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110412270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共读《我的图画书论》心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9-9-15 21:51:28 | 只看该作者
C04 沈萍 《我的图画书论》
《我的图画书论》读了以后让我深深感动,最为感动的时候的是松居直先生。从书里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先生对孩子的诚挚之心、对童书的热爱。松居直先生,他是日本儿童图画书专家,在我眼里他更是图画书研究的大师,读他的书能够引领你穿越图画书世界、指引你开展图画书研究。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一本刷新了我很多观念的的书,其中有些点也跟我不谋而合,以前总觉得自己这样想是不是对的,不跟随大流会不会把孩子带偏,但看了这本书后,就让我觉得有了支撑,这条路中国现在走的人虽少,但不代表不正确,其实也队伍也在慢慢壮大,影响力也越来越广了。
一、图画书不应该带有功利性
一开始,我接触到图画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是一个朋友帮我代课讲了一个绘本《爱心树》,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图画书的魔力。后来自己也开始慢慢接触,慢慢了解,最开始的吸引力也是觉得故事本身的魅力,逐渐进入以后,又觉得图画本深也是一种魅力。后来又听到很多人说,给孩子看书就是想教孩子认字,为了让孩子早早的自主阅读。我自己最开始也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开端,后来觉得读书仅仅是认字吗?我当然想孩子们跟着我一起读图画书可以感受到阅读的美好,感受到故事的美妙。但周围很多人都很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够早早得独立阅读,好像只要他们自己拿起一本书就可以了,也不管阅读的质量是怎样的,也不管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我就这样带着两重的矛盾前行着,一方面不想要太过功利,一方面又怕舍弃功利后的后果。后来,接触到三叶草,再加上读了《我的图画书论》以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读书不应该带有功利性。
二、图画书是大人读给小孩听的
松居直说:“语言本该由父母教给孩子,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人与人的交流,而好的图画书使父母与孩子对话的词语更加丰富。”以前在一直担心,孩子们一直依赖大人读书,不想独立阅读,可咋办呀!看了松居直先生的书后,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图画书本来就是应该大人读给小孩听的。
我们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是将我们与孩子置于一个异次元空间里,这个空间丰富美妙,让我们暂时脱离了平时的身份,但也还保留着最亲密的那份情感。我们与孩子共同体验在同一个故事世界,从而获得共同的经验,这种共同的经验不会随孩子的成长而消退,反而作为一个快乐的精神纽带永远的存在下去。
虽然我现在只是读给我的学生听,但我仍然感受到了图画书由大人读给小孩子听的魅力。
三、一切从孩子本位出发
读了《我的图画书论》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图画书既有从儿童视角创作的,也有从成人视角创作的,画面由从受众者的视角画的,也有从作者的视角画的。但我们应该如何给孩子选择绘本呢?“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这句话在松居直现在的书里反复不断出现,可见这有多么重要。我们大人总是自以为是,总爱以自己的角度去给孩子考虑事情,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代沟”,因为我们都不曾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选绘本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选择绘本。这样才能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大阅读的乐趣。我曾经有好几次读了个故事,自己觉得很无聊、没有意思,但是孩子们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他们觉得很好玩、很有趣。所以,当我们无法抉择这本书是否适合孩子的时候,试着给孩子读一读吧!也许他喜欢呢?
总而言之,要成为一个像松居直先生那样对图画书深有研究的人,这条路还很漫长。只能多看、多读、多听、多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点评

B+  发表于 2020-1-29 10:23
42#
发表于 2019-9-15 22:4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erseyuankm 于 2019-9-15 23:25 编辑

G06袁雯
                                                            

                 2019中级班第一次共读《我的图画书论》心得 (领读人 唐琳)
      读完《我的图画书论》,松居直先生有很多观点直指人心,很多图画书编辑出版的经历,令人高山仰止。回顾整本书,“为孩子”三个字或者说“儿童本位”贯穿始终。无论图画书的文字、图画书的绘制还有图画书的讲读,“为孩子”三个字都是基准或者说核心。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人才能做到为孩子。只有真正做到“为孩子”,才能创作出好的图画书。
  下面是思考比较集中的两个问题,其实都离不开“为孩子”三个字。
  一、好的绘本触发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智慧中最重要的因素,好的绘本能够出发孩子的想象力。
  松居直先生自己创作绘本的时候,曾经写好文本,录入磁带自己听,会产生什么意象。对于绘本的创作者或这讲读者来说,绘本的文字语言要能禁得起放声朗读。他用这种办法判断绘本的语言是否表现足够充分,能够让孩子而非大人理解并且在脑海中形成形象。讲故事的人将故事的世界在自己的心中化为形象进行讲述,否则就无法将看得见的画面传达出来。对于绘本的创作者或这讲读者来说,绘本的文字语言要能禁得起放声朗读。
  好的绘本的图画应该具有开放性,充满自由的想象空间,以便让孩子从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图画书的图画是帮助孩子们想象故事的世界的。所以,对图画书来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色彩,而是具有能够充分表达故事内容的表现力。相比绘制精美的图画书,那些深谙儿童心理的图画书更加为孩子所接受。所以,千万不要以成人的角度,把图画书的图画是否精美漂亮、绘画技巧是否精湛,作为判断图画书好坏的第一标准。 随着国内绘本出版热潮的出现,有不少插画师也投入到绘本创作中来,有些作者无论从技巧还是风格看起来都很适合创作图画书,但是实际上真正按照图画书的结构和肌理来创作的时候,就发现不一定适合绘制绘本,其中大概因为没有能够真正做到“为孩子,从孩子角度出发”。懂绘本的插画作者,应当能够去除那些无法形象化、对幼儿来说毫无意义的部分,不把多余的意义引入作品,没有“多余的素材”。
  为什么绘本要强调讲给孩子听,这种父母用自己的语言传递给孩子的途径,有别于故事机或者故事音频(人工智能除外)的区别在于,亲子阅读的互动性。讲故事的父母内心要先有共鸣,父母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有的时候甚至是孩子的表情,能够做出回应、调整,这使得我们和孩子每一次的亲子阅读都是不同的,这是有声读物目前无法替代的。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语言及质地和内容,丰富自己的语言,语言要有具体意象才不空洞。
  二、关于“民间故事的改编”。
   民间故事的改编必须以孩子为创作动机。必须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出发,判断作品是否具有文学价值。在此基础上,改编那些只有图画书才能表现出来的民间故事。警惕狭隘、浅薄、情绪化的民族主义。
   这里松居直先生有一个观点,是我读这本书时有些疑惑、但没有在共读讨论中提出的。松居直先生认为:“民间故事不论是插图还是整体氛围都必须准确地表现出这个民族的特点。”民间故事改编成绘本,是不是一定要在插图和整体氛围上表现民族特点呢?杨志成先生的《七只瞎老鼠》、熊亮的《灶王爷》,都不是用最具有民族特点的插图,甚至氛围也不是,但是他们传递出的民间故事的内核是到位的、有感染力的。
   还有一个引申问题,第三课中李迪老师提出的“原创绘本的国际理解”。我们在民间故事的改编中,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把民族的特点放在第一位?这让我想起,有位绘本研究者的观点也认为“民间故事改编的绘本,必须以民族的最具特色的绘画手法、表现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才能够在众多原创绘本中跳脱出来。”这当然也有一定道理,或者不失为一种好意。但一部民间故事改编的绘本,是活在当下,还是能活到未来,是囿于局部视野,还是能够走出本民族的文化圈层——“破圈”,是一个值得绘本创作者认真揣度的问题。

点评

B+  发表于 2020-1-29 10:24
43#
发表于 2019-9-15 22:5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华 于 2019-9-15 23:07 编辑

D01 陈华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

     《我的图画书论》著者是日本松居直,2017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松居直是日本图画书之父,此书阐述了他对图画书的见解,包含以下六部分内容:图画书的认知与观念;图画书的选择与分享;图画书的意象与语言;图画书的历史与传统;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以及图画书的编辑与出版。松居直结合自身多年编辑经验,对阅读和赏析各类图画书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阐述。以下仅对我有强烈共鸣,存疑并解惑的部分内容浅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首先谈谈有强烈共鸣的内容。第三章图画书的意象与语言引发了我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虽然没有书中所述围着篝火听老人讲述民间传说的美好经历,但少年时听单田芳和田连元的评书《水浒传》、《杨家将》、《隋唐演义》,也是欲罢不能。经常午后放学一边飞快往嘴里扒饭,一边侧耳细听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单田芳声音沙哑,用破锣嗓形容也不为过,田连元声线较细,远达不到播音员的水准,但都能在我眼前展现出尘土滚滚、喊杀声震天的景象,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的图画书论》提及“想象力缺乏、内心浅薄的人讲故事与内心丰富的人讲故事,即便用同一中语言讲同一个故事,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还提及“讲述者意象的清晰与否直接影响着听者。”单田芳和田连元热爱自己所讲的故事,对其中人物了若指掌,有清晰的意象,将评书语言与自己的语言融为一体,才能讲出这样活灵活现的故事。这也让我回忆起听广播剧《穆斯林的葬礼》时眼前浮现过的意象:长长的北京胡同,在岁月的静静流逝中,红墙四合院内外梁亦清一家的起伏变迁。仅凭声音就可以带人跨越到不同的世界,这实在是非常神奇的经历。以后给孩子们讲故事,要向这些前辈学习,读懂读透人物和故事,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样带给孩子们的感受一定会更立体,更丰富。

      其次谈谈存疑并解惑的部分内容:
      1、民间传说故事脉络简单,善恶分明一目了然,这样是否过于简单?
      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往往有多面性,善恶分明的故事是否片面化?这是亲子阅读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以往我认为此类问题仅是对创作手法的探讨。但在此书中,这类问题实际是核心价值观的树立问题,松居直明确表示,“现代社会的基本观念更趋于暧昧判断,存在着多元的价值判断。……通过民间传说故事,善必然会胜利无疑将渗透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一个人的成长不是有着积极意义么?这种感觉难道不会成为他们今后面对人生的立足点么?”,“劝恶惩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感觉,而教育可以不顾时代的流逝,历史的变迁,将这种道德感传承下去“。  
      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些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心中有明确的善恶标准,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里,他们秉承自己内心的标准做人行事,不会轻易迷失方向。反观一些秉持我自由什么都不信,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因为没有信仰支撑,遭遇变故时内心容易垮塌,极易走向虚无。民间传说如果能起到信仰传承的作用,对孩子的成长的确是大功一件。这样想来,台湾汉声的《中国童话》系列要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读读,中国民间传说读本良莠不齐,这套已算精品,要用好。
       2、面对改编的民间传说,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去年出于英语启蒙的考虑,先给孩子读了书虫牛津系列《花木兰》,为了对照再将《木兰辞》引入,后来又延伸到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书虫牛津和迪斯尼的《花木兰》都是对中国古老民间传说的改编,加入了符合现代社会标准的内容,比如书虫牛津《花木兰》中出现了叶明,战后他爱上木兰,找木兰父亲提亲,木兰婚后幸福,再比如迪斯尼《花木兰》中花木兰被早早发现了女儿身,这些都是《木兰辞》中没有或根本互相矛盾的内容,《木兰辞》中木兰的形象被削弱了。遗憾的是,在看松居直的这本书前,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改编的民间传说,该如何看待?松居直谈到优秀的民间传说改编者“不会随心所欲地向传说故事注入当代的内容,只是尽力发扬传承者的精神而进行再创作”,还提供了另一点建议“给孩子读在创作的作品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再创作之前的传说故事”,这两点给了我很大启发。之前爸爸给孩子念了一段网上的雷震子的故事,引发孩子强烈兴趣,孩子希望我细说。细察网络,对雷震子的来历众说纷纭。怎么办?对此采用了追溯本源的办法,找到《封神演义》的原文,查到雷震子的两处说明,从未听过文言的孩子津津有味地听我念了两遍原文。通过这追根溯源的过程,孩子不仅了解到雷震子的源头出处,还能学习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筛选,这是信息社会必备的能力,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3. 关于语言中的噪音和污泥。
      松居直提到现代人生活在语言的噪音和污泥中,大人如此,孩童亦不能幸免。目前很多电视连续剧剧情拖沓,演员语言苍白无力,娱乐节目争个热闹,但内容乏善可陈,这其中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都应算作污泥和噪音吧。对抗这种噪音,有何办法?松居直认为“文学艺术是依据语言被严密地连接着,组织着,构思着,精炼着,推敲着而产生的。所以倘若孩子们从小就沉浸在这样的语言世界中,被这种质地的语言所熏陶,孩子们的语言生活一定会朝着有益的方向发展。”由此可知,多看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对抗语言噪音的好办法。

      最后借蔡皋老师对松居直先生的评价,表达我对松居直先生的敬意。松居直先生“从一桩桩,一点点具体的事情做起,朴实地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将追求光明和美好事物的意义焕然一新”,蔡皋老师敬重这样的人和这种人的人生,我亦然。


点评

发表于 2020-1-29 10:25
44#
发表于 2019-9-15 23:06:52 | 只看该作者
F01 刘仁静 共读《我的图画书论》有感
    第一次认真阅读一本纯理论的关于图画书的作品,利益于这个共读的机制和氛围,才让我能够认真去阅读,并每天去总结和分享。虽然阅读绘本有一段时间,但是很多的观点在阅读本书时才得到正解,才真正意识强烈。比如我们不能在孩子阅读的时候干涉太多,不能无休止地刻意提问。图画书的插图为孩子们构建人物形象提供了机会和线索,插图真正的作用是贴切地表现故事的内容,而正是孩子们的想象力,让这些插图活起来。所以,图画书不是单纯地读给别人听的书,只有对书的内容产生共鸣,发自内心地讲给孩子们听的时候,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图画书正是在亲子共读中才更加富有生命力,并且当他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时,也才更彰显出存在的价值。了解这些观点以后,我会反省自己亲子共读的动机,方法,不断地去实践松居直先生提到的这些方法。现在的亲子共读是个快乐的时光,没有任何地功利心,保持童心,用心感受孩子感受童书。
    在这里,我学习到了如何选择图画书,是否有吸引孩子的故事和插图,是辨别图画书好坏的关键。在教室设立书架,作者也给了很多的建议,初心就是为了孩子的快乐而存在,还需要父母重视陪读,老师也要发现书架的价值,平时结合书架内容去安排一些课程。恰好我负责一年级的大宝班级选定图书角的书单,这个理念也会渗透进书单的选择里并传递给老师和家长们。
松居直先生提到图画书与语言发展的关系,正是大人读书给孩子听,才让图画书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有很大帮助,也让读图画书成为孩子最幸福的时刻,其实,这何尝不是做为父母亲最幸福的时刻呢!
通过作者对几本经典图画书的赏析,我也学会了如何去欣赏一本图画书,感受一本好书是各行各业的创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思考和积累而打磨出来的。不同国家的图画书创作者会有带着传统印迹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对读者进行熏陶启迪。多读好书,并让孩子在儿童世界真实地生活,去经历充满喜悦的难以忘却的体验,这样的人长大后才会成为真正的人。
    感恩我们生活的环境,有这么多的爱心人士创作了好书好环境,指导我们去欣赏感受这个世界的美。
45#
发表于 2019-9-15 23:07:06 | 只看该作者
F05 周国凤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
                                                                   ——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是入中级班由唐琳老师带领我们共读的第一本书《我的图画书论》,近期看的最认真和看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坚持每天画重点、打卡,这就是共读的魅力之一。共读魅力之二,大家把书中的困惑提出来,由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发表各自的理解和看法,通过大家热火朝天的讨论和解读,又一次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共读魅力之三,线下共读,面对面的谈论书中认同的观点,和不认同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对比分析。看完这本书后,通过线上和线下共读后,我来分享一下书中的观点和感想。
1、对孩子们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图画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P04)。听妈妈读图画书,对孩子来说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是读书时不要用一堆的问题去等着孩子,一想到听完故事,妈妈要提很多问题,不免会让孩子厌烦甚至讨厌图画书,这种形式是不可取的。庆幸的是,一直以来我都不是那个爱提问的妈妈,但是我仍然有些困惑,因为在中级班中我们对每一场故事会都会设计提问,但是却不见孩子表现出厌恶,或者不耐烦,这难道是一个孩子和一群孩子听故事的区别?再往下看你就可以找到答案:不停地念下去,是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在大多数场合下,特意提一些问题,其实是大人的自我满足,当然,在不知不觉中与孩子自然地对话,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注意采用自然的方式。
2、图画书中的插画的作用 一旦优秀的插图将故事世界充分表现出来,孩子们就能够通过阅读图画书中的插图来理解故事内容。孩子需要根据不同的画面发挥充分的想象力,用想象填补不连贯的欠缺部分。就这样,一幅一幅地看下去,想象下去,故事的情节就被整理出来了。所以插画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发展孩子的想象力第二个作用,可以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记得阿甲老师曾提过,他去国外时看见各种名师的作品被摆放在公共场所让人近距离欣赏,触摸。而我们国家的艺术品大多都是被高高的挂着或是被玻璃隔着。为了能让孩子近距离的接触艺术、欣赏艺术,那么图书书是最好的教材,这是阿甲老师推崇亲子阅读的理由之一。
3、给孩子阅读图画书,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在这里有一个隐性的因素就是图画书,它能够让孩子获得最初的语言体验。比如:《鼠小弟系列》小背心真漂亮,借我穿穿好吗?这样的场景在生活中会遇到,怎么跟人沟通呢,就这样孩子走进了书的世界,而书就这样走进了孩子的生活。松居直说:语言本该由父母教给孩子,语言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人与人的交流,而好的图画书使父母与孩子对话的词语更加丰富。生活中我们常会用一些暗语:比如当哥哥欺负弟弟时,我和弟弟就说:“哎!安东尼又来啦!”。哥哥很擅长数学,爸爸也很擅长,于是哥哥就是“小威”。去买苹果时,小宝问妈妈:这是一个苹果吗?也许是一个樱桃吧,把卖苹果的人听的一愣一愣的。
4、图画书的意象与语言。读到这章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时候外婆用方言给我讲的《野人》故事,这个故事我几乎天天听,从来不觉得腻。看完松居直先生写的这章节时,我试着回忆这个故事,当晚给小宝讲,没想到小宝听一遍不够,继续想听两遍、三遍。由此看来经典的民间故事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其中的象声词很有画面感,我想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意象。我在思考,今后适当的时候给孩子讲故事可以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去讲述。在述之前我就要深入的了解作者、创作背景、表达的意愿等。
5、一般来说,父母喜欢读书,其子女自然会喜欢读书P96。之前一味的要求大宝要多阅读多写,但是看到松居直先生的这句话,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读书不像看电视、漫画一样轻松,读书需要积极主动的意志和行为习惯,我们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读书环境,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好的读书氛围,还要作好读书的榜样。
6、要想有一双分辨图画书优劣的眼睛,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图画书,亲自体验书中的文字如何与插图相协调,故事又是怎样清晰地展现给读者的P50。作者列举了很多图画书并作了分析,其实图画书也不简单,分析的方法值得我一一对照和学习,理论之后就是实践。
7、作者列举了很多国家的图画书的历史与传统,我很好奇,为何没有中国?经过大家的线上解答,我了解到中国的图画书这两年发展的很迅速,推荐了一些国内的图画书大家的书籍。我毫不犹豫的买了一套《熊亮 中国绘本》,小宝很喜欢这套书,看了一个月也没有换书的想法。相信中国的图画书会越来越好!
4、图画书对我家的影响:十年前我是用童谣加图画书启蒙大宝的语言,结果比同龄的孩子讲话要早,口齿也很清晰,孩子2岁多无意地在一页书中点出所有的“心”,我不在乎孩子的认字多少,我想孩子当时只是在玩“找相同”的游戏。在大宝上一年级的时候小宝出生了,让我无力参与大宝的亲子阅读,结果大宝过渡到自主阅读有一定的影响,我很认同书中作者的观点:“图画书不是让孩子读的书,而是大人给孩子读的书。即使孩子能自己阅读图画书,父母也要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声音给孩子朗读图画书。如果孩子一旦开始自己阅读图画书,母亲就停止给他阅读图画书了,这实在可惜,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件遗憾的事”(P92),对于大宝的亲子阅读是带有少许遗憾,但是今后只要孩子愿意我仍然愿意为他读书。
    对小宝的亲子阅读我们一点也不含糊,庆幸的是在小宝三岁多爸爸也加入了亲子阅读。平时我太忙,小宝的睡前故事就由爸爸讲。家庭共读一本书,爸爸会和大宝讨论想法,这些其乐融融的场景耐人回味。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看不见却每天都在不断累积的过程。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大人必须亲历亲为。很感谢我的先生也懂得了这一道理!
       读图画书,保持一颗童心,和孩子一起成长!
46#
发表于 2019-9-15 23:12:07 | 只看该作者
E01 吴迪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
从老大2岁多开始,在太太的带动下,开始给孩子们做亲子阅读,已经读了4年多的图画书。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在去年的时候有粗略看过一些章节,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提及的反对把图画书运用到“教育”中,借助图画书作为教育识字的工具。得益于此次线上、线下群体共读的阅读模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带领下,繁忙中也终于抽身系统阅读完此书,线上的讨论更是让我对图画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以下是让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

一、     什么是图画书?
图画书=文X图,有插图的书=文+图,这是松居直先生对图画书的“定义”,如今已被广泛使用。他的定义,确立了图画在图画书中的地位。图画并不是去诠释、配合文字,而是让图画本身“说话”。文图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信息,完美地合奏,使主题充分表现出来。不把图画“绑”在文字上,解放了图画地创造力,图文关系有了丰富地变化。在一本图画书中,设计者也可以运用各种艺术语言,让图画书像一部“纸上电影”,通过图画视角地“推拉摇移”,制造出丰富地效果。这当中,还包括各种绘画风格、绘画技法、绘画媒材地使用,让创造者和读者都对图画书充满兴趣。
二、     图画书是父母读给孩子听的
图画书不是孩子读的书,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松居直反对把图画书运用到“教育”中。他反对把图画书当作识字认字的课本,认为那样会挫伤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听读图画书时时孩子最幸福的时刻,耳朵里听到父母温柔的声音,看到精美的图画,头脑中形成了合奏,语言能力就在此环境中得以发展。
三、     图画书是亲子情感沟通的桥梁
松居直认为,图画书是孩子的童年玩伴,他把图画书当作亲子之间沟通的桥梁。这一点我个人有非常大的感触,白天里小孩子吵吵闹闹,老父亲也有情绪激动和孩子产生矛盾的时候,但每到睡前故事,孩子倚靠在身边,听着我讲故事的时候,感觉和孩子们的情感深度连接,这种良好的亲子情感状态似乎超越任何时刻。
四、     站在孩子的角度选择图画书
给孩子们讲图画书,更多是为了一起愉悦共读,让孩子们享受这亲子阅读时光。要让孩子们感兴趣,首先要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图画书。松居直先生的建议是:首先考虑的是那些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绘画的图画书。是否有吸引孩子的故事和插图,是辨别图画书好坏的关键。
五、     要注意图画书的言语与意象
这一点可能是以前完全没注意,而松居直老先生看来却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点。松居直认为:年幼的孩子应该多听听童谣。另外,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要尽可能用动听的声音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最恰当的表达图画书中的意象。

47#
发表于 2019-9-15 23:12:36 | 只看该作者
E04  余苹
                                                                      (我的图画书论)之
                                                                                                  —— 所思所想所用
        在唐琳老师的领读之后,我把这本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当做致用类图书来读,细细品读了其中对我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三点,这三方面让我反思到自己平常的亲子阅读中来,发现自己的亲子之路正在慢慢走偏,还好及时阅读到这本书,把我重新带上了亲子阅读的正轨。
        第一让我受益的观点是“图画书不是孩子读的书,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而我在孩子认字之后,觉得孩子可以自己读了,加上工作晚回到家,就把绘本交给孩子自己读了,自己还洋洋得意,觉得孩子养成了喜欢阅读的习惯,殊不知,这个时候的孩子自己阅读图画书已经失去了图画书的意义,也失去了阅读体验。因为孩子只是在很努力的挑着字来读,仅仅是读字了,并不能解读和理解图画书,这个时期的妞是没办法感悟作者的心情和想法,也就不能想象故事中的世界。但是在我们发自内心的给孩子读的时候,能把丰富意向的语言传达到孩子耳中,这对孩子精神和知性方面的成长非常重要。
       第二点就是,图画书是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松居直先生说“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来说是‘最珍贵的礼物’ ”,从妞儿三岁多开始,她每天晚上最喜快乐的事就是坐在我怀里听我读绘本,读故事书,即使很晚都要等我回家给她读绘本讲故事,想想,她其实是在借由这个时刻与我进行感情的交流,这种亲子阅读是她期待的妈妈的陪伴,以及她对我的想念,一天不见,坐在妈妈怀里,听着妈妈讲故事的温柔的声音,那是爱意的传达,温暖着我和妞儿。同时,她通过的妈妈声情并茂传达出来的故事内容,能更好的进入绘本所讲述的另外一个世界或者另外一个奇遇,在妈妈的声音里更好的理解和体验生命和世界的丰富。所以我要继续给与孩子这份“最珍贵的礼物”。
       第三点,读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趣和快乐,读书不是教养,不是学习,更不是图什么利,有什么用,让孩子体会到书是让人快乐的,这一点是将孩子们引入阅读世界的力量,也就自然而然会爱上阅读。而我在一段时间的亲子阅读中,喜欢给妞各种解释,怪不得妞会听着听着说“妈妈,这些是书上没有的,你能继续讲故事吗”,同时,我为了考验妞有没有听懂,在讲完之后,还会设计问问题环节,妞儿对这个其实是排斥的,她会说“妈妈,你好烦啊,讲故事就讲故事,你问那么多问题干嘛呀”,这个时候,我就应该意识到,读书后的讨论环节,妞儿还没到这个阶段,我太急于求成了。我应该像书中所说,慢一点,再慢一点,首先让孩子快乐的阅读,快乐的听我读,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带着这种快乐去慢慢爱上阅读,等到一定的年龄,自然而然她自己就会想要表达,想要跟朋友去讨论书中内容。
       很感谢这本共读书,让我重新认识亲子阅读,重新开启亲子阅读。




48#
发表于 2019-9-15 23:36:52 | 只看该作者
B01 李思涵

本次共读情况概述:

共读时段:2019715-831

领读人:唐琳

参与人员: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9中级班全体学员

线上讨论(两次):201981612:30-14:30

               20198222022

线下分享:91日上午10-12:30三叶草绘本馆

一场酣畅淋漓的“解惑”之旅
——《我的图画书论》共读有感


最初知道松居直老先生,是源于在三叶草初级班学习时了解到的“日本绘本之父”的称呼,后来陆续在很多绘本评论和儿童心理学著作中看到多有人引述他的经典名句,这些松散的观点和引述在经过这次《我的图画书论》共读活动后有了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联起来,让我对他的儿童阅读观有了重新的认识,对老先生本人也更加敬佩不已。

一、读着老先生的著作,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再次刷新了我对于图画书的基本认知与观念。

1、图画书与幼儿的关系

•是幼儿与书建立联系的第一步,了解到书需要自己动手翻才能看,才能体会乐趣。看图识物类的图书,让孩子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时所产生的那种喜悦是孩子早期认知活动的开端。

•“图画书不是孩子读的书,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读图画书的主体应该是父母,书的内容通过朗读者传达给孩子,并作为朗读者的一部分积极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在听父母讲故事时的心情是完全放松而愉悦的,拥有共通的体验的。图画书成为父母与孩子在语言、肢体和情感上的联结的纽带。

2、图画书文图之间的关系

图画书=文×图,有插图的书=+图,明确的辨析了图画书文图之间的关系。

对孩子来说,图画书的画不是用来观赏的,而是引领他们走进故事世界的线索和希望。图画并不是配角的地位去诠释和配合文字,而是图画本身也说话,文图都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信息,合奏来表现主题。

3、图画书原来并“不简单”。

对于图画书,在加入三叶草之前我原本的认识是非常浅薄的。比如会觉得图画书不就是简单的插画书吗?买文字量少的书不如买文字多的书“值得”;无字书连字都没有更不值得去购买;图画简单、画工笨拙的图画书也是不值得购买……等等诸如此类的错误想法。

其实图画书的形状、开本、插图色彩的选择,并不是凭主观意愿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动机,为了充分表达故事内容服务的。

比如说横开本的书就适合表现比较宏大壮观的场面描绘,竖开本的书可以更好地在纵深空间拓展上有很好的表现,例如表现天空、海洋、地面之下的绘本。再比如正方形的版本较小的书更便于幼儿翻阅,每个作者心中也都有一个更符合自己想要描绘表现的世界的尺寸。

插图的作用在于贴切表现故事内容,帮助孩子构建想象的故事世界。所以并不是颜色越鲜艳越好,而是要视故事氛围来决定是该使用鲜艳的还是素雅的甚至黑白的色彩来更好地为表现故事内容服务。


二、我们都知道阅读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为人父母,我们又常常陷入这些误区和错误:

1、“提问大王”

文章一开篇就讲到了“有人总是喜欢刨根问底的询问你的阅读感受,对此你的反应?”读来不禁让人莞尔,仿佛看到了镜子中的自己,在焦虑中成长的新一代父母,或多或少地会被这种读书“有用论”所影响,而往往忽略了阅读的真正价值所在——“有趣论”。在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不由自主地会犯“提问大王”的错误,把图画书当作教科书或是习题集。特意地去提一些问题,其实只是大人的自我满足罢了。

正确的做法: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读图画书,不停顿地念下去,是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与孩子的互动和对话要采用自然和不令孩子感到反感的方式进行。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总结中心思想,不在于阅读的过程,而是在阅读后重新梳理自己的想法,再次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满足和喜悦。

2、电子产品来代替亲子阅读

科技发展到今天,太多的电子产品充斥着市场,亲子阅读似乎可以用一种更简单和省力的方式来代替,故事机、机器人、点读笔、电视、ipad、早教机……都可以给孩子们讲故事,甚至貌似比父母讲的更多更好。那么,我们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践行亲子阅读吗?

松居直老先生认为,电视与图画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图画书要孩子动手去看、去发现书中的乐趣,想比对电视的被动接受,这一“主动创造者”的身份,对促进幼儿的思考和活动更具有价值。

另一方面,机器人、点读笔等新型故事机产品在互动上也得到了升级,人工智能代替亲子阅读似乎指日可待。但图画书作为亲子之间情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其最为宝贵的部分是将父母与孩子紧密联系在一起,父母抱着孩子阅读时的肢体动作、语音语调、体温都是人工智能无法逾越的,而恰恰这些正是孩子长大后最最珍贵的关于家庭和亲子的回忆。孩子们长大以后可能会忘记很多故事的内容,但恐怕一生都无法忘记听故事时依偎的那个温暖的臂弯,握着的那双有力的大手。图画书就是在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更加富有生命力,这种属于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情感和故事体验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无法被AI替代。

正确的做法:坚持每晚为孩子亲子阅读,电子产品可以作为辅助工具给孩子们的阅读增添快乐,但并不能代替亲子阅读。


3、教孩子认字,让孩子过早独立阅读

孩子45岁的时候,很多父母就开始教孩子们大量的识字,希望他们尽早识字开始自我阅读,这样就可以尽早的解放父母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听着父母讲故事,看着图画书独自沉醉在幻想中的那一刻是最为幸福的时刻,也是他们真正阅读的时刻。

教孩子识字的大人,性急地让孩子们自己阅读图画书中的文字,其实是破坏了图画书对孩子所起的重要作用,剥夺了孩子阅读的真正乐趣。久而久之,孩子们会厌烦阅读,或者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任务”和“作业”来对待和完成。

正确的做法:尊重并给予孩子们自己看图画书的权利。即便孩子上了小学,已经有了识字量的积累,但还是要尽可能地坚持亲子阅读,让孩子体验到图画书的真正乐趣,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

4、总是试图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

大人自以为是的想法之一“图画书必须有可爱的孩子气,颜色鲜艳”

插图的色彩和风格一定要与故事内容相吻合,而不是大人一厢情愿认为的“越鲜艳的色彩孩子越喜欢”,甚至故意把图画书制作得过于孩子气。这些都是大人轻视孩子的能力的结果。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对图画书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这让我想起孩子学话的阶段家长也时常会范的一个错误,就是经常会认为一些名词对于孩子的认知来讲太“难”了,人为地制造出一些貌似可爱而好理解的叠词,比如 叫“汽车”和“蛋糕”为“车车”和“糕糕”,殊不知孩子对难易其实是没有概念的,每个词的难易程度对于他们的记忆容量来讲都是一样的,这种大人的“造词”行为势必造成孩子的二次认知和记忆容量的浪费,也同样是一种成人世界中带着“认知偏见”的自以为是的想法。


•大人自以为是的想法之二“图画书画工的技法和水平最重要,画的好画得像的才是好书”

纵观图画书的历史,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优秀书籍最初都是手工制作的,这些书的制作方法简单、没有华丽的绘画技法和炫技,甚至连装订都十分朴素简陋,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呢?

如果单纯地以绘画技法好坏作为评价图画书是否优秀的标准,那么好的图画书作者就一定是那些著名的画家了。而事实并非如此,好的图画书价值并不在于体裁、方法以及表现风格的巧与拙,优秀的图画书作家一定是喜爱孩子,喜爱图画书,了解孩子并有着能随时出入儿童心灵世界的本领的人,他们懂得以孩子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东西为主题进行创作,并能够使用属于孩子的语言和表达方法来表现故事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趣,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带给他们快乐并让他们喜爱。优秀的图画书作者是始终站在孩子的视角出发的。

正确的做法:不“以貌取人”,不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去限制和框定孩子的选择。站在孩子的视角出发,尊重给他们带来快乐的作品。

5、阅读图画书的方法

在正式加入三叶草的学习之前,虽然有着践行亲子阅读的习惯,但是总是不得要领,习惯性地拿到一本书读下标题就匆忙地直接进入正文的讲述。

其实给孩子看图画书时,要从封面开始仔细看。环衬在使书变得美丽和有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扉页具有配色的美感,也是训练孩子视觉感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步步经过封面、环衬、扉页进入正文,这种间隔也很重要,这是进入“书”的一种仪式,而仪式本身也是戏剧的一部分。

正确的做法:封面——扉页——环衬——正文——封底,给孩子完整的阅读体验,更全面的绘本介绍。尤其是仔细阅读这些部分,其实还隐藏着很多有趣的信息和小秘密哦!


三、疑问的解惑:

1、好的图画书的标准?

标准——儿童本位的图画书

让不识字的孩子只看插图就能理解故事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填补画面不连贯的部分,读懂故事获得快乐。

对于作品而言,好的作品要充分考虑图画书的创作背景,以孩子的生活内容为素材,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选择主题,实现想象与现实的自然融合。也可以借助孩子们的反应,来判断图画书的价值,孩子们觉得有趣的,选择“可以在孩子们脸上看到喜悦”的图画书。

图画书的精髓就体现在那些只有用插图才能表现、讲述的世界的作品中。

对于作者而言,好的图画书作家一定是理解孩子们的世界,并能用孩子们的想法和心情去绘画的。对孩子怀有爱心,并尊重为之配画的文学作品进行补充发展。

优秀的图画书作者≠优秀画家

有的图画书虽然插图水平很高,但故事本身不好,大人觉得不错,但孩子们却觉得没意思,就不能算做是优秀的图画书,优秀的图画书作者是始终站在孩子的视角出发的。

好的图画书绝不会损坏故事描绘的童话世界,也不会将其庸俗化,相反借助于插图,孩子们以这种插图所带来的意象为途径,更好的生成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丰富童话世界。那些以职业人的角度,用熟练的技巧优美的描绘出漂亮插图的作品,是危险的,因为他们只是满足了大人的审美和需求,并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2、如何挑选图画书?

•提升眼力来分辨

分辨图画书的好坏,要跟着“感觉”走,这种“感觉”是看多了优秀的作品后,眼力提高逐渐培养出来的判断图画书插图优劣的直觉和能力。所以,想拥有一双分辨图画书优劣的眼睛,提升鉴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优秀的图画书。

•同一故事各版本做横向、纵向的比较

比较原作和各种版本的图画书。详细刻画了创造和支持想象的细节,为读者自由展开想象提供翅膀的作品是优秀作品,反之压缩故事的偷工减料行为是无视儿童理解力的糟糕行为,其作品也不可选。


3、世界上有小人国吗?

关于这一点,也是我阅读本书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之前给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图画书时,总是在思考“真话”与“真实的谎言”之间的矛盾。当孩子们问起“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牙仙子真的存在吗?”“故事中的动物为什么会说人话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时,总是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想真实的却冷冰冰的告诉他们现实的答案,又不能“睁眼说瞎话”,似乎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松居直老先生给了我们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所以现在,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给出肯定的回答“有”。

童话的世界——它可以是真实存在的,是一个用眼睛看不见但是却可以用“心”看见的世界。就像现实生活中,那些联系着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诸如“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关系纽带,我们看不见,但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童话的世界虽然是不现实的世界,但我们读着童话,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快乐,产生共鸣,并从中学到很多道理,引发思考,和故事中的主人公成为朋友,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从这种意义上,故事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了。

4、诗歌、童谣在幼儿早期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

这一点是我在亲子阅读中比较欠缺的部分,也源于对市面上童谣书籍的“偏见”与“不屑”。

作者建议让两三岁的孩子体验一下诗歌语言。读一些儿歌、童谣或韵律文章给孩子听,语言是从声音和韵律开始的,其次才能获得形象和意义。所以父母必须重视由语言的声音及韵律的丰富体验而产生的听觉与语言的关系,声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魅力,对培养孩子的母语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结:

《我的图画书论》是一本再次梳理和认识儿童与阅读观的著作,于我,也是一本答疑解惑之书,帮助我们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亲子阅读认知的思维体系,开卷有益。合上书卷,就像刚刚结束一场酣畅淋漓的“解惑之旅”,意犹未尽,再次为松居直老先生大爱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持之以恒播种幸福的人,令人无比敬重。

49#
发表于 2019-9-15 23:38:13 | 只看该作者
C03 苏周竹

《我的图画书论》心得

    在并不平静的状态下面,将这本厚厚的《我的图画书论》看完了,因为父亲的生病,错过了

两次线上的讨论和一次线下的分享。本来还想细细回味一下书中的内容,可已经到了要交作业的

时间,抱歉,只能匆匆写一两句让我印象比较深的感受。

    一,第28页,松居直先生谈到:世界上有小人国吗?如果孩子问动物不会说话,没有小人国

,我们应该怎么回答呢?在孩子幼儿园时,他们班的老师就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圣诞老

人,你们以前在圣诞节时收到的圣诞礼物都是爸爸妈妈趁你们睡着时放进去的,是爸爸妈妈扮演

的圣诞老人。孩子放学回家就问我,是不是这样的。我诧异于他们老师的直白,也在犹豫怎样才

能让孩子继续保持一颗童心。可惜当时的我也没有过多的去解释,只告诉他,只要你心里认为圣

诞老人存在,那它就是存在的。孩子懵懵懂懂,既幻想有圣诞老人,又想听老师的话,认为圣诞

老人真是并不存在,小小的心里就要这样的纠结。如果我能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一定要对那位

直白的老师说:请还给孩子一点想像的空间,就像看到的很多童话书里动物也会说话一样,这就

是图画书的世界,就是童话的世界——用眼睛看不见但可以用心“看”到的世界。

     二,第33页,松居直先生提到,为了让孩子尽早能孩子自主阅读而很早的教孩子认字,这

样就错失了很多亲子共读的乐趣。我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我一个同学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样大,

他很小就认识了很多的字,我同学说都是孩子自己去认的,并没有特意去教他。那时我觉得我的

孩子的认字敏感期怎么这么久还没来,是不是真的比别人笨?于是在后面和孩子阅读时就特意用

手指点读的方法来特意让孩子认字,这个方法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并不是很有用,孩子记不住

字,连带着看书时的兴趣都打了折,我开始反思我的做法是不是错了。为了认字而认字,却打消

了孩子看书的积极性。于是我改变了方法,还是用回以前的讲述方式 ,让孩子自由的阅读,孩

子看书的兴趣立马回来了。当孩子完全放松身心,毫无戒心地听故事时,大人的话自然会生动的

进入孩子的心里。这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对话状态。

     图画书是大人读给孩子的书。对于我,要学的才刚开始。
50#
发表于 2019-9-15 23:40:29 | 只看该作者
A05 肖玉珠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
         松居直先生的第一章:图画书的认知和观念,其中讲到的当孩子读完一本图画书的时候,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你,那你觉得读书的兴趣是不是一扫而空?孩子们通常被称作提问大王,实际上很多妈妈才是让人畏惧的提问大王,因为对孩子来说,图画书是快乐的读物,图画书不是教科书也不是习题集。只要不停的念下去,是给孩子读图画书的一个原则,在大多数场合下特意提一些问题,其实是大人自我满足,但在不知不觉中,与孩子自然地对话是很有价值的,但一定要采取自然的方式。

      即使故事结束还是依然会停留在故事的世界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而在这段时间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幻想的世界中遨游,想象力因此更加的旺盛,可是在这段宝贵的时间,大人们却提问各种问题骚扰的孩子都幻想世界。

       我觉得松居直先生说这个确实挺好的,因为我们确实每次讲完故事以后都会对孩子提问,蔬不知道这样子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还有破坏阅读的兴趣,并且孩子因为担心听完故事会有问题,以至于不能够很全身心的去听这个故事,这种恶性循环甚至会抹杀孩子听故事的乐趣了,我们作为家长的给孩子读的图画书被当成教科书来读了,就是说读完以后,要有读后感或者类似看完电影后有观后感之类的,如果说,不问点问题,这个故事或者是这部电影就有点白看了一样,破坏孩子的阅读的兴趣,真是得不偿失啊。上边是我所感一。

      我之感二:在图画书和幼儿的关系中,语言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因素之一,不仅仅是对幼儿,对所有的孩子来说,图画书从来不是用来读的书,而是由别人来读自己用耳朵听的书,无论如何,读图画书的基本的原则是,图画书不是孩子们自己阅读,而是由大人读给孩子听的,正是因为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所以图画书才对孩子有了重大的意义。

     一直以为天真的以为,孩子认识字后让孩子自己去读图画书。其实图画书就是一个媒介,是我们跟孩子亲子互动的一个桥梁,图画书是让我们感受快乐的。用自己的语言教给孩子各种的事情,是人类必须且最重要的行为,是为人父母的义务,如果父母都放弃了如此宝贵的机会,不客气的说真的是愚蠢至极。

      选书:站在儿童视角选择图画书。想要了解图画书的世界首先有一本本的去阅读,以后才能够读给孩子听。当我们和儿童一起读童话书,会发现自己阅读时没有发现的内部丰富的内容,正与儿童一起读图画书,成人才会真正地理解图画书的内涵,这是儿童交给我们的重大的发现。

      读无字书时,孩子每次都能比我更容易看懂书中所要讲的事情,还会提取到更多的信息。

       想要有一双分辨图画书眼睛,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大量的图画书,亲自体验书中的文字如何与插画协调,故事要怎样清晰的展现给读者。

     想要充分的了解图画书,只有与孩子一起走进优秀的图画书,这一条途径。
     真得挺感恩读到这本书,刷新我的观念的书, 只是没有能很好去总结,还是期望下次能再多多输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2 10:02 , Processed in 0.09328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