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华 于 2019-9-24 14:10 编辑
D01 陈华 第二次故事会复盘
一、故事会概要记录
1.场地和参加故事孩子的变动:
原计划邀请孩子的小一同学来家里讲故事,但空间小,演绘本展不开。中级班D组司艳娟开有绘本馆,请其协助,场地改在离家 很远的绘本馆。 提前在绘本馆招募7个6-8岁的孩子,实际到场2个,只好急中生智临时从隔壁兴趣班抓了几个刚下课的孩子,借用了一个兴趣班的教室最后听故事的孩子一年级2个,三年级1个,四年级2个,五年级1个。 2. 原计划第一遍我先讲绘本,第二遍提问。因临时抓丁,场面较乱,开始故事前孩子们已很快把书翻了一遍。为了吸引注意力,开场后改为慢慢翻念故事并抛出问题,但不请孩子们作答,讨论留待后续环节进行。
3. 讨论环节火花四溅,每个孩子都噼噼啪啪积极讨论,四五年级3个大孩子思考速度很快,有时记不住他们说的话。讨论过半时,一个家长把三年级的孩子接走。讨论快结束时,2个四年级孩子岔开话题,反复说“核爆炸核爆炸”之类的,一时无法顾及到他们,他两很快无趣自己离开了,因临时抓丁也不好强留。
4. 到演绘本环节,剩下3个孩子。我拉着一块很大的布侧身作墙,中级班司艳娟演大巨人,其他角色孩子们挑。一开始孩子们不会演,说没有砖头,没有人演那么多大动物。假装假装有,一个人演了这个再演那个行不行?提示两句,孩子们自己欢蹦乱跳把故事顺下去演完了。
5. 最后分享环节,我讲完自己的经历,请孩子们分享。原以为男孩不愿意分享,但出乎意料的是五年级男孩分享了自己对学足球的误解困扰和后期的热爱,话语不多但我深受感动。人走光后,一个六岁的女孩画了一副画,因教室要清场没有细看,挺遗憾。
二、故事会目标实现程度评估
实现程度远超预期,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听故事的孩子是临时抓丁,很担心由于年龄跨度大,心智成熟度不同,听故事不同频,故事讲不下去,一开始就崩盘。没想到竟然全员坚持到 讨论快结束,如果当时多一位义工,简短和离场的孩子们聊聊,也许就能留下来玩到最后,一定会更精彩。 讨论环节火花四溅,孩子们确实比大人敏锐得多,中级班学员上课时讨论得略带困难的点,常常被孩子们天马行空快速突破。另外五年级大孩子和一年级小孩子混搭完全没问题,思维的激流此起彼伏。 2. 邀请孩子们演绘本是事先最担心的环节,孩子们万一不演怎么办,当时的备选方案是我和司艳娟自己演,把台撑下去。临时拉开一块大布侧身一摆,孩子们就兴奋起来要演这演那了。碰到道具不够的,比如没有砖块,我假装手里搬着一块非常重的砖,龇牙咧嘴的样子可能启发了孩子,我又来了一句“有啥东西就用啥演”,孩子们就雀跃地掺和进来,一场欢乐剧顺利落幕。 3. 最后的分享环节其实是我预期的重头戏,但如果前面做的不到位,孩子们的思路和情绪没被带起来的话,很可能出现冷场。我的备选方案是仅我自己分享,孩子们体会到多少都没关系,只要埋下一棵日后可能发芽的小种子就行。因为这样的预期,五年级男孩的分享就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最后的感受是坐了两个小时的车给这些临时组合的孩子讲这个故事,值。
三、做得好的 1. 抓孩子们的兴趣点,以孩子们的思路为中心,不越俎代庖,孩子们有发散的想法时也提供讨论的机会; 2. 能让孩子们有放松感,如果没有这种感受,很难让第一次谋面的五年级男孩打开心扉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不过至于这点时怎么做到的,还没想出来,也许故事本身的魅力也起作用了; 3. 活动本身是流畅的,没有出现明显的冷场。我想这源于我自己思想的转变,讲故事不是要控场,是分享,是沟通。思路转变了,实践时就会有细微的变化; 4. 设计讲故事方案时,不随意问问题,每个问题都努力想到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益处,有没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四、有待改进的 1. 选离家近的场地,距离太远的场地消耗精力,精力不充沛思路受影响。本次讲故事其实还是可以选择家里进行,讲完故事到楼下空地演绘本就行,一时脑子没转过弯。另外场地相对固定,更容易积累讲故事的声誉,方便招募更多孩子来听故事。 2. 招募要提前进行,招募后确认是否到场。这点和第一点是挂钩的,临时改场地招募可能就有困难,还是要固定场地。 3. 临时组合未知因素较多,辅助义工两人为好,一人要拍照,要维持秩序有点应付不过来 4 讨论时对节奏的把握还差火候,肯定要给孩子们充分讨论的机会,但什么时候往回收还没有把握,有放有收才能顺利进行下一轮环节的内容。 5. 演剧和分享环节,大家都很high,忘了拍照,挺遗憾。那个分享的五年级男孩,当时表情很认真,没抓拍错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