此次与我们同行的朋友,就有几位是我所熟知的常德人。
   沈从文在书里,也把常德人写得非常可爱,比如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在常德滞留的时候,大概他每天都去逛一逛麻阳街,或者坐在码头的江边,呆呆地看那些在河里来来往往形貌不一的船。至于桃花源,实际上是为常德的繁华,做了一个暧昧的注脚。所以沈从文在陪着他那位有趣的朋友去桃源的时候,想起在语文课上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的情形,觉得十分幽默,很想笑出声来。去常德的路上,我们经过“桃花源”景区的门口,停车下来唱歌。时间已是晚上,我们只看到灯影中雕花的牌坊。要问常德本地人,桃花源好玩么,他多半会笑笑,不置可否。其实用点心想一下,就能明白,桃花源本来就是一篇故事,故事里面的人都说再也找不到那个进去的洞口了。但是常德人告诉你,我们找到桃花源啦,快来看!你要是满怀希望进去看了,岂有不大呼上当的道理。
  
   十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来过常德,在市区转过一圈。时隔太久,印象已经模糊。但我还记得当时徒步走过沅江大桥时,桥上并没有多少车。烈日骄阳之下,一辆“慢慢游”(武汉人叫“麻木”),走到上桥的半坡上,正一点一点地往上挪,拉车的人的上衣已是水浸过一般,把身子向前斜到差不多要贴到桥面。可是车上坐的一男一女,却是神态怡然地看着风景。我当时觉得很愤怒,这世道怎么会如此的不公平。十多年过去,这一幕,成为常德留在我的记忆里最深的印象。
   再来常德,当我们疲惫地在夜间的市区穿行,要到一个叫柳叶湖的地方吃晚饭的时候,眼前的常德,车水马龙,高楼大厦,灯火辉煌,具备一个繁华城市的所有的特征。过去的一点印象,如风吹流沙,再也找不到根据。跟着引路的车,盯着它的后转向灯,我们一次次以为目的地已经到达,又一次次地失望。直到九点多钟,在城市马路上的漫长旅行才终于结束。到达湖边的餐馆时,车上下来的人已饿得头发晕,脚发软。可见,这个城市已有相当的规模。
   吃过饭,稍事休息,我们又随着热情的地主们去吃宵夜。摆在街道两边的档口,生意兴旺得很。马路的边上,一溜儿停着小车。不太讲究的霓虹灯,名字奇特的招牌,无处不显示着这个城市的闲适和自在。听闻旧友自远方回到老家,常德朋友的朋友纷纷赶来,盛情地举起酒杯。自己喝不动了,居然还叫人过来帮着喝。而叫来的人,同行的常德朋友也不认识。和几个素不相识,并且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人不停地碰杯,让我们实在觉得有点怪异。
  
   到达常德的第二天上午,在地主们的安排下,我们去参观诗墙。诗墙就在沅江的江边,顾名思义就是在墙上有很多诗。而这一面墙,其实是沅江的防洪大堤。据说诗墙有六华里那么长,这个长度载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看了一段,才明白所有刻下的诗全部与常德有关。但是书写者似乎是向全国征集的,每一首字体不同,风格各异。诗的种类也有很多,格律诗,现代诗,散文诗,甚至本地山歌民谣、顺口溜,应有尽有。我们当然没有能耐从头到尾走完这个世界记录。烈日当空,天气很热。小朋友们认不得几个字,也对这一面黑乎乎的墙完全没有兴趣,只是在长长的走廊里嬉笑打闹,一会儿就脸红红的,头发全汗湿了。
   添个风景,多点文化,诗墙本来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如果想让一个外地来的游客把这一面墙上的每一首诗都看过一遍,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那么只能是本地的居民,每天路过时,念几句,背几首,受点熏陶。可是,对绝大多数本地居民而言,还是柴米油盐重要一些。所以,经常会有摆卖冷饮零食的小摊横在诗歌的面前,或者有乞讨的老人坐在诗歌的脚下歇息。而那些在诗歌的面前搂搂抱抱的年轻人,也不知道是否想过在这面墙上找到一篇爱情的宣言。
  

  (左图:诗墙公园的大门,冷饮摊挡住了门联。右图:看诗口渴了,喝杯甘蔗汁。)
  

  (左图:年轻的一代,眼前是诗,还是墙? 右图:诗与生活,如何关联?)
  
   来诗墙的路上,经过常德会战“纪念碑”,想起六十多年前,在这个城市,还曾经有过一场惨烈的战斗。我提出去看看,主人告诉我,就一个碑,没什么看的。八千将士的热血,到如今的确剩不下什么,除了那一座冰冷的石碑。常德的历史和文化,用六里的长墙,就能刻得下来么。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0:0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湘行散记(续四)作者:szknife   2007-05-29 11:28 星期二 阴
  之五:花岩溪
  

  
   离开诗墙,我们驱车直奔花岩溪。
   “花岩溪,一个连名字都充满想象的地方。”进入花岩溪景区大门,我们看到这样一条醒目的横幅。不错,连广告都有点不俗的意思。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手中的地图上却找不到这个美丽的地名。有介绍说,花岩溪地处常德南郊,距市区五十公里。我记得路过一个地方,名叫黄土店,果然是在常德的南面。但是与市区的距离,我想怎么也有个七八十公里。要不然不会大路走完走小路,花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如此偏远的地方,没有车真的是过不来。
   进入景区,果然山林清幽,入眼非常舒服。因为提前有预约,我们在一座山脚下的 木板房子前下了车。小朋友们很开心,房前房后到处转,在木头的楼梯板上,咚咚地跑上跑下。大人们围坐在房前的树荫下,喝“擂茶”。“擂茶”,是桃源一带独有的风俗。正宗的擂茶,用生姜、生米、生茶叶擂制而成,所以擂茶又名“三生汤”。擂好之后装在竹筒的容器里用开水搅兑,喝起来味道颇似藏族的酥油茶。真正令人惊奇的是那摆了满满一大桌的各式小吃。花生、黄豆、咸菜、豆角、虾片、辣白菜、酱萝卜、炒米花、炸锅巴,如此等等,足有几十样之多。一帮人看着吃着喝着,胃口大开。据说,擂茶的冲茶和喝茶都有很多讲究,好的擂茶,有驱瘟避疫的神奇功效。无论如何,我是喝了个饱。喝完茶,把一顿中午饭也省下了。

     因为要让小朋友们开心,我们决定要住到水边去。派出去侦查的人回来,说在湖边找到了住的地方。于是一帮人又坐车继续往树林的深处走。从水泥路拐到砂石路,再爬上一个大陡坡,眼前突然出现一面绿色的湖水,湖中还有碧绿的小岛点缀其间。一看便知,这是一个水库。我们要住的,就是水库边上的一户农家。农家的院子里,已经停了不少车。一楼的房间里,开了几桌扑克。玩牌的人从衣着长相看,大概是本地的城里人。见我们这一群人男女老少大呼小叫地进来,他们有点惊异地抬起头。有人看到车牌号码,说了一句“哦,深圳来的”,然后回过头去,接着打牌。
   安排好住宿,我们便租下一艘船,去游湖。原来,花岩溪是这里林场的名字,我们看到的那一面湖,名字却是叫“五溪湖”。湖水洁净,湖面平静。远处山坡上,密密的竹林,在午后的阳光下,映出一抹金色的亮光。对于这样的湖景,大人们已经审美疲劳。只有小朋友们,不厌其烦地玩着捞水的游戏。船在一处小山坡边上停下来,我们上了岸,发现一条上山的小路,还修了台阶。上到山顶,原来是一个观景的亭台。顺着楼梯走上去,墙上到处写着到此一游的名字,地上满地垃圾。走到最上面一层,果然可以看得很远,却看不到湖的远端在哪里。这一片湖水,藏在深深的山里,终于到了为人所知的那一天,依然是静静地,等待人们慢慢地品味它天生的丽质。
   花岩溪还有出名的一景,就是成群的白鹭。绕过一个小岛,在船工的指引下,我们看到一处树林里,聚集着无数的白鸟。船靠到岸边,我马上跳下船,拿了相机,穿过山坡边上的杂草,向鹭鸟靠近。茂密的树林,比我想象的要高,并且有灌木阻隔,无法进入。远处看得见的白鹭,镜头的焦距不够,无法看得真切;近在咫尺的鹭鸟,却只能听到它们咕咕的低语响成一片,间或有三两只扑楞着翅膀,从树梢顶上飞起来,又很快的落下去。偶尔有一只从我的头顶飞过,我举起相机,捕捉它们伸展的翅翼,背景只有蓝蓝的天。
   在我孤军深入的时候,听到后面有人发出尖叫。原来船工提醒他们岛上有蛇,而走在后面的同志果然就在草从里发现了蛇。如此一来,往回撤退的路突然变得惊险万分,每一步踩下去,都有可能惊动一条伪装潜伏的毒蛇。不到百米的路,走出我一身大汗。无知者无畏,是矣是矣。
    
   回到农家小院,女人们带着孩子,去房间小睡。院子前面有一个伸出去的平台,可将湖景尽收眼底。男人们在平台上,吹着风,喝着茶,呷着烟,炒地皮。一边打着牌,一边和年轻的老板预订下晚上的饭菜。生意好,老板里里外外忙得很。他一边招呼他的手下干活,一边用手里的圆珠笔,记下我们要点的两桌菜。辣的和不辣的,决不会搞混。问到价钱,他会一脸诚恳地告诉你,鸡要七十块,鱼四十五。我们装作很愤怒地大叫,怎么这么贵?!他丝毫不为所动,抱歉地笑一笑说,没办法,就是这个价,鸡我们买回来都要十五块一斤,那鱼正儿八经是湖里打上来的,我不会骗你。我突然想起韩少功在《山南水北》里写的他的农民邻居们,也是住在水库边上的村子里。生意做多了,什么没见过?砍价,谁不会呢。
   因为明天早上要起早赶路,大家早早地洗洗睡。月亮升起来,特别的明亮。湖水在月下泛着淡淡的光,远处的山和树,只剩下浓淡相间的的影子,如水墨洇出来的一般。房子周围的草丛里,蛙鸣此起彼落。夜显得更加的安静。
   简单的客房里,电视机高悬在天花板上,躺在床上,仰面就可以看到节目。凤凰卫视,胡一虎在挑拨两派人,激烈地讨论股市到底会继续升上去,还是会马上跌下来。五一假期已是尾声,明天就要赶回深圳。这个假期,有多少人心里惦记着他们的股票。看好的,看空的,清仓的,满仓的,都等着长假结束后,那个最终的结果。对于我这样不懂股票,也不炒股票的人,这样的夜晚,可以随时关掉电视,安安心心地睡觉。也不错。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2:23 | 只看该作者
三三口水录作者:szknife   2007-05-24 13:20 星期四 阴
   《三三口水录》是妈妈在天涯给三三做的BLOG,建站时间比深圳小刀的BLOG要早得多。
   但是最近妈妈比较忙,倒是爸爸做了不少记录。于是妈妈就把爸爸的记录从深圳小刀直接挪到《三三口水录》里去。
   于是爸爸就把这些萝卜青菜摆在这里,等那个菜贩子过来搬。
  
  长在脚上的包
  
   三三无意中发现了爸爸的脖子那里有个会动的包,觉得很好玩,总想拿手去摸。妈妈告诉她,那是喉结,只有男性才有的。三三一边摸着自己的脖子,一边盯着爸爸的那个小包看,大概有点惊奇。
   有一天,三三坐在床上,突然对妈妈说:“爸爸是男人,我是女孩儿哦?”
   “嗯。”妈妈不知道三三想说什么。
   “爸爸的脖子上有个包包,我也有一个,长在脚上了!”一边说一边指给妈妈看。
   原来,三三说的是她的脚踝。妈妈笑得差点翻过去。
  
  母亲节
  
   妈妈在车上念母亲节的短信:“只有心中有爱,天天都是母亲节。”
   “天天都是母亲节,那多好啊!”三三接过话茬儿。
   “为什么呢?”妈妈问。
   “母亲节就不用上学了啊。”
   原来母亲节还有这么个好处。不过母亲节要是不定在周末就更好了。
  
  买小鱼
  
   “爸爸,我今天一定要买一条活的小鱼。”
   “不行。你以前买的小鱼都养死了。你就是想捞鱼玩,那可不行。”
   “要买嘛!”
   “不行!”
   “妈妈说了让你给我买小金鱼的!”
   “是吗?我怎么不知道?那我还是打电话问一下妈妈吧。”
   “不用打啦,妈妈说过的啦。”
   “我还是问一下的好。”
   “你不要打啦!妈妈这时候不喜欢你,你打电话过去,她会不高兴的!就会说,我现在不想理你。”
   “那……那如果我打电话问妈妈能不能买冰激淋,会怎么样呢?”
   “妈妈还是不喜欢你。不过,她要是知道你买的冰激淋是给我吃的,一定会很高兴。”
   “妈妈不喜欢我,那我还是别问了吧。”
   “爸爸,那你就给我买个冰激淋吧!”
   (5月9日,放学回家路上,和三三的一次对话。爸爸成功地将话题从小鱼引到冰激淋。不过,后来还是去家乐福的海鲜档,让她过了一次捞鱼的瘾。捞起来一条大的海鲈鱼,回家清蒸吃掉了。冰激淋,说好到超市去买的,后来三三忘记了,爸爸也假装不记得,俩人一路聊着天,就回家了。)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2:45 | 只看该作者
生于安乐作者:szknife   2007-06-06 15:11 星期三 晴
   六一,去了一趟上海。带小朋友在科技馆磨了一整天。下午,约好和故人同志见面。从地铁口出来,看到他正在扶梯的尽头等着我们。还是那个样子,瘦削,整洁,轻言轻语。在黄河路生意极好的“顺风”,一边吃着上海菜,一边聊天,他的一杯啤酒从开始喝到最后。吃完饭下楼来,天上下起细细的雨,我们一家三口匆匆地上了出租,匆匆地和他说再见。车往酒店开去。上海的高架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走在桥下,或者走在桥上,觉得自己越来越小。
   第二天,独自带着三三坐火车去常州看恐龙。又一日,到了无锡,看望因为“蓝藻”袭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卢编辑和周老师,以及凡凡同学。小朋友们见了面,很是开心,马上就拉上了手。吃饭的时候惟恐落后,都吃得飞快。两个人团结友爱,玩起来很忘我。大人们则终于有机会不受打扰地聊聊天。到最后,小朋友们都睡着了,大人们还坐在沙发上,喝着啤酒,说话说到深夜。
  
   很久不见面的人,漫无目地说起话来,总是少不了讲起从前的那些人,那些事。然后说着说着再回到眼前的生活。和故人同志是如此,和卢编辑两口子是如此,上月底去广州与诸位老同学相聚的时候,也是如此。大家的生活,有的一贯如此,有的经常会有新的消息。说到谁谁转了行,谁谁读了博士,谁又出了国,总是让我惊叹。且不说能不能,我连想一想的欲望都从来没有过。
   见故人同学那天,正好是周六。他去地铁站接我们之前,刚刚才去上了读MBA的课。吃饭的时候,我忍不住问他,当了公务员,还有为将来的进步读书的压力吗?这样的问题,自然是俗气了一点,但是从我的心里冒出来,却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后来想,大概很多人不停地读学位,考证书,并不一定是为了生存的目的。从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得到内心的满足。只不过,这种快乐和满足,我从来都没有体会过。
   圣人教导我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我在安乐之中已经太久。话又说回来,我还是觉得忧患少一点好,生于安乐有什么不妥么?找个工作已让我心里久久地晃荡不安,我只盼望这样的忧患快点过去,让我重新回到安乐之中。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7:02 | 只看该作者
画冰箱作者:szknife   2007-06-07 12:15 星期四 晴
   最近一段时间,三三同学迷上了画冰箱。拿一张白纸,先画出一道道横格,那是冰箱的隔层。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往里添东西,各种各样的水果,酸奶,果汁,面包,当然还有她最爱吃的冰激淋。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摆在冰箱格里,连她自己也说不出来叫什么名字。只要能找到纸和笔,她就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地画很长时间,头都不抬一下。
   爸爸在她的幼儿园走廊的墙上,看到了一幅用A3纸画的冰箱,正反两面都画满了,对折之后一角钉在墙上,表示这个冰箱是可以打开的。这正是三三同学的作品。她的老师告诉爸爸,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见到都说,冰箱里这么多东西,三个月都吃不完!
   上月去广州,爸爸在酒店的房间里和小山叔叔下棋,阿姨们要带着小朋友去游乐场,三三不想去,就趴在床边上画了一下午的冰箱。到了晚上,和雨蒙姐姐在房间里玩,还想画画,才发现房间里所有能找到的纸,全部都被三三画满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几张小小的便笺,画冰箱太小,于是就看着雨蒙画小姑娘和小鸟。


  (画冰箱用的纸,是酒店的洗衣单。)

(雨蒙姐姐的作品,签名签在了画的背面。)
  
   冰箱画好了,三三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就感。有时会问:
   “爸爸,你想吃什么?”
   爸爸说:“冻啤酒有吗?”
   “有啊!”三三回答。然后马上用手在冰箱的格子上抓一下,递给爸爸,“味道怎么样?”
   “嗯,还不错。”爸爸把“啤酒”从她的手心里接过来,放在嘴边喝了一大口。
   三三于是很开心地伸个懒腰。画冰箱可是一件累人的事儿。
  
   在上海,和李叔叔一起吃晚饭。等上菜的时候,三三又趴在桌子上画起来。一边画,一边和妈妈讨论还可以往冰箱里装什么东西。爸爸让她坐直一点,眼睛离纸远一点。在和李叔叔聊天的空隙,爸爸又提醒了几次,但过不了多久她又趴下去了。
   “眼睛!”这一次,爸爸的声音很严厉。
   “眼睛?眼睛能放在冰箱里吗?”三三抬起头,觉得爸爸很可笑。
  
   从上海回深圳,上了飞机,因为航空管制,要等一个多小时才能起飞。在座椅狭小的空间里,三三无所事事,不停地问飞机怎么还不起飞啊?从无锡赶到上海,三三已经在长途客车上睡了一觉。爸爸却是疲惫不堪,实在难以抵挡她的胡搅蛮缠。幸好,爸爸在小桌板下面的袋子里发现了航空公司的旅客留言卡。三三觉得这倒是不错的材料,就在放下小桌板,画起了冰箱。于是,爸爸终于乘机打了个瞌睡。

(三三说,画的右下角,是长眼睛的冰块。)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8:28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的才能作者:szknife   2007-06-13 16:17 星期三 晴
   终于又读完了一本书,《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说终于,是因为读得太慢。330页的书,啃了半个多月。
   我的收藏夹里,黄集伟的“孤岛客”,是经常要去看看的博客。我发现,每隔一两天,他就能贴出对一本书的评论文章。这让我佩服得不得了:他是怎么读书的,读得这么快?
   看书慢,不是一两天了。花一星期看完的书,热心地推荐给我们家老婆看,她只用两个晚上就翻到了最后一页,还仅仅是睡前的时间。我很不服气,认为她这种看书法,根本就没把书看明白。并且还悲愤地为作者鸣不平----人家写这么一本书多不容易,你这样就算看完了?太不负责任了!只有像我这样,才是真正的读书啊!
   可实际的情况是,讨论起来,我从书里看到的,别人也看到了。严酷的现实让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是缺少读书的才能。每次开始看一本书,都弄得很郑重,从出版说明开始,到序言,再到第一章,怕是在字缝里遗漏了任何重要的信息。看完一部分,还要回头再疏理一下,来龙去脉可不能乱。因为看一本书的时间,经常拖得太长,看到后面记不起前面,只得从头再来。如此,一年也读不完几本书。所以,常常觉得自已是在啃书。前不久陪闺女三三看立体电影,里面的毛毛虫在眼皮子底下啃树叶,咔哧咔哧就吃完一大片,把自己吃得圆滚滚的。我突然想,要是我看书也能看这么快就好了。
   有时候也安慰自己:咱看得慢,慢有慢的乐趣。看到精妙处,细嚼慢咽,不也是件快乐的事情嘛。话是这么说,一本还没看完呢,早就已经列出了两三本迫不及待想看的书。就像现在,沙发上已经堆着好几本与晚清史有关的书,《剑桥晚清史》里费正清的导言写得太精彩了,《1901:一个帝国的背影》已经开了个头,书架上还有一本《文武北洋》、五本《武夫当国》,都是那么厚的书,都想看,都是给《鸦片战争》勾出来的瘾。我的天,我要什么时候才能看得完!
   古人夸一个人博学,经常说他“学富五车”,读了五车那么多的书。即使古时候的车没有东风卡车那么能装,即便装的是竹片书,五车读完也不得了啊。可见,以我读书的才能,这辈子要想博学,绝对是不可能的任务。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7-5 11:49:33 | 只看该作者
谁的鼻子会变长作者:szknife   2007-06-28 12:12 星期四 晴
  
  
   早上起床,爸爸帮三三穿衣服。三三还睡眼惺忪呢,嘴里不知怎么冒出一句:“爸爸,说谎话鼻子不会变长的,因为我们不是木偶。”
   爸爸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回答说:“是的。可是说谎话不好啊。”
   当爸爸想进一步阐述为什么说谎话不好的时候,突然发现什么也说不上来。为什么说谎话不好呢?因为诚实是美德?那什么叫美德?为什么诚实就是美德?更要命的是,大人们都要求小孩子不能说谎,可是说谎最多的和说最大的谎话的,都是大人。
   爸爸有点无措,在自己没想清楚之前,只好放弃说教。
  
   爸爸后来想到,大人们给小朋友们讲那么多的童话故事,没有一个不是暗地里心怀鬼胎,别有图谋。这些故事大人自己都不相信,可是拼命要让小朋友们相信。于是小朋友们就会变得很乖,很听话。难怪有人说,童话故事是“学习基本道德的入门书”。我们天天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原来骨子里是在说教。非同小可啊。
   看来小朋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上当的。皮诺曹如果说谎,鼻子会变长。那是故事里发生的事,不是真的。何况,皮诺曹是木偶,而我们是人,不一样的。并且,我有时候不小心撒了谎,鼻子并没有变长啊。
   几百年前的故事,遥远地方的故事,真的故事,编的故事,就这样流传。用简单的判断,告诉我们要善良、勤劳、诚实、勇敢,告诉我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的,我们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们。要不然,我们该告诉她什么?莫不成讲完故事还要告诉她,这是童话,故事是假的,但是道理是好的?即便这样,我觉得也还要加一句:不过呢,等你长大了又会明白,道理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否则,我担心大人的鼻子会变长。
   真的很复杂哦。
  
   爸爸想起了麦兜的妈妈,她有时候会坐在床边,很温柔地给麦兜讲故事:
   “从前,有个小朋友撒谎,有一天……他死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用功地念书,长大了之后发财了。
   “从前有个小朋友很不孝,有一天,他扭伤了脚。……”
   麦兜说:“妈妈,我想睡了。”
   妈妈不知怎么突然就不温柔了:“从前,有个小朋友早睡晚起,第二天,死了!”
   是的,我们苦口婆心,一番苦心。可是,这样就够了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7 14:20 , Processed in 0.106241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