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01901B18Amy 于 2019-11-4 09:59 编辑
B02 梁焕彬 《叶限》故事会总结与反思
这世上有万千种可能,灰姑娘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这是一场关于大童的读书思辨会,一场四年级专场的“说来听听”。
关于改编:
无论是灰姑娘的水晶鞋,还是叶限的金鞋,都是这个套路的故事的转折点。如果没有这个转折点,会怎样?今天让孩子们改编的是“如果叶限没有把金鞋弄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一下没有适应这种改编的氛围。可能大家都习惯了只有一个标准的故事,只有一种标准的结局。但是慢慢地,大家就找到了自己的感觉。
其中一个孩子说,如果叶限的鞋没有丢,那么她就可以把金鞋拿回去还给她的鱼骨头。她的鱼骨头就会继续跟她做朋友。但是因为一切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她就会一直过着跟原来一样(被后母欺负)的生活。(因为失去了转折点,所以一切该变的都没有变。)
第2个孩子说,如果叶限的鞋没有丢,她把鞋还给鱼骨头了。总有一天,她的后母会发现她的鱼骨头的秘密,她的后母就会强迫她把鱼骨头交出来。最后她也永远失去了鱼骨头这个朋友。(恶势力太强大了,即使自己没有做错,最终也还是无能为力。)
第3个孩子说,如果叶限的鞋没有丢,她就可以把她的鞋还给鱼骨头,但是后来,有商人发现了她的鱼骨头,就把鱼骨头卖给了国王。这是另外一个思路了,这是国王得到金鞋的经过,但是这一次改变的结局是,国王得到的不是金鞋而是鱼骨头了,那么国王得到了这一个可以许愿的鱼骨头以后,他还会不会娶叶限呢??孩子说国王发现这个鱼骨头太巨大了,所以他要寻找鱼骨头的主人,于是也找到了叶限也跟叶限结婚了。(殊途同归,这是一场注定的姻缘么?)
这些都是非常合理的想象。文字是思维的载体,只有孩子们习惯了去想象,他的文字才会生动,他们以后才会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故事。
关于许愿:
这一招可能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还是管用的,因为我们今天这个小组里面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一个4岁的孩子,她们都很虔诚地,很认真地对待许愿这一个环节。但是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可能就不把这个当回事了。他们会觉得许愿都是假的。他们更愿意探究一些世界的真相。
他们不愿意配合的表现是他们甚至拿这个当武器,写下“希望某某同学消失”这样的玩笑话来。尽管我又问“如果这个愿望真的可以实现,你们确定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吗?”大概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面子比真理重要,又或者真的看透了这些愿望的把戏,所以,他们并不为所动。反而是年龄稍小的孩子,都在认真许愿,因为认真,所以,他们许下的愿望也更能打动人。
关于《叶限》跟《灰姑娘》这两部作品的对比:
我们读完《叶限》后,孩子们都纷纷惊叹,跟《灰姑娘》太像了。这群孩子都至少已经读过《格林童话》版的《灰姑娘》,或者是其他版本的《灰姑娘》了,虽然我忘了带《灰姑娘》的绘本,但他们对这个故事都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在对比环节大家讨论得都很热烈,细节也相当丰富。包括说,这两个故事的主角不是一个人,她们的姓名不一样;她们的鞋不一样,叶限是金鞋,灰姑娘是水晶鞋;故事发生的国家不一样,叶限是中国,灰姑娘是西方国家;帮助她们的神奇力量不一样,帮助叶限的是鱼骨头,帮助灰姑娘的是她父亲带回来的那根树枝;灰姑娘参加的是王子的舞会,叶限参加的是洞族的庆典;灰姑娘有南瓜马车载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叶限没有南瓜马车,是自己走路去参加庆典的;灰姑娘跟王子跳了三天的舞,(算是交往过才结婚的),叶限跟国王只见了一面就结婚了;她们的家庭情况也不一样,叶限的父亲和母亲都死了,灰姑娘的父亲还活着;虐待灰姑娘的后母是她母亲死后,父亲另娶的,那两个恶毒的姐姐是后母带来的,所以这两个姐姐跟她没有血缘关系,而叶限的父亲娶了两个妻子,每个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后母所生的姐姐是她同父异母的姐姐……
关于自私的后母:
如果你是叶限的后妈,你会不会同意叶限去参加庆典?
四年级的孩子,其实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是非观了,甚至有一些孩子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哲学思考,但也有的孩子一直摇摆不定。于是我不得不请他们站起来,根据自己的观点分开站两边,以提示他们要站稳自己的观点。
有一个孩子很坚定地拥护传统美德,“如果我是叶限的后妈,我肯定会让她去,因为大人必须做到大公无私,所有的大人都是无私的。”
这是我们小时候接受的观点,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应该给他们讲一些大善大恶、界限特别清晰的故事,他们才会懂得什么是所谓的“好”或“善”,什么是所谓的“坏”或“恶”。先了解善恶的基本概念,然后才能渐渐地对一些模棱两可的事情有一些自己的判断,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铺垫一个美好的底色,这样他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才会愿意拥抱这个世界。才会享受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但是孩子到了9岁10岁以后,他就会发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立场,真理不是一棒子打出来的。
甚至,有的孩子会说出,母爱既是无私的,同时又是自私的这样一种已经包含有矛盾对立统一性的富有哲理的话来。她说母爱是无私的,那是对自己的孩子无私,同时母爱又是自私的,因为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
当然,在场的绝大部分同学假想了一下自己是后母时,都能从最初对后母“自私”的批判中跳出来,理解她为了自己女儿的苦衷,因为叶限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叶限又太漂亮了,为了自己女儿有好的机会,阻拦叶限也是很正常的举动。这便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渗透:
这本书的首页就是这个故事的最初的影印版。我让孩子们观察这一幅唐代笔记,说说跟我们现在的书有什么区别。孩子们很快就发现有很多字看不懂,原来这些都是繁体字,原来中国的古代使用的文字是繁体字。发现有些字仍然能看懂,原来有些简体字跟繁体字是一样的。第二点不一样是跟我们现在一行一行的写字顺序不一样。这些字都是从上往下一列一列书写的,并且是从右边往左边的顺序书写,而且它们还没有标点符号。这个中国古代文字和我们现代文字的区别是孩子们通过观察来发现和总结的,并不是我们大人直接去告诉他的。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有从观察中学习并进行总结的能力。
这本绘本最具特色的特点是它的每一幅图是分别画在一个跨页的四个红框里的,这个有点类似于我们中国古代的屏风。虽然今天在场的孩子都不知道屏风是什么,但是今天听说了以后,将来他们有机会去碰到屏风他们就会去关注。
我们并不能指望一场读书会能给孩子灌输多少东西,有的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而有的我们只需要点到为止,孩子们在课余会有他们自发的搜索和学习的能力。我们不能把我们知道的一切都告诉孩子,这样,孩子就失去了自我探索的空间。而真正的好书,有足够多的宝藏供你在一次次阅读时去挖掘。每一次阅读我们都可以进行不一样的探索。一本优秀的书一定是值得反复去阅读反复去品味的。
关于纪律
这是我开这么多场故事会以来唯一需要中断来跟大家强调纪律的。有的时候我们会担心我们的读者们没有反应,但今天这一场反而是过于活跃了。
今天这些孩子来自同一个班,我在之前给他们读了一个星期的书,所以我们完全不需要预热,但是由于彼此之间太熟悉了,问题一抛出来所有人都一起发言,没有人去管自己说的话有没有被听见,也没有人去管别人说了些什么,这是一个不大好的习惯。如果我们把共读当做是关于读书的一场社交活动的话,那么他们首先需要学会如何倾听别人发言,如何等待自己发言的顺序,如何让自己说的话被听见以及如何让自己说出的话被听懂。不过,我相信假以时日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就像我刚开始给他们朗读的时候他们也会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但是很显然今天只要我开始念书里的内容,他们就已经会马上安静下来了,这就是一种听书习惯的养成。将来他们也会习惯只要有别人发言自己就会沉默地等待,认真地聆听。
就像叶限和灰姑娘的结局一样,如果她的鞋没有弄丢,那么也许会发生不一样的结局。这些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开始共读,那么我们也会生发不一样的习惯,我们也会学会不一样的社交礼仪,我们也可以通过交换思想,学会深入思考,直到有一天我们也可以顺利地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
关于从阅读到写作:
关于读后感,肯定是先有阅读,然后有思考,然后有感受,之后才可以输出成为读后感。其实今天大家已经可以做到充分地思考了,也可以用口语进行很清楚的表达。然而孩子们还是没有信心拿起笔去写,他们认为写这件事情太难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之前在初级班小组分享的时候会鼓励一二年级以前的家长去代笔,替他们的孩子把他们口述的东西写下来。因为孩子们写字的能力发展得比较慢,他们会没有信心去写,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所想只要写下来就已经是一个优秀的作品了。
当然了,写作只是一个方向,并不是这一场读书会的目的。从阅读到写作并不是靠一场两场读书会能解决的,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一场读书会的目的是打开大家的思考力,让大家充分讨论,充分去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从这个目的来看,其实今天已经做到了。
这世上有万千种可能,灰姑娘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读书也有万千种快乐,只看到文本表面的意思,轻松阅读是一种快乐。能读懂文本背后的含义,能关联阅读,能够在阅读的一本本书中对外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对内能照见自己的心灵,这是另一种阅读的快乐。浅表的快乐也并没有什么不好,然而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到更深层次的更持久的快乐。
这世上有万千种可能,灰姑娘不过是其中的一种,就像钻石有很多的切面,每一本书在不同年龄的孩子面前可以呈现不一样的切面。米菲老师拿着一本0~3阶段的宫西达也的《走啊走》都能给小学生们上成观察作文课,我们的《看,书中间有堵墙!》不也从3岁开始,上到了成人?我们都要打破“这本书适合多大的孩子”的旧观念,建立“针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我要怎么讲这本书”的新观念。绘本的受众,原本就不分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解锁属于他的那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