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游戏大不同——阅读延伸进阶 E02 厉小勤 讲绘本,真的只是看着文字念一遍这么简单吗?进行这一类型亲子阅读的人,通常并不太喜欢(至少感觉仅仅是一般般)我们为之痴迷的那些绘本,理由很简单“没什么字,怎么讲?不会!”碰上无字书,他们就更是手足无措,毫无头绪,不知出路了。 算起来我们70、80、90后的家长,从孩子出生起看黑白卡片,会爬的时候已经翻过很多遍布书了,洗澡时洗澡书也带来了欢乐无限。孩子两岁了,如果不是定期清理的家庭,少说也有100+的书了… 可是我们真的带给了孩子高质量的亲子阅读和引导吗?花了那么多时间那么多精力那么多财力实际收效如何? 秋雪老师在授课之初写下的一句话,令我思考良久。“绘本的延伸活动,不是去指导孩子阅读,而是引导孩子阅读和思考。” 指导?引导?是两个被大家用得熟透了的词,熟得连我们几乎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他们是不同的,熟到我们基本没有意识要去思考它们的区别。其实,这两词在具体做法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指导——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应该往哪个方向,应该怎么操作,都一一给你指明,甚至给予现场示范; 引导——往往并不具体说要怎样,应该怎样,更没有示范,引导只是暗示、提醒、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应该怎样做。 比如在幼儿园小班里,一个孩子玩拓印游戏,他把颜料到倒了满满一碟子,然后将拓印数字使劲沾满了颜料后,它因在桌面纸张上。结果呢,因为颜料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拓印印章的字块部分蘸了颜料,其他的空白部位也沾满了颜料,并且被拓印了出来。这个时候,你是直接跟小朋友说:不可以这样!不可以一次倒出这么多,太浪费了。可是孩子是听不懂的,或者说他们是假装听不懂,他们依然沉浸在这个过程中。这时,如果做指导,通常是直接说明要求并列出违反规则;而从引导的角度来看,就是引导他用观察而体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哇,这次好多颜料,我们看看效果!然后是颜料不多不少刚刚好的那个,然后是第三个场景,颜料特别少。就这样,一个程序走完,孩子就知道哪种程度是较好的了,并且会内化成为他自己的规律得到充分执行。 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在我们的亲子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指导,但是更多的更绝对的,我们要引导。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汉姆雷特。这充分说明了故事本身的丰富多彩发人深省。图画书也一样,孩子和成人阅历不同,心境不同,关注点不同,可能带来的认知也不同。我们的东西不能生搬硬套给孩子,不能剥夺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的机会,更重要的,我们放低身态,去倾听,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 比如这次做“小企鹅去度假”的绘本故事会,最后我的着墨点在“好朋友”,是希望能够契合新入园的小朋友快速建立起与小伙伴的亲密关系,更快接受幼儿园。这是不是一种指导呢?或者说是一种引导,但是是狭义的引导呢?可能在小朋友的眼中,这个故事就是好玩,就是美好快乐的沙滩度假。建立起了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向往,这也未尝不可。 每一场故事会,每一次延伸活动的设计,都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受众是谁?什么特点?多少人?如何更好的互动和回应?尤其当小朋友还小hi,1岁的年龄都可能引起较大的理解差异,这对故事内容的讲述来说非常有挑战性。 地点在哪里?可能会受到什么干扰?外在的吗?还是内在的,环境本身导致的?产生的后果是什么?可以有方法避免吗? 你的引导的主题是什么?结合八大智能之一?还是单纯就是傻白甜皆大欢喜即可?它符合受众的特点吗?能够与主题相匹配即可。 延伸活动的多样性才能更好的保证故事会的精彩和完整。这一方面也可以从八大智能的角度去设计及开发。 这就是绘本阅读,好玩的延伸活动。 我已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