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I02糖莲子 于 2020-4-24 17:41 编辑
C01玛芮秀 《读图画书 从察言观色开始》——我们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孩子 课后心得 主讲:一个眼里有星光的星星老师 《岁月如歌》 车轮 轨道
迸发出的声响
细小,沙哑
和京都静谧的氛围
相得益彰
年轮 一圈一圈
跌跌撞撞的成长
局促 摇晃
在彼此的碰撞中
竖起高墙。
空气里
弥漫的
赫赤 酡颜 樱草
如脱离星轨般
梦幻 馨香
而我
只是一个别人的摄影师
自己的记录者。
仅以此诗献给眼中有星光,内心有花向阳的星星老师。 很遗憾错过了我最最喜欢的星星老师课程,只能从同学们热切的传递和心得作业中感受星星老师的魅力。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他那样的一个引领者,一个可以住在孩子心底的孩子王。看到星星老师给我们分享的一些小朋友写的童诗,就可以感受他是一个心思柔软细腻的人。可以捕捉到孩子内心里最柔软纯真的部分。 以下是摘录了同学的笔记,希望可以记录下星星老师最精彩的课程过程。 一天的课程从《你好!灯塔》为蓝本为引导,下午以无字书《掉落的礼物》为练习,带着大家在丹青水墨中“察颜观色聊绘本”。 星星老师的引导真的有点石成金的感受。
“你可以从图画中不同物体的形状、颜色带给你的感觉来说一说”
“从形状来看,灯塔和海浪的线条,带给我的感受是坚固、包裹、围绕”,有同学尝试按着这个思路发表意见。
“很好,还有吗?”
“从颜色来看,红色的顶部+门、黄色的星光+灯光+窗口,传递着温暖和安全”
“是的,颜色也可以传递情感,还有吗?”
……
回应、鼓励、认可、带着好奇心平等的发问,这是我从星星老师的引导中看到的关键词。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你们不要担心答错,大人才怕犯错,小孩子不会。 这样一页页的精读下来,真的是薄薄的一本书,都能读上好几遍。所以下午在进入无字书《掉落的礼物》时,小伙伴们明显直接进入“寻宝记”的熟手状态了。有人分享的是母亲视角,去追问“当小女孩遇到沮丧的时候,父母在哪里?”;有人分享的是友情视角,看到了“来看看更高处的风景吧,我不能帮你解决问题,但我可以带你暂时抽离当下,去畅想希望和美好”
这堂课的体验,如同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知道“可以这样去说来听听”。或者说,更像是一堂示范课:我们扮演的是课堂上学生的角色。如果想要成为老师,也许还要同时扮演“观察员”的角色,类似公开课上,坐在台下的老师。要想也能游刃有余的做到“说来听听”,还是需要了解和掌握这堂课里头“术”的部分。所谓这堂课的“术”,即包括了课堂上星星老师使用但没有做总结归纳提炼分享的理论部分,应该也包含了星星老师个人风格的部分。两者的叠加应该是造成这堂课程熠熠生辉的原因所在了。
从某个角度上而言,不教“术”,也是一件好事:从敬畏直觉和灵性出发,用“以孩子为师”为信念,带着好奇心发问+共同寻找答案为路径,会听到不同视角的观点和答案。舍去的是自大和偏见,得到的是更多元和多彩的世界。接纳光与影的伴生,接纳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接纳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正所谓“所听即所问,所舍即所得”。 “七岁以前是神的孩子”,这是星星老师说给我们听的第一句话。我的头脑中闪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星星老师想要夸赞孩子,孩子是单纯的,纯粹的,仿佛世界年纪小的时候,没有算计没有欺骗。星星老师分享了汉字“点”引发出的雀斑研究,再到中外审美差异的研究,分享了米菲的女儿对权威的挑战,是的,他是要夸赞孩子。但是,他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居住过的那个孩子。 星星老师要我们一页一页地翻,变成一个不识字的孩子,要去图画的每一个细节中嗅到故事的味道,找到故事的痕迹。然后,我惊讶地发现,封面的浪花的勾画弧度,也可以引起甚至截然相反的解读,那个画得那么小的守塔人插着口袋的站姿,也可以反映出他的心情的淡然。真的像星星老师说的那样:“细节传情”。在老师和同伴们投下的一颗颗小石子中,也泛起了涟漪。我发现《你好灯塔》的扉页上,一张旧结婚照,一艘沉船,一封家书,一块绣了一半的手绢,其实写尽了守塔人的一生,那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寄托。 日出,日落,风起,风停,守塔的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大部分的画面都被海上的灯塔、风、浪占据,人物常常被放置在一个小圆圈中被看见,那个圆圈也许就寓意着是灯塔上的望远镜。有小伙伴提到感觉像是被窥视,星星老师用了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瞬间让这种被窥视感变得诗意而浪漫。 感谢星星老师带我们察颜观色,谢谢星星老师带我们真正地去读懂一本书,原来我们可以读到作者画下的浪漫的坚守,一座灯塔,一个守塔人,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开始,平凡冗长的岁月,更是一份坚守和责任。这个故事让我们在一遍一遍地阅读中感受到变化的世界中,坚定与专注是多么可贵的事。我们还可以读到自己的内心。不忘初心,守护好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属于自己的那座灯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