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刘艳玲
内容:总结中级班学习以来的心得体会,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谈自己的想法……
从陪伴中收获共同成长
——中级班毕业心得体会
前言:
16年做得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结识了三叶草,加入三叶草,并在三叶草的老师的指导下,在初级班、中级班同学们的陪伴下我在阅读、亲子共读这件事上所发生的从意识上的改变。因学校的“故事爸妈进课堂”缘起三叶草,加入“三叶草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因“三叶草故事妈妈”再将爸爸带入“故事爸爸进课堂”。但这只是个开始,开始于我们爱阅读的好习惯,爱听故事的纯真,开始于我们愿意将阅读的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是一段学习旅程的终结,却是阅读之旅的开始,也是我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在亲子共读中所想所做的机会。有思考,有改进,并将其深入到陪伴孩子的日常,将共读带给身边的家庭和社区,这是我们作为故事妈妈、草籽需要做的。
回顾这大半年来自己在三叶草的学习经历,梳理学习的重点及大纲,又是另一种深层次的收获,温故而知新,不断将课程中吸收到的知识和理念运用到阅读和共读的实践中,在实践中见真知!
概要:
如何在陪伴孩子,通过在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影响孩子的的同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让阅读滋养孩子,浸润孩子的心灵。遵循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规律,选择相应的儿童读物来告诉孩子,同时也告诉自己我们应对各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现象该如何做。
中级班课程第三讲米菲老师的《从故事读懂童心》中提到:“如果家长为了更好教育孩子而去学习成长,他们不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学习成长,而是为了更好的去教育孩子,所以他们学习成长的动机是为了改变孩子,而不是改变自己,这就是问题所在”。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如何用阅读来贴近孩子?
二、尊重孩子的情绪发展,在阅读中怎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三、在阅读童书过程中共同成长,更需要成长的是我们自己?
四、如何让共读从家庭影响身边的群体?
—、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如何用阅读来贴近孩子?
曾经看到一个教育论坛关于影响和改变小朋友不良习惯的方法:与其说教十遍,不如和小朋友一起看一次绘本。在教育小孩的方面,我们并不是经验充足,也不具备儿童心理学知识,我们对于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育,性格养成,习惯培养都会存在一些主观意识的误区,毕竟,做父母这件事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排练。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成长和学习时的方式、方法又会决定孩子以后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面对生活的态度。
成墨初老师给的教养建议: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各自的规律,父母可以通过书籍或是借鉴其他人的经验,提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习知识,也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就是尊重孩子当前的能力。那么,阅读刚好就是这样一种通过故事的方式,采用图文、语言传递、音效传播等手段
的方式传递,让儿童能获取知识和能量。
1、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是靠形象事物和动作来学习的,所以此时的教育方式也要活泼、有趣、形象、生动。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孩子就能理解抽象的语言讲解。那么选择1-2岁早期认知类的图书,通过各类有声、立体、玩具书、布书通过看图片,做动作,说、唱等方式表达绘本内容的方式帮助婴幼儿期的孩子探索周遭的一切。
2、3-4岁的孩子在运动能力和动手、生活能力、语言等方面都会在自己的学习和模仿过程中得到实践和提升,而这个过程都必须让孩子能亲自参与其中感知整个过程。但大部分时候我们都缺乏经验,会用大人的方式去阻止孩子的探索,担心孩子弄脏衣服,碰到危险。殊不知,我们的无知便会扼杀孩子的求知和探索的天性。作为7岁半女娃的父母,我反观自己的养育经历,虽然有这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的观念,但仍不够彻底。反观亲子共读的时间,从线上书店购买的一些书籍都非常有限,一岁多时我给妞读《小手手不见了》,《月亮的脸》,《小兔子认知系列》,妞每次都能发出特别响亮的笑声,这些书直到娃三岁时还会偶尔翻起。三岁多时陪妞在少图读《点点点》时,书上不断变幻的点和妞裙子上的小点点不谋而合,妞在我变换着动作给她读书里的内容时,被我逗得直笑,并要求我读了三遍。所幸,共读我们都观念,只是我们坚持的时间不够有规律。
3、童年是最美好的,是最难忘记的。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发展。以儿童成长为中心,让其与生俱来的天性与能力得以舒展和生长,释放出无限的可能。儿童的思维能力是随着运动、动手、生活、语言能力不断成长而建立的。在儿童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他对周围世界会形成主观的认识,通过自身实践,再整合为儿童自我的知识,建立儿童自我的认知体系。在这个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是通过接受老师和学校教育,家长的影响而形成,但现有的教育体制的特点是以应试型为主,阅读量和知识尽管往往非常有限,尽管很多学校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很多老师也开始提倡并实施儿童阅读。但在学校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都还远远不够。那么在家庭的阅读时间和阅读量就非常重要。选择优质的读物,有计划有规律的进行阅读,由简入深,通过学校老师、专业儿童阅读机构推荐各类优秀题材、形式的书籍进行阅读,变得尤为重要。如李迪老师在第二讲《中国教育体系下的阅读视野》中讲到的:主题阅读的类型 1.文本内容(写景、状物、叙事、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等)
2.作品体裁(诗歌、韵文、童谣、散文、小说、戏剧、应用文体等)
3.表达特点(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双重或多重叙事、描写、修辞、结构布局、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4.作家作品5.人文内涵,便已经包罗了各类教科书中所含或不涉及的体裁,也是知识面的极好的扩充。
4、在星星老师的《教育体系下的儿童阅读》 中提到:读书能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让你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由心的孤独却不会寂寞,让你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充满好奇与敬畏,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体恤共情,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义所在。有书为伴的日子总是好的,它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在书中你可以了解探索你所未知的世界,在别人的故事里借鉴成长的经验,自己得到成长和滋养。所以,还是借用米菲老师的话:“.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情绪的发展;在阅读童书的过程中共同成长。读懂童心,是为了自我更好地成长,不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在陪伴孩子,在亲子共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孩子在成长,更是大人自身在成长。”这种共同的成长,会让亲子之间关系更亲密,相处更融洽,配合更默契。获得共同的家庭语言密码。
5、 儿童注意、记忆、想象能力的增长与家长的引导成正相关的关系(1)。儿童由于身材矮小和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其注意能力通常是由点及面。思路狭窄,容易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而不能自拔。在自然成长状态下,儿童的注意力要完成“从点到面”到“从面到点”的转换需要漫长的实践过程,而且与儿童自身的感悟有密切关系。甚至有的儿童直至成年都无法摆脱认识事物从点到面的固定模式。因此,他人的引导能帮助儿童很好掌握这一技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点”注意力的引导有助于儿童在思考问题时不囿于小范围,较快寻找到新的突破点。利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站得高、看得远”,遇事不固执,从事物的整体出发长远考虑问题的思维模式。
在秋雪老师的第四讲中《绘本游戏大不同》中讲到绘本的延伸,提到绘本延伸设计基础:
抽象脑,学术脑(左脑理性):逻辑、语言、数学、文字、推理、分析
艺术脑,创造脑(右脑感性):图画、音乐、韵律、情感、想象、创造
多元智能
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语言智能,数字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便是通过亲子阅读从手、眼、脑协调起到全方面的引导和指导的过程,通过精读延伸的方式让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样孩子们的注意力,想像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共读、精读和延伸的方式得到很好的引导和发展。
二、尊重孩子的情绪发展,在阅读中怎么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米菲老师在第三课中讲到:“你自己过得都不快乐、幸福,怎么要求孩子快乐、幸福”;是的,在自己更好的成长的同时,孩子也会有所改变;在自己改变的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气场的改变。一个人情绪的感知能力有很多时候会受家庭主要成员情绪表达方式的影响,在处理情感的方法上,往往也会模仿家人的方式。儿童性格、社交能力的成长及与家长面对儿童的态度、家庭生活环境成正相关的关系。
儿童的家庭环境若为多子女,则儿童在每天与兄弟姐妹的家庭生活相处、游戏中就学会诸如协作、宽容、相互帮助爱护等社会交往能力。儿童的家庭若为独子女,诸如以上的社交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则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因此,独子女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应采用朋友式。
父母与子女在相处过程中,应在适当的情况下更多地扮演朋友的角色。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与人的交往中需要情感的平等交流。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的身份地位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其情感交流也是平等的朋友式。在独子女家庭中,缺少了这种天然的伙伴氛围,就需要父母适时地以朋友身份出现,与子女进行密切的情感交流沟通。在朋友式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成年以后,在和其家庭以外的社会进行交往时,能给他人以信任也能信任他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更多的友情。幼儿将会向着积极的、阳光的、热爱生活的方向成长。
朋友式家庭意味着家长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理解、平等、交流、合作的。而亲子共读的方式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情感,思想碰撞的共处方式。如番茄老师在第一讲中所提到的,无论是从绘本主题选择和故事的挑选,我们都顺应孩子的心理特征从生活中找题材,用故事会来生动演绎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并设置故事为主题服务、适合孩子年龄、多角度引发思考、逆向思维创新这种顺应儿童心理需求的挑选原则。以儿童的角度出发,我们更能了解他们的所想,当然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三、在阅读童书过程中共同成长,更需要成长的是我们自己?
在第四讲中秋雪老师讲到故事延伸内容时提到:
阅读延伸设计要,其实在与孩子共读之前我们需要按这样的思路进行反复的思考。
1.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概述)
2.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设计目标)
3.孩子听了这个故事会觉得哪里听不懂或者对哪里感兴趣?(延伸目的)
4.孩子听过后最想表达什么?尝试什么?(延伸方向)
5.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们来表达或者尝试?(操作方案)
结全米菲老师在第三课中讲到的6字真经“多读,多思,多讲”,我们在和孩子共读的过程中是否有结合延伸的思路去多多练习,能否把故事中作者想要表达给我们的内容传达给孩子,让孩子从故事中读懂兴趣点,或发现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便是我们思考与成长的过程。小童书,大世界,敖德老师曾经说过,成人要多看童书,学会从童书中找到更细腻的自己,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感知更广阔的世界。
四、如何让共读从家庭影响身边的群体?
参加中级班后在小区组织了几次故事会,也曾两度走进小学的班级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故事会开始前孩子们雀跃的状态,对故事的渴望都令我感动。故事会后期盼下一场的迫切又令我动容,是的,孩童时我对故事的渴望也如这些好奇心强烈的孩子。当故事会中我的讲述受到欢迎,那种价值感和自我成长的喜悦会驱动我们更用心做好社区故事会,班级故事会。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一定的基础和功底,如何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成功故事会呢?从安排一场故事会开始,就需要用慧心了解孩子的兴趣点,用童心打开自己,放松自己,让自己像孩子们的朋友一样,融入爱心和孩子们一起打开故事的魔盒。只有当自己准备充分后在身边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爱故事,爱阅读的妈妈,从无到有的组建起故事会的开展。参照蕃茄老师的《如何组织一场故事会》,总能像果妈讲到的一样,社区故事会能《从无到有》。
让孩子们都能拥有有故事,有阅读,有亲子共读的童年,做幸福的草籽。
(1)摘自《儿童成长的几个规律》360个人藏书馆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2/16/39316175_6168439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