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莉·卞的《菲菲生气了》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呈现,作为主角的孩子菲菲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这种方法不同于常见的以文字描写来表达情绪的作品,或是以大人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在叙述中进行教诲的童书。故事中的菲菲先是以肢体动作表达愤怒,进而躲进自己的世界,宣泄悲伤、渐渐缓和、最终恢复平静。 作为成人的妈妈在故事中仅正面出现过一次:“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她的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不行!”菲菲说。“行,”妈妈说,“菲菲,是该她玩了。” 接着是姐姐用力夺走了大猩猩,菲菲开始生气了——这种状态,从《儿童心理学》第五章“情绪发展”的论述来说属于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即“儿童不需要教就会发怒、害怕、高兴。这些情绪是自然表露的,是我们遗传的一部分。”(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16,第一、二句) 故事中的妈妈此时已退场,并没有安慰孩子或参与到孩子的情绪疏解中来,由着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气的问题,由此可以推测菲菲是个5岁以上的孩子,正处于儿童期后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更抽象地思考情绪,用一种更客观的方式来反思情绪。他们能意识到情绪是如何被管理的,能够控制自己涉足情绪刺激源的程度(出处见《儿童心理学》P140,第4点)。 书中妈妈对于菲菲的生气情绪的处理是符合孩子这个发展阶段的,肯定了应该轮到姐姐玩这一宗旨,此时菲菲踢打、尖叫、咆哮等发泄性的行为已经是不合规矩了,但她的行为并没有对其它人造成伤害,所以妈妈没有阻止她,说明妈妈认可她的愤怒情绪,给予接纳。后来,菲菲跑出家门,哭了一会,看着石头、大树、羊齿草、听见了鸟叫,爬上了老榉树,感受微风,看着流水和浪花,她感觉好多了,就回家了——这一系列的描写,是菲菲自我调节情绪的过程,由愤怒到平静。当她回到家,家里还是暖暖的,香香的,对于她的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没有人因为她生气离家的事情而放在心上,像是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恰恰也说明,家人对于孩子的情绪是持包容态度的。 在生活中,我们的亲子关系除了温馨甜蜜,但不管是成人或是孩子,难免会受到一些外来的因素影响而产生情绪变化,反应最大的就是生气、愤怒之类的情绪了。通常,当我处理比较失落的情绪时,我下意识想平静,不想说话不想理人,包括孩子。这个时候孩子往往缠得更紧,我的处理方法一般是这样的:妈妈现在心情不太好,需要冷静一下。你可以自己去玩吗?有时候孩子可以配合,有时候则不行,会吵吵闹闹的,我就会趁机告诉她,你看,你也不高兴了,妈妈都没生你气,没烦你,妈妈不高兴的时候你也应该像妈妈一样做啊!就在这样的互相鼓励、互相安慰下,基本都能平静过渡。 推荐语:《菲菲生气了》适合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看,当孩子莫名其妙生气、大哭的时候,首先不要忙于教育,最好是让孩子在限度内合理释放,自我调整。包容开放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绪能力,情绪能力越好,社会交行能力就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