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rmbg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共读03期——《儿童心理学》作业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8-5-1 21:30:36 | 只看该作者
麦草香馨

1. 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我选择的是凯蒂·克劳泽的绘本《稀里哗啦噼里啪啦!》。在这本书里,吉约姆在夜晚来临时有点害怕,而爸爸妈妈睡前陪伴时的他感觉很安心,等到他一个人睡觉时,他感觉到了孤独。后来他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于是他越想越害怕,他选择去爸爸妈妈的房间,但是爸爸告诉他,别害怕,闭上眼再睁开天就亮了。可惜吉约姆并没有得到安慰,他依然感到害怕,再次求助爸爸,爸爸对他呱呱叫,说“稀里哗啦噼里啪啦不在你房间里了,这个时候,它也睡了!”爸爸的不相信让他倍感孤独,而且心生恐惧。当他再次来到爸爸妈妈房间的时候,妈妈把他抱在了怀里,而且睡在了爸爸妈妈中间。到此时,吉约姆的情绪已经再次回复到安心的状态了。但是故事还没结束,爸爸的行为还在继续。爸爸睡到吉约姆的床上,也听见了稀里哗啦噼里啪啦的声音。爸爸带着吉约姆在夜色里找寻这些声音的来源,明白了声音从哪里来的吉约姆笑了,而且再也不会害怕夜晚了。
         父母的陪伴让吉约姆很安心,一个人在黑暗中让他很害怕。当他需要寻求帮助的时候,爸爸的不认同不理解,让他很孤独,同时加深了恐惧感,妈妈的接纳让他重新恢复了安心的情绪。最终当爸爸陪他去揭开谜底的时候,吉约姆害怕的情绪一扫而空,而且最终在这样的声音里安详地睡着了。
         我认为,故事里的吉约姆正处于学前期,也就是4、5岁。在学前期,儿童的情绪、情感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使用语言和思维来考虑情绪的能力越来越强,能够将情绪现象客观化,把自己的情绪区分开。故事中的吉约姆已经会表达自己害怕的情绪,而且知道怎样可以不害怕(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此期的儿童情绪易激动、不稳定,情感也具有易变性和富有冲动性,情感和情绪的受调节性差,成人有时不得不用转移的方法消除他们的某种消极情绪。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才逐步增长起来,并能多少有意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甚至控制情感本身。吉约姆一直在试图控制恐惧的情绪,而且也试图找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当父亲和他一起找到了声音来源的时候,就自然把自己和情绪区分开了。
         在生活中,小宝也会出现这样的怕黑或者是不愿一个人睡的情况,但是通常我最多只能做到像吉约姆爸爸那样,告诉他没有什么东西,而且还可能会很凶的训斥。其实纠其根源,更多的可能是觉得黑暗中很孤单,缺乏安全感,希望家人陪伴。随着他的长大,更多的教育上的问题容易让大人很焦虑,经常忽视会孩子的情绪,觉得孩子的某种情绪是不对的,应该是怎样的。《儿童心理学》里讲,情绪不只是有破坏功能,所有的情绪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行为来对待所发生的情绪,情绪是没有对错的,但是行为有对错。接纳孩子的情绪,也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我接下来必须要着手处理的问题。
        推荐语:当孩子向我们提起内心的恐惧,比如“我的床底下有怪兽”、“有个影子要吃我”,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否真的当成一回事呢?还是会受不了呢?看看《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这本书吧,通过凯蒂温暖的笔触,就会知道帮助孩子打败黑暗与恐惧最好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42#
发表于 2018-5-1 22:24:09 | 只看该作者
愿所有的孩子被温柔相待

《索菲的小葫芦》
秋日的一天,索菲和爸爸妈妈去农贸市场带回一个小葫芦,在爸爸妈妈眼里是一餐食材的葫芦在索菲眼里是值得好好爱的宝贝,回家后,索菲给新朋友葫芦画脸,裹上毯子,放进小摇车哄她睡觉,还给小葫芦取名叫柏妮思。到了做晚饭时分,因为索菲的宠爱,妈妈无法把小葫芦用来烤披萨,这该怎么办,索菲妈妈改变晚餐计划,由烤比萨变成叫外卖披萨,让索菲得以继续和柏妮思相处。

后来,索菲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小葫芦柏妮思,去图书馆听故事带着,去农贸市场带着,去花园翻跟斗斗要和柏妮思一起。而且,每天晚上,索菲都给柏妮思一个奶瓶,一个拥抱和一个晚安吻,就像索菲的妈妈对她一样。显然,索菲视柏妮思为好朋友,形影不离的那种好。

妈妈想用棉花糖和葫芦烤的美味华夫饼让索菲动摇,结果小小的索菲有强大的免疫力,索菲大声说:千万不要听这些,柏妮思。生怕柏妮思自己听了妈妈的话,我仿佛看到索菲用生命捍卫柏妮思的样子,就像我的孩子,会用尽力气坚持她的想法。

索菲的爸爸妈妈允许索菲把小葫芦当宝贝时,并没有完全放任自流,爸爸带索菲去商店,耐心推荐玩具大卡车和布娃娃给索菲,希望能替代柏妮思的位置,索菲断然拒绝爸爸的好意:谢谢爸爸,我想要的,我都有了,爸爸没有坚持。索菲的爸爸妈妈召开家庭会议,建议索菲在柏妮思变的不能吃之前,爸她捐给视频慈济会,这是有爱的建议啊,可索菲固执的认为,她的小宝贝柏妮思是不会变坏的。

虽然柏妮思被索菲悉心照顾,也无法摆脱身为葫芦的生命轨迹,柏妮思的健康每况愈下,索菲不仅没有减低对柏妮思的爱,对小葫芦的庇护全面开启,索菲反击外界对柏妮思的评价,爸爸说柏妮思看上去好像长了一些斑点,索菲回答爸爸:“她看上去好极了”,图书馆里听故事的小男生问“这长满斑斑点点的东西时什么啊”,索菲鼻孔朝天回答:“她的名字叫柏妮思,那是雀斑”。恩柏妮思可不能坏去,她是索菲的宝贝!

索菲也不是完全没有理智,对柏妮思的变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决定带柏妮思去看看看她的朋友(葫芦们),她希望这样会让柏妮思感觉好一点儿。

索菲看着农贸市场力新鲜光亮的葫芦,向农夫请教,如何让柏妮思保持健康,农夫给了索菲秘笈:新鲜的空气、肥沃的土壤、一点点爱心,得到魔方的索菲跑回家,把柏妮思埋到她最喜欢的地方,轻轻叮嘱:尽快好起来。

冬日落雪时索菲安心柏妮思会冷,在窗前发呆一整个上午,妈妈安慰她,爸爸想尽办法转移索菲的担心,送给索菲一条叫艾斯的小鱼,索菲有了新的朋友,和柏妮思相比,新朋友只能在鱼缸力一圈一圈的游着,有些无聊,但艾斯会静静的听索菲说柏妮思的故事,陪伴索菲。

冬去春来时,索菲发现在柏妮思休息的地方长出一株小苗,此后,索菲、艾斯、柏妮思天天在一起,索菲守着柏妮思从小苗变成一蓬茂盛的藤蔓,夏日来临,索菲发现柏妮思长出两个小葫芦,她叫他们邦尼和巴克斯特,到秋天,邦尼和巴克斯特长大了,刚好可以抱在怀里,索菲和柏妮思的昨日重现。

这个充满爱、尊重和包容的故事讲起来真让人兴奋,故事还有后续,而我有作业任务,请继续阅读《索菲和小葫芦去上学》。

索菲赋予小葫芦生命,在儿童群体中并不另类,很多孩子玩游戏过家家时,会把某个物件视为有序有肉的生物,玩具小车子、布偶娃娃,或者捡来的落叶。索菲又有所不同,对小葫芦的依恋,是纠正还是尊重?不同家庭应该有不同的对待方式,索菲对小葫芦的爱或许被无视,毕竟当做宝贝的也可以是其他玩具,小葫芦应该是可以取代的,看起来小事一桩,需要念什么经呢。

但凡用心和孩子相处过的家长,不难体会,孩子的执拗令人难忘,稍不小心就踩了孩子的地雷,引发一场战争,疲惫了家长神,伤害了孩子的心。类似索菲与爸爸妈妈想法不同步的的冲突,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到底该如何是好?

当我们读完《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了解儿童的认知能力,情绪能力,就能够从儿童角度去思考,尽力理解和接纳儿童的表现。不难看出,索菲妈妈的让步,爸爸的耐心引导,是一个好的示范,其实亲子共处中的很多冲突,就是一个外卖披萨能解决的 。

索菲是幸运的,她的意愿得到父母的尊重,她的好朋友没有被吃掉,她的恋物癖也得到外界的包容----她可以带着小葫芦去图书馆听故事。索菲那么不同,她愤怒,她固执,但她有爱,她在慢慢成长,一步一步寻找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慢慢学习和世界和解。

此时的索菲大概是2-3岁,正处于万物有灵阶段前期,充满幻想,不能完全分清想象与现实的不同,喜欢角色扮演,这是儿童成长必经之路,而想象力丰富的孩子,需要更大的空间,更大的包容,像索菲这样特别的孩子,都应该得到世界的温柔相待。


好喜欢这个故事,为《索菲的小葫芦》打call: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如何陪伴与众不同的孩子,索菲和她的小葫芦带领你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聆听内在那个小孩的声音。
43#
发表于 2018-5-1 23:07:32 | 只看该作者
《在那遥远的地方》
                              ——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
看到共读方案要求写一本自己不太理解的书,我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第一本书就是《野兽国》,但看到前面好几个人都写了,我就写写桑达克的另一本据称是他最晦涩难懂的书《在那遥远的地方》。
桑达克的书从来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也一直是让我觉得很疑惑不解的,无论是野兽国还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色调都很低沉,人物形象也很夸张,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婴儿形象,我个人觉得画的挺怪异,甚至让人觉得有一点点恐怖的感觉,这也是我一直没办法喜欢上这本书的原因。另外,还有一个疑惑的地方是,如此阴郁的图画书,为什么孩子们会喜欢?她们不会感到害怕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网上查阅了相关的评论文章。首先来看看他的生平:童书作家桑达克192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他是犹太移民后裔,有很多亲人都悲惨地死在集中营里,沉重的民族历史使他从小就生活在孤独、哀伤的气氛中。他从小体弱多病,对死亡有深深的恐惧,“祖母曾给我缝过一套全白的衣服,这样死神会误以为我已经死了,而不至于带走我。”桑达克曾在一次采访中,形容自己的童年“危机四伏”。他没有孩子,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对于儿童狂躁本质的洞察力,完全来自自己的童年。”曾有读者这样总结。
不要轻视童年时代的恐惧与不安,它们将伴随人的一生;不要低估孩子们的洞察力,他们什么都知道——这是莫里斯·桑达克对我们的提醒。桑达克的绘本作品有着浓郁的幻想风格,文字、色彩、线条、构图共同构建了一个荒诞不经又无比真实的图景,直面孩子世界里真实幽微的情绪,愤怒、恐惧、惊惶、无聊、挫败;感受孩子们不被理解的孤独、不知如何自控的破坏欲、不以善恶区分的好奇心……他一个人开创了儿童文学的新样式:关注孩子内心的创伤性体验。
看到上面那段话,再结合《儿童心理学》中第五章情绪发展,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桑达克的受到如此多的赞誉。儿童需要获得处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和应对他人情绪的能力,不能获得这种能力有时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桑达克的童年有很多死亡相关的经历,那时的他对死亡怀着惶恐,而大人们并没有对他的这些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也导致他日后不知道如何在现实世界里成长,只能选择离群索居独自创作。桑达克说:“我并没有比别人画得更好,或者写作更优美,如果我曾经做过什么,那就是让孩子表达他们真实的自己。他们无礼、暴力,但也可爱。即使在最可怕的命运之前,也有欢笑的能力。他们同样懂得死亡、悲伤。”正是因为他第一个直面了儿童的情绪,例如《在那遥远的地方》中爱达对妹妹的嫉妒,《野兽国》中麦克斯内心的恐惧。如果这些负面的情绪不被疏导,也许就像桑达克本人那样,终其一生都仍然怀揣着幼年时期的惶恐。桑达克的书虽然看起来有些许恐怖,但正是如此才能让孩子在书中无所畏惧的与恐惧对视,并向其展示自己的强大,让看书的孩子了解到原来可以这样面对恐惧。《在那遥远的地方》中故事的主人公爱达,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了丢失的妹妹,同时也克服了内心的嫉妒,最后一页她温柔的抱着妹妹的画面,透出的是浓浓的亲情,爱达在救回妹妹的同时也拯救了自己。当情绪得到舒缓,那个情结就打开了,桑达克的书就是为打开这些情结而来。

44#
发表于 2018-5-2 00:58:4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选题1:找任意一本有儿童与成人相处的童书,描述其中成人处理方式和儿童情绪变化的关系。推测书中孩子的年龄并说明理由。结合你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谈谈你对亲子关系中情绪处理的得与失。为这本书写一段推荐语,推荐给身边的家长们。
本期作业,推荐《安托尼的小平底锅》。
全书大片白色底板上淡雅的红绿主色彩碰撞而又和谐,伊莎贝尔·卡里尔的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成长。
身着淡绿条纹衫的安托尼被一只红色的平底锅“砸中啦”,从此以后,安托尼的身后都拖着一个小平底锅,不管他走到哪儿,红色的小平底锅总跟着他,这是一种跟大多数人不大一样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有时惹人发笑,有时让人觉得奇怪,但有时又充满戏剧的张力和意外。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安托尼渴望被疼爱,主动跟人招呼求抱抱,他很敏感,懂得关心别人,他用小平底锅插花,用它垫脚画画,笔触恣意,用色温暖,一个爱听音乐快乐的安托尼,他还富有爱心的用小平底锅喂小猫咪牛奶,他散发着自己独有的个性,有很多的优点,这个安托尼的角色饱满,积极地与这个世界交流。
可是……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只看到了安托尼身后的那只与众不同的红色小平底锅,说他是个奇怪的孩子……安托尼回头看时,心中还是多么渴望被接纳啊,但留给他的只有长长的空白和距离。
此时的安托尼,小平底锅不断地带给他小麻烦小挫折……他跟不上蹦蹦跳跳上学去的小朋友,爬梯子向上的时候,他要付出多一倍的劲儿才能赶上。安托尼脾气越来越坏,老师总是批评他。
我看到了安托尼的努力,认真,沮丧,悲伤……慢慢地,人们离他越来越远,再也没有人来和他说话了。孤独的安托尼蹲在角落里,丢不掉的小平底锅,他选择了逃避,把自己藏在了小平底锅里,躲在小平底锅里的他变得越来越小,像他的心门,越来越封闭……小小的安托尼孤独的留下背影,希望的绿色也渐渐消失了……
其实,小平底锅在我看来就是曾经在每个人身上都鲜明的个性,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中大多数人扔掉了这只平底锅,在社会中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和其他人越来越像,我们也是大众中的一员了。我们也不自觉地戴上有色眼镜的眼光看待那些“异类”。
幸亏,安托尼遇到了一个能让他从小平底锅里面探出头来的人。她轻轻地敲了敲他的小平底锅。她用“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打开了安托尼封闭的心灵。安托尼身上的绿色回来啦,希望扑面而来……
她教会安托尼怎么用小平底锅来帮助自己----小平底锅不只是带来麻烦,小平底锅可以搭桥,还能当作球拍打球。安托尼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有自信。
她和安托尼一起,发现了小平底锅的优点。
发现了安托尼画画的天分……安托尼开始恢复生机的绿色,他的情绪也再次饱满起来。
我会觉得这个拯救安托尼的人是一名心怀大爱的老师,她能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是为人父母身为人师表都要拥有和学习的人生大智慧!
小平底锅还是跟着安托尼,但是安托尼重新变得快乐了。跟爱心老师再见的时候,她送给安托尼一个可以放小平底锅的背包。这是一个帮助安托尼接受自己、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好老师。 同样的安托尼,同样的平底锅,老师
一个人和她给予的一个包,接纳的是孩子全部的世界。当“小平底锅”被接纳进背包,那一刻所有困难迎刃而解。安托尼还是那个安托尼,只不过他多了一个放平底锅的背包。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安托尼背着装小平底锅的背包,小平底锅不再成障碍了。他又可以大踏步快乐前行,他可以继续快乐的画画,与爱他的人温暖地抱抱。
我会觉得,书里的安托尼是个刚迈入学龄的低年级小学生,6-7岁。正面临规则,秩序的养成,情绪的爆发冲突期。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显眼的小平底锅,当我们把它看成什么去对待,它就是什么。每个个体多么与众不同而又相同。一样真的重要吗?一样又真的不重要吗?如何接纳自己和他人的“小平底锅”?
如同最近学院共读《儿童心理学》,和前段听到郭骅老师的讲座:对于父母,我们追求做一个“好容器”,收纳孩子的问题、麻烦、情绪,用我们成人的内核进行处理,给孩子营养的反馈。面对孩子,我们先共情,告诉孩子,我们也曾经有过一个小平底锅,给孩子信任,用最互通的“小兔子乖乖”来打开心防,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给孩子引导,正视自己善待情绪,领他走上引导之路,学会使用自己的个性与天赋。当小平底锅被老师和父母全心接纳装进背包,解决了自身的问题才会重新被社会接纳、认可和欣赏,认识自己,尝试接纳真实的自己。安托尼一样的孩子都向我们发出了呼唤,请好好对待真正的我,接纳我,爱我,当我长大,爱,终究会发芽成长,如同希望之绿叶,飘撒传递。当我们的平底锅被爱以待,隐形的翅膀才有可能展翅翱翔,搏击长空。
作为一个妈妈和致力于传播亲子阅读的故事妈妈,这本书让我时时警醒,尝试全心接纳陆娃子的个性,学会容纳更多人与事的不一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平底锅”。可能它已跟随在我们身后,也有可能它会在我们前行的路上。父母,老师和孩子都需要学会如何去“驯服”或者说与之和解,那些曾经带来拖累、感到困窘的“小平底锅”。
任何一个孩子都应该有权利可以坦然的拥有他的个性。比起让别人喜欢她,我会选择,让她明白,喜欢自己更重要!
也要设问一个命题,如果孩子的“另类”可能变成一种“天赋”,你愿意为自己亲爱的宝贝,送一个妥帖的背包吗?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智慧和爱心,为亲爱的孩子的小平底锅找一个妥帖的书包?
亲爱的孩子们,我愿用我的全部世界呵护你的“小平底锅”。教会你学做自己,欣赏别人,融入群体。
我的推荐语:《安托尼的小平底锅》
带小平底锅的安托尼就像我们身边的孩子
作者以大爱化为笔触的诗意、画与文的柔情和幽默,温馨又充满想象力。
直指孩子最柔软的内心,散发出俏皮的智慧之光。
真正认识你的孩子,一本不得不看的好书。

IMG_20180423_231711R.jpg (37.53 KB, 下载次数: 249)

IMG_20180423_231711R.jpg
45#
发表于 2018-5-2 16:42:54 | 只看该作者
莫莉·卞的《菲菲生气了》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呈现,作为主角的孩子菲菲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见的以文字描写来表达情绪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在叙述中进行教诲的童书。故事中的菲菲先是以肢体动作表达愤怒,进而躲进自己的世界,宣泄悲伤、渐渐缓和、最终恢复平静。
作为成人的妈妈在故事中仅正面出现过一次:“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她的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不行!”菲菲说。“行,”妈妈说,“菲菲,是该她玩了。”
接着是姐姐用力夺走了大猩猩,菲菲开始生气了——这种状态,从《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的论述来说属于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即“儿童不需要教就会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16,第一、二句)
故事中的妈妈此时已退场,并没有安慰孩子或参与到孩子的情绪疏解中来,由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气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测菲菲是个5岁以上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后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抽象地思考情绪,用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反思情绪。他们能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能够控制自己涉足情绪刺激源的程度(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40,第4点)。
书中妈妈对于菲菲的生气情绪的处理是符合孩子这个发展阶段的,肯定了应该轮到姐姐玩这一宗旨,此时菲菲踢打、尖叫、咆哮等发泄性的行为已经是不合规矩了,但她的行为并没有对其它人造成伤害,所以妈妈没有阻止她,说明妈妈认可她的愤怒情绪,给予接纳。后来,菲菲跑出家门,哭了一会,看着石头、大树、羊齿草、听见了鸟叫,爬上了老榉树,感受微风,看着流水和浪花,她感觉好多了,就回家了——这一系列的描写,是菲菲自我调节情绪的过程,由愤怒到平静。当她回到家,家里还是暖暖的,香香的,对于她的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没有人因为她生气离家的事情而放在心上,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恰恰也说明,家人对于孩子的情绪是持包容态度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亲子关系除了温馨甜蜜,但不管是成人或是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外来的因素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反应最大的就是生气、愤怒之类的情绪了。通常,当我处理比较失落的情绪时,我下意识想平静,不想说话不想理人,包括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往往缠得更紧,我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这样的: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需要冷静一下。你可以自己去玩吗?有时候孩子可以配合,有时候则不行,会吵吵闹闹的,我就会趁机告诉她,你看,你也不高兴了,妈妈都没生你气,没烦你,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也应该像妈妈一样做啊!就在这样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下,基本都能平静过渡。
推荐语:《菲菲生气了》适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看,当孩子莫名其妙生气、大哭的时候,首先不要忙于教育,最好是让孩子在限度内合理释放,自我调整。包容开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越好,社会交行能力就越好。

菲菲生气了.jpg (25.71 KB, 下载次数: 248)

菲菲生气了

菲菲生气了
46#
发表于 2018-5-3 11:55:0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莫莉·艾德尔绘的《弗洛拉和火烈鸟》,为无字绘本,开始是在一个阅读推广平台听说这本书很好,就买回来了,那时不知道是无字书,跟风买书,没有更多的了解。
书到手后发现,通篇粉粉的画面,一个是圆滚滚的小胖妞,一个是身姿优雅的火烈鸟。3岁的女儿一眼就看上了,要我读给她听。当时对着这些图画,没有一个文字,煞是费劲,照着一页页的动作瞎编。显然,这样编出来的故事情节是不流畅、不动人的。我开始对无字书感到头大了,刻意把它放在离书架远一点的距离,免得女儿看到又要我讲。但没想到,这丝毫不影响女儿对它的热情和喜爱,她甚至不用找我,自己找来翻阅,读到有趣的地方还站起来模仿画中的舞蹈动作,狂热之极,仿佛她就是弗洛拉,边上还站了一只火烈鸟……
那时非常不解,所以在网上搜索关于这本书更多的信息和评论,发现有人是喜欢它的美妙在于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能用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这个美好的故事细节,迸发思维,刺激想象、引导互动;有人认为这套绘本的亮点在于:当快速翻动书页的时候,将形成动感的连帧动画效果,生动演绎了一出幽默的舞蹈喜剧,别有趣味;有人爱这个可爱又“任性”的小胖妞!是的,她还不够灵巧,也暂时没有拥有如她伙伴般优雅的身姿,但是,从好奇到尝试;从一点小脾气,到不服输地坚持到底,她就像每一个不完美的小孩一样,蜕变也许就在一夜间;还有人说,每一本无字书,都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藏,路线不一样,挖掘出来的宝物就不一样,你可能挖出了蓝宝石,而我可能会挖出紫水晶。这样一本没有文字、没有屏障、给孩子最大空间想象力的图画书,是一场最棒的思维舞蹈;而媒体给的评价是“一本流淌的完美动态绘本”……
所有的观点似乎都合理。但看完《儿童心理学》第八章(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后再回想孩子与弗洛拉之间的关联,我认为,孩子喜欢这本绘本除了网上的一些观点以外,更有可能的是图画所呈现的“游戏性”(参考《儿童心理学》P219第2点):书中两个兴趣相投的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模仿,最后得到共同的进步。当孩子沉浸在图画书中,可能已经想象自己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假扮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角色,所以随之起舞,从中得到满足和快乐,就像《儿童心理学》中所提到假扮公主游戏一样,孩子会想方设法让自己实现这个游戏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会那么喜欢这样一本书,才会看着看着就站立起来模仿起其中一些舞蹈动作而浑然不觉。

弗洛拉和火烈鸟.jpg (49.74 KB, 下载次数: 225)

弗洛拉和火烈火鸟

弗洛拉和火烈火鸟
47#
发表于 2018-5-3 20:14:55 | 只看该作者
小丁丁妈妈 发表于 2018-4-30 23:02
我们是同一类的人,因为处理时都喜欢情绪发泄出来。所以选 的同一个绘本

同类 您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2 09:13 , Processed in 0.076111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