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就是鱼》故事会心得 ------福田站源悦妈 站点名:福田站
践行人:福田源悦
活动主题:认识自己,珍惜自己
活动时间:2015/10/21
活动地点:莲花一村社区服务中心
对象描述:3-8岁的孩子
活动方案: 《鱼就是鱼》PPT、青蛙头饰道具 实操记录:
作者和译者介绍: 李欧·李奥尼(Leo Lionni,1910-1999)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画家,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他笔下的故事生动有趣又富含哲理,被誉为“二十世纪的伊索”。代表作《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分别于 1961年、1964年、1968年及1970年四次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 阿甲,原名林晓晞。 199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一个什么书都读的大书虫,曾从事过多种职业。醉心于推广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活动,极力提倡家长和老师为0-13岁孩子大声读书。
2000年与萝卜探长一起创办儿童网站“红泥巴村”,策划编写“红泥巴村完全上网手册 方案设计: 李欧·李奥尼的童话故事《鱼就是鱼》。讲述的是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到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他所看到的。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人。鱼根据青蛙说的想象,对每一样东西用图像表征: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一见到这些鱼儿想像的图,我和小宝都不禁笑起来了,太可爱,但转而也让我沉思了。“鱼就是鱼”这个故事可能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系统,看到的都是经过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加工过的东西。而鱼也只能组装自己的原有的知识经验,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我该如何将这个核心内容传递给孩子们,并能使家长和孩子都能理解“孩子就是孩子”。 于是我将这个故事定位以孩子们说为主。 现场: 1、
听众情况: 年龄跨度较大,3--8岁的孩子。 2、暖场: 首先用非常愉快的语调和方式做了自我介绍。由于当天是重阳节,所以和家长孩子们讨论了重阳节的话题。孩子们的情绪逐渐愉悦,并且注意力也逐渐集中在我这里,故事就开始正式的讲述。 3、讲述与互动:
故事开始,我会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封面,并且请他们把看到的内容表述出来。当大多数表述一致,我就抛出第一个问题,“鱼怎么会长出翅膀呢?到底发生什么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随着孩子们兴奋的回答,故事就开始了。 鱼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在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便跳到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他所看到的。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答案也一步一步揭晓,但他们再一次看到封面的画面时,都大声的喊到:那不是鸟,是鱼。接下来,我并没有急用讲述后面的故事,而是邀请孩子们扮演青蛙,向小鱼描述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人。然后再给他们看看鱼所想象出来的东西。大家都哈哈大笑,都说那不是鸟、牛、人,全是鱼。于是我有问“为什么都是鱼会认为这些东西就是鸟、牛、人。”小朋友们叽叽喳喳的说“鱼没见过,是想象出来的。鱼就是鱼。” 孩子们有这样的理解,我想也算是传达到了主线了吧。接着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鱼会去看看真正的鸟、牛、人吗?”孩子们又沸腾起来。随着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抛出,孩子们紧跟着故事的节奏,直到故事的结束。故事会即将结束时,有个小男孩问我“家家阿姨,青蛙是把鱼儿抱回到池塘里面的,不是推下去的。你看看书上面画的也是这样的,而且如果青蛙把鱼推下去,鱼不就受伤了吗?肚子都破了。”我一下子没有了答案,也不知道怎么来回答,我只能说:“你的问题把我问倒了,我回去看看,下个星期再告诉你,你也可以跟爸爸妈妈讨论一下,也可以告诉我。”虽然我没有给他答案,但我喜欢他的细心和思考。 以往我讲故事主要和孩子们互动,这次增加了不少与家长的互动环节,家长期初有些不适应,但在孩子们的鼓励下,她们也能畅所欲言。 4、需要改进的地方 由于会场是开放式,故事会开始后,还有不少家长陆陆续续过来,所以会场秩序有些吵闹。关于会场秩序还要进一步管理。 福田站 源悦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