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的国家“教育体系“微观携领”小家“中的妈妈和孩子
——《中国教育体系下的阅读视野》课后心得 我家娃刚刚小一,很多的焦虑很多的困惑,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害怕孩子接受吸收不全,提纲携领的带着我们从“国家“迈进”小家“,具体到妈妈怎么做,孩子怎么学,家庭如何成就孩子等,这是我在课堂吸收的精华所在。 一、教育的宏观焦虑---各有千秋,求同存异 李迪老师从《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这部记录片讲起,各国对现如今的教育都存在各自的疑问,都在努力寻找好的教育方法。接下来李迪老师对各国的语文教材做了介绍和对比,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比如,日本的教材很少节选,大多是整本书阅读,注重礼貌、品格、品质的培养。美国注重绘本、俄罗斯注重经典阅读、新加坡注重语言学习和语言的严谨性。我们还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最早的语文课本,不得不佩服早期教育家们的功底,个人觉得中国早期的语文课本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人格品质和语言基础。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的教材也发生着变化,16年终于有了大的改变,小学的语文课本终于不在是以学拼音开始了,其中改变最大的就是课外阅读。曾几何时看课外书被父母和老师认为是不好好学习的行为,看课本才是王道。随着近年来课外阅读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阅读更多的好书。得阅读者得语文,课外阅读成了小学入学前后第一重要的习惯。 二、小家的无微不至---工具训练还给教材,把人文欣赏交给童书 李迪老师上午重点讲了1+X的观点。让课本发挥工具书的作用,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三叶草根据新的部编教材,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主题,按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做出了详细的书单,这对于每一个家有上学娃的家长而言,是多么大的一份福利!!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把工具训练还给教材,把人文欣赏交给童书。老师还详细讲解了主题阅读和主体阅读。主题阅读即为阅读的最高层次,是为解决某一问题,从多本书籍中寻找思考,需要多种技巧并用。举个例子,假设你对钓鱼很有兴趣,想研究一下钓鱼,那就要知道钓鱼的历史、钓鱼的方法、钓鱼的高手等。此时你需要找很多不同的书或材料,抽取与钓鱼的题材相关联的部分进行阅读。如此一来,你的阅读量就会很庞大,而且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阅读。这种阅读就是被艾德勒和范多伦认为的高层次阅读。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解决问题的机会,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获得一次成长。主题阅读可以是群文的形式(比如语文书。)也可以是群书的形式(一个活动讲多本故事书)。主题设定可以以生命教育、情绪管理、战争、社交等设定主题。主体阅读即为由一本书阅读延伸至多本书阅读,把书做为主体。李迪老师用思维导图演示了主题阅读设计与策略流程,主题阅读的流程为:先有主题—展开头脑风暴—主题分析—分类归项—内在梳理。主体阅读的流程为:先有主体—分析解读—厘清方向—确定主题—展开延伸。李迪老师以《威斯利王国》这本书进行一场实操课。各组组员积极开展头脑风暴,思维导图一下子被写的满满的,李迪老师一边画一边为我们讲解画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最后李迪老师对我们总结的主题进行了补充。这次实操的经验让我们在做小组实操作业时思路更清晰,脑洞更大。小组成员分工合作高效率的完成了现场实操作业。 李迪老师的课不但信息量巨大,而且让我对阅读以及阅读活动开展的理解变的立体起来。很喜欢李迪老师说的一句话:“工具训练还给教材,把人文欣赏交给童书”。在当前中国教育体系下,我们作为家长,特别是在三叶草学习过的家长们,更应该明白,除了那些书本知识,我们也尽可能要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童年的陪伴者和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