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rmbg5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事妈妈成长学院】2016中级班第二讲:故事会作业帖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6-9-9 19:17:42 | 只看该作者
G05陈玉莲

绘本阅读活动方案——《公园里的声音》

绘本简介:
国际绘本大师安东尼•布朗最中意也最难解读的一本作品。他用诙谐的画风、简短的故事,与孩子分享难以理解的观念:社会阶层与价值观,交叉对比出孩子勇于跨越传统观念的限制,在友谊上更加忠于自己的心态。公园里的散步,两个家庭两对亲子,不期而遇的故事,与孩子分享价值观。本书在1999年荣获美国图书协会年度杰出童书,并在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大奖上得到提名奖,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蕴含深层次内涵的绘本。

文本分析:
全书展现了四个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天在公园里经历的叙述。
查尔斯妈妈——一个貌似出生富裕家庭,衣着华丽,对于穷苦人显得有些趾高气扬的女人;
查尔斯——面对严厉的妈妈有些腼腆内向的小男孩;
脏脏爸爸——一个失业在家的男人,虽然生活有些不如意,不过仍然积极的生活着;
脏脏——出生贫民家庭,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小女孩。
两个不同家庭背景下的父女和母子在同一天的差不多时候,各自带了自家的宠物狗到了同一个公园里去散步。首先打破界限的是两个家庭里的宠物狗,纯种的拉布拉多犬和杂种犬艾伯特,他们互相追逐嬉闹。然后是小女孩脏脏和小男孩查尔斯,他们一起溜滑梯、爬树、玩跷跷板、在音乐台上游戏……但是,原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最强的两个大人却始终没有连线。
在查尔斯妈妈眼中,穿着普通的脏脏父女尽是些奇怪的人,在脏脏爸爸眼中,只有对解决眼前失业,养活家庭和孩子的辛苦和盼望。尽管如此,两位家长还是有些不同,查尔斯妈妈对待查尔斯明显有些严厉,总是摆出权威的摸样,而相比之下脏脏就幸运的多,虽然家庭相比要艰辛,但父女之间还是比较温馨,交流和互动较多。
正因为如此,出现了四种不同的声音,描述这一天在公园里的同一经历。
不同的视角描述,体验不同的角色感受,对于大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说孩子,不过我一直坚持认为,只要接触了,开始认识了,即使他没有理解,这种手法也像一颗种子,埋在他的心里,无论是以后遇见还是拿为己用,不无裨益。

讲读方向:
1.视觉推测:感受图画(构图、色彩、隐喻)是绘本的主角。
2.情感方向: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推己及人。


活动目标:
1. 让孩子揣摩四个人的不同性格和心境。
2. 和孩子一起读图,发现其中的无限玄机,特别是藏在背景中的秘密及其蕴藏的意味。

活动时间:
     2016年9月6日早上11:00——11:50

活动地点:
     金沙小学

活动准备:
PPT、灰色的头帽、红色的沿边帽、女童头饰、小绅士领结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作者的作品回顾《我爸爸》、《我妈妈》,他运用细腻的画风和夸张的想象力,将爸爸和妈妈无所不能的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
《公园里的声音》是安东尼•布朗创作了一篇杰作。这本书会随着每次阅读变得越来越有趣,他们越多地看着这些图画,越会发现新的、隐蔽的图画。所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绝对可以练就出一位敏锐的观察家。

二、观察图画猜猜TA的身份和性格

1.查尔斯妈妈(专横)——一个貌似出生富裕家庭,衣着华丽,对于穷苦人显得有些趾高气扬的女人;
2.查尔斯(孤独)——面对严厉的妈妈有些腼腆内向的小男孩;
3.脏脏爸爸(悲伤)——一个失业在家的男人,虽然生活有些不如意,不过仍然积极的生活着;
4.脏脏(快乐)——出生贫民家庭,性格外向、开朗活泼的小女孩。

三、给人物配对合适的声音,故事妈妈来讲述

1、根据孩子看图所猜到的信息,为人物配对合适的声音
2、故事妈妈以四种声音(冷傲、寂寞、低落、快乐)讲述故事。
  

四、找找变换的风景和季节,感受人物的心境。

五、延伸绘本:
1.安东尼·布朗《大猩猩》
2.安东尼·布朗《朱家故事》


六、总结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态度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别人。祝愿每个人都用积极的在态度来面对生活。


活动反思:
    还记得当初是怀着“让成人,孩子和童书都在童年里相遇。总觉得最美的妈妈就是故事妈妈了。”所以总是在假日参加一些故事妈妈(本镇有“小书房”)的培训学习,闲时亦是搜索“故事妈妈”的一些信息。直到听到周其星老师的公开课,了解到“三叶草”故事家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追“星”起来。多么希望自己能将最完汁完味的绘本呈现给孩子们面前,所以深入书中的世界里。
今日的绘本阅读活动,没有义工协助,与往日是由团体合作的故事会,今日显得又走老路,真是惭愧啊。“教师与故事妈妈的身份应该在何时转换?在转换时,我应该做些什么?”前路茫茫……




52#
发表于 2016-9-9 20:18: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C07 王莎莎
故事的名字:《公园里的声音》
作者解读:作者:文/图 [英]安东尼·布朗 译:宋珮
安东尼布朗(Anthony Browne)艺术学校毕业后,他在偶然的机会下对医学插画产生兴趣,并在曼彻斯特的医院工作了两年。不知是否受医学插画经验影响,读者不难发现,安东尼布朗喜欢精细描绘,例如常被他拿来当主角的大猩猩,身上毛发几乎每一根都清晰可辨。在创作绘本前,安东尼布朗也曾设计过贺卡。1976年安东尼布朗在英国出版了第一本书《Through the Magic Mirror》。阅读安东尼的作品,时常会惊讶作家心思的缜密、幽默风趣的表现,而其书中所带给孩子们的希望与愉悦,是儿童文学作品最难能可贵的珍宝。「安东尼布朗不仅有天份、有才能、有无可比拟的想象力,还将绘本带往前所未有的新领域,他以超现实的笔触创作出只有他才能呈现的绘本世界,吸引大小读者一读再读。」
超现实派画家安东尼布朗已成为全球绘本的票房保证。其作品屡见于各项童书大奖,而且本本脍炙人口。安东尼布朗特有的超现实风格,穿梭于现实与想象之间,每个小地方都藏着意涵丰富的幽默趣味,每次阅读都有新发现。
绘本内容介绍:四个人同时去公园,经历同一件事,却产生了四种讲述的声音,趾高气扬的妈妈的声音,和她孤独孩子的声音,失业低迷的爸爸的声音,和他活泼阳光女儿的声音。这些声音实际也道出了不同读者内心的声音。有意思的书,一起来看!
绘本解读:这是一本非常直观的了解每个人价值观不同的绘本,更是讲述了人与人相处所产生的救赎力量,这种奇妙的力量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这本书将人们最熟知的日常生活展现得异乎寻常的缤纷喧腾,或许因为是献给孩子的,所以最终没有了骚动与喧哗,在女孩将男孩送她的花好好保存在水里中归于和谐与宁静。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四种声音都有些怎样的区别。

第一种声音是孤独的声音,妈妈与查尔斯和维多利亚,她们都在各自的身边却没有什么交流,就算是在回家的路上也同样没有任何交流。
第二种声音是快乐的声音,爸爸和脏脏带狗去公园玩的非常开心愉快,虽然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但这一点儿也影响不到他们的快乐,回家的路上,他们聊得很非常愉快。
第三种声音是渴望的声音,查尔斯他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家很无聊,所以他渴望朋友,他很羡慕狗狗维多利亚跟另外一只狗狗玩的很开心,这无疑不代表着他内心是非常需要一个朋友的。
第四种声音是开心的声音,两个孩子他们一起玩的很开心,友谊那么珍贵,回到家的女孩把送的花十分珍惜的养在水里。

这个故事非常简单,但是本书却真实展示了不同心境人物看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特别是孩子和父母看待事情的不同角度,这似乎在告诉爸爸妈妈们——我们要留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而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应当多去倾听不一样的声音,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不是吗?另一方面也真切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孩子对关爱对快乐对友情的真实需求表达出来。因此,孩子们能够在书中得到情感的寄托与安慰,从而获得快乐。
故事方案设计解读:
为孩子大声朗读,从绘本故事中的四种声音去表达每一个人所要从声音去传达他内心的真实声音,在故事会中以启发式提问的形式揣摩四个人的不同性格和心境。和孩子一起读图,发现其中的无限玄机,特别是藏在背景中的秘密及其蕴藏的意味。
故事设计方案:
主题:倾听
绘本故事《公园里的声音》
适合年龄:3-9岁
所需义工:
文字义工:一名
秩序义工:两名
摄影义工:一名
讲述义工:一名
时间:2016年9月4日
地点:宝安区海裕社区
热身活动:手指操
故事讲述:
通过与孩子头脑风暴平常去公园有听到什么声音?并播放大自然的一些声音让孩子感受哪些是在公园听到过的。
然后大声的朗读全本书。主要在声调中去区分每一个声音的不同,并以每一个声音为主体穿插启发式提问与孩子互动。

故事延伸活动:我会听,我会演
先和孩子说出故事中的哪些情节,人物。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做角色扮演,这从中让孩子既听了规则,也随自己理解演绎出来。
延展的书目:从倾听上我选择:《有人能听见我说话吗?
从友情上我选择:《我有友情要出租》

image.jpg (38.3 KB, 下载次数: 262)

image.jpg
53#
发表于 2016-9-9 20:38:16 | 只看该作者
A05 郑杰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一、文本分析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文字作者哈利•阿拉德,图画作者詹姆斯•马歇尔,这部作品赢得了“亚利桑那小读者奖”、“乔治亚儿童图画故事书奖”以及“加里福尼亚小读者奖章”。《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彩虹阅读”系列的重磅之选。阿拉德和马歇尔还联袂创作了笨笨一家的神奇历险记《笨笨大步走》、《笨笨有一只球》以及《笨笨死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优秀图画书探讨的其实是如何与孩子相处,阅读孩子的内心这一更深刻的命题,其实更适合做为家长的我们研读。比如尼尔森老师原本的理想恐怕是要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的,但是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们没有在她身上找到可以敬仰和跟从的感觉,相反孩子们以捉弄她为乐。所以她为改变局面,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是期待正负为零,刚刚好的阶段。 “横空出世”的斯旺普老师就是她的杰作,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分身,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两个极端人物,尼尔森老师可爱但不可敬,斯旺普老师可畏但不可亲,她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格,而集尼尔森和斯旺普于一身,似乎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正道。
二、讲读方向
因为明天是教师节,所以我选这本与老师相关的主题《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因为我面对的是中班小朋友,这本书从哪个角度讲,有点没有头绪。想过如下方案:1、破案角度;2、尊重老师、尊重课堂;3、珍惜当下。由于是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又逢教师节,又逢最爱的老师刚刚转班,所以还是从尊重老师,尊重规则角度出发,虽然有条条框框之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互动环节略带破案色彩,让小朋友开脑洞。
三、策划方案
开场用手指操互动,而后放林妙可“老师”,抛出今天主题,来看看207教室发生了什么事情。
乱糟糟的207教室,让尼尔森老师抓狂,“穷则思变”,请小朋友想办法改变局面。
尼尔森老师想到的极端办法,女巫老师出现,大棒政策,请小朋友谈谈感受。
尼尔森老师失踪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来找她。
尼尔森老师回来了,皆大欢喜。
最后请小朋友判断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让小朋友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延伸活动:当小老师,做手工。
四、活动总结
故事会开场前,因班级刚刚新来了几个小小班跳级上来的小朋友,还属于坐不住板凳型的,跳上跳下,维持秩序上下了一些功夫。手指操吸引了场面失控的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当放“老师”的背景音乐时,由于他们刚刚学过,所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将话题引到了老师身上。孩子们正想念着刚刚转班级的陈老师,所以有共鸣。
故事中间有三次小朋友互动,前两次小朋友们想出各种办法或可能,最后一个问题,有读过的小朋友剧透,说实际上尼尔森老师没失踪,女巫就是。场面一度僵持,这个随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延伸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争当老师,做手工也很顺利。
整个故事环节,小朋友们都把眼睛瞪得大大得,生怕错过一个环节。所以,中班的小朋友(就这个班级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后选绘本可以提高一定的难度。
五、两本书目
刚好三叶草公众号有推荐书目,我选《老师,我喜欢你》;《谢谢您,福柯老师》。
54#
发表于 2016-9-9 20:38:28 | 只看该作者
A05 郑杰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一、文本分析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文字作者哈利•阿拉德,图画作者詹姆斯•马歇尔,这部作品赢得了“亚利桑那小读者奖”、“乔治亚儿童图画故事书奖”以及“加里福尼亚小读者奖章”。《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彩虹阅读”系列的重磅之选。阿拉德和马歇尔还联袂创作了笨笨一家的神奇历险记《笨笨大步走》、《笨笨有一只球》以及《笨笨死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优秀图画书探讨的其实是如何与孩子相处,阅读孩子的内心这一更深刻的命题,其实更适合做为家长的我们研读。比如尼尔森老师原本的理想恐怕是要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的,但是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们没有在她身上找到可以敬仰和跟从的感觉,相反孩子们以捉弄她为乐。所以她为改变局面,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是期待正负为零,刚刚好的阶段。 “横空出世”的斯旺普老师就是她的杰作,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分身,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两个极端人物,尼尔森老师可爱但不可敬,斯旺普老师可畏但不可亲,她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格,而集尼尔森和斯旺普于一身,似乎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正道。
二、讲读方向
因为明天是教师节,所以我选这本与老师相关的主题《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因为我面对的是中班小朋友,这本书从哪个角度讲,有点没有头绪。想过如下方案:1、破案角度;2、尊重老师、尊重课堂;3、珍惜当下。由于是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又逢教师节,又逢最爱的老师刚刚转班,所以还是从尊重老师,尊重规则角度出发,虽然有条条框框之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互动环节略带破案色彩,让小朋友开脑洞。
三、策划方案
开场用手指操互动,而后放林妙可“老师”,抛出今天主题,来看看207教室发生了什么事情。
乱糟糟的207教室,让尼尔森老师抓狂,“穷则思变”,请小朋友想办法改变局面。
尼尔森老师想到的极端办法,女巫老师出现,大棒政策,请小朋友谈谈感受。
尼尔森老师失踪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来找她。
尼尔森老师回来了,皆大欢喜。
最后请小朋友判断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让小朋友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延伸活动:当小老师,做手工。
四、活动总结
故事会开场前,因班级刚刚新来了几个小小班跳级上来的小朋友,还属于坐不住板凳型的,跳上跳下,维持秩序上下了一些功夫。手指操吸引了场面失控的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当放“老师”的背景音乐时,由于他们刚刚学过,所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将话题引到了老师身上。孩子们正想念着刚刚转班级的陈老师,所以有共鸣。
故事中间有三次小朋友互动,前两次小朋友们想出各种办法或可能,最后一个问题,有读过的小朋友剧透,说实际上尼尔森老师没失踪,女巫就是。场面一度僵持,这个随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延伸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争当老师,做手工也很顺利。
整个故事环节,小朋友们都把眼睛瞪得大大得,生怕错过一个环节。所以,中班的小朋友(就这个班级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后选绘本可以提高一定的难度。
五、两本书目
刚好三叶草公众号有推荐书目,我选《老师,我喜欢你》;《谢谢您,福柯老师》。
55#
发表于 2016-9-9 20:41: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C07 王莎莎  主题:倾听  绘本:公园里的声音

故事会实践总结:
故事方案制定后,我与秋娥合作,如期来到了海裕社区开展本期故事会。
故事会到场的孩子基本上都是5岁以下。有十对亲子。
在故事会开展前,我们对于自己做了一番介绍,并通过击掌的形式展开了彼此间的认识。
正式开始了,我用手指操与孩子联接: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剪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弯,四个手指插插插,五个手指拍拍手。
乐呵了两轮之后,我对着兴致高昂的小朋友问:你们经常去公园吗?公园会有什么声音呢?回答可谓众说纷呈呀。脑洞大开,连轮船都开到公园里来了。可惜的是那天社区因为音响的问题,我未能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他们猜测。
接下来的故事讲述,我尽可能的以自己的思绪去表现各个声音,但这一层还有待加强练习,才能更增强声带的变声程度。但多少还是有吸引到小朋友的,至少个个都聚精会神的听我讲。
在每一种声音的讲述和问答上,孩子都积极的给予回应。
接下来的延伸活动,多得组长17的PPT相助,比设计方案中添加了找不同的游戏。逐渐发现了很多细节,如“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葱兰路灯”、“火焰树”这样烘托氛围、表达主观情绪的小细节。爸爸和脏脏去公园那一页与回来的那一页做为主找页,孩子的观察力真是惊人,最后连同去的家长都为了发现不同的一处而激动不已。
最后的演绎环节,鉴于孩子比较小,家长没主动参与,唯有我们带领着稍演了一小段去公园的情景。类似这种环节,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提前实习一下,或是学习如何调动现场的气氛或是找到较可以演绎的点。
不可置否的,我们的整场还是不错的,从中我们也体会了与设计中的不同,也收获了经验。谢谢故事会中的每一位。

image.jpeg (61.87 KB, 下载次数: 233)

image.jpeg

image.jpeg (66.82 KB, 下载次数: 225)

image.jpeg

image.jpeg (62.23 KB, 下载次数: 228)

image.jpeg
56#
发表于 2016-9-9 20:43:52 | 只看该作者
A05 郑杰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一、文本分析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文字作者哈利•阿拉德,图画作者詹姆斯•马歇尔,这部作品赢得了“亚利桑那小读者奖”、“乔治亚儿童图画故事书奖”以及“加里福尼亚小读者奖章”。《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彩虹阅读”系列的重磅之选。阿拉德和马歇尔还联袂创作了笨笨一家的神奇历险记《笨笨大步走》、《笨笨有一只球》以及《笨笨死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优秀图画书探讨的其实是如何与孩子相处,阅读孩子的内心这一更深刻的命题,其实更适合做为家长的我们研读。比如尼尔森老师原本的理想恐怕是要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的,但是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们没有在她身上找到可以敬仰和跟从的感觉,相反孩子们以捉弄她为乐。所以她为改变局面,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是期待正负为零,刚刚好的阶段。 “横空出世”的斯旺普老师就是她的杰作,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分身,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两个极端人物,尼尔森老师可爱但不可敬,斯旺普老师可畏但不可亲,她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格,而集尼尔森和斯旺普于一身,似乎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正道。
二、讲读方向
因为明天是教师节,所以我选这本与老师相关的主题《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因为我面对的是中班小朋友,这本书从哪个角度讲,有点没有头绪。想过如下方案:1、破案角度;2、尊重老师、尊重课堂;3、珍惜当下。由于是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又逢教师节,又逢最爱的老师刚刚转班,所以还是从尊重老师,尊重规则角度出发,虽然有条条框框之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互动环节略带破案色彩,让小朋友开脑洞。
三、策划方案
开场用手指操互动,而后放林妙可“老师”,抛出今天主题,来看看207教室发生了什么事情。
乱糟糟的207教室,让尼尔森老师抓狂,“穷则思变”,请小朋友想办法改变局面。
尼尔森老师想到的极端办法,女巫老师出现,大棒政策,请小朋友谈谈感受。
尼尔森老师失踪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来找她。
尼尔森老师回来了,皆大欢喜。
最后请小朋友判断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让小朋友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延伸活动:当小老师,做手工。
四、活动总结
故事会开场前,因班级刚刚新来了几个小小班跳级上来的小朋友,还属于坐不住板凳型的,跳上跳下,维持秩序上下了一些功夫。手指操吸引了场面失控的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当放“老师”的背景音乐时,由于他们刚刚学过,所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将话题引到了老师身上。孩子们正想念着刚刚转班级的陈老师,所以有共鸣。
故事中间有三次小朋友互动,前两次小朋友们想出各种办法或可能,最后一个问题,有读过的小朋友剧透,说实际上尼尔森老师没失踪,女巫就是。场面一度僵持,这个随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延伸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争当老师,做手工也很顺利。
整个故事环节,小朋友们都把眼睛瞪得大大得,生怕错过一个环节。所以,中班的小朋友(就这个班级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后选绘本可以提高一定的难度。
五、两本书目
刚好三叶草公众号有推荐书目,我选《老师,我喜欢你》;《谢谢您,福柯老师》。
57#
发表于 2016-9-9 20:46:25 | 只看该作者
A05 郑杰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
一、文本分析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文字作者哈利•阿拉德,图画作者詹姆斯•马歇尔,这部作品赢得了“亚利桑那小读者奖”、“乔治亚儿童图画故事书奖”以及“加里福尼亚小读者奖章”。《尼尔森老师回来了》是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彩虹阅读”系列的重磅之选。阿拉德和马歇尔还联袂创作了笨笨一家的神奇历险记《笨笨大步走》、《笨笨有一只球》以及《笨笨死了》。
《尼尔森老师不见了》这部优秀图画书探讨的其实是如何与孩子相处,阅读孩子的内心这一更深刻的命题,其实更适合做为家长的我们研读。比如尼尔森老师原本的理想恐怕是要和学生们成为朋友的,但是一味地迁就孩子,孩子们没有在她身上找到可以敬仰和跟从的感觉,相反孩子们以捉弄她为乐。所以她为改变局面,走向另一个极端,也许是期待正负为零,刚刚好的阶段。 “横空出世”的斯旺普老师就是她的杰作,尼尔森小姐通过塑造斯旺普小姐这一完全颠覆性的分身,最终收复失地,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两个极端人物,尼尔森老师可爱但不可敬,斯旺普老师可畏但不可亲,她们都是不完善的人格,而集尼尔森和斯旺普于一身,似乎才是与孩子相处的正道。
二、讲读方向
因为明天是教师节,所以我选这本与老师相关的主题《尼尔森老师不见了》。因为我面对的是中班小朋友,这本书从哪个角度讲,有点没有头绪。想过如下方案:1、破案角度;2、尊重老师、尊重课堂;3、珍惜当下。由于是刚刚升入中班的小朋友,又逢教师节,又逢最爱的老师刚刚转班,所以还是从尊重老师,尊重规则角度出发,虽然有条条框框之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时互动环节略带破案色彩,让小朋友开脑洞。
三、策划方案
开场用手指操互动,而后放林妙可“老师”,抛出今天主题,来看看207教室发生了什么事情。
乱糟糟的207教室,让尼尔森老师抓狂,“穷则思变”,请小朋友想办法改变局面。
尼尔森老师想到的极端办法,女巫老师出现,大棒政策,请小朋友谈谈感受。
尼尔森老师失踪了,请小朋友想想办法来找她。
尼尔森老师回来了,皆大欢喜。
最后请小朋友判断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让小朋友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延伸活动:当小老师,做手工。
四、活动总结
故事会开场前,因班级刚刚新来了几个小小班跳级上来的小朋友,还属于坐不住板凳型的,跳上跳下,维持秩序上下了一些功夫。手指操吸引了场面失控的部分小朋友的注意,当放“老师”的背景音乐时,由于他们刚刚学过,所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自然而然的将话题引到了老师身上。孩子们正想念着刚刚转班级的陈老师,所以有共鸣。
故事中间有三次小朋友互动,前两次小朋友们想出各种办法或可能,最后一个问题,有读过的小朋友剧透,说实际上尼尔森老师没失踪,女巫就是。场面一度僵持,这个随机应变能力还需加强。
延伸活动中,小朋友们都争当老师,做手工也很顺利。
整个故事环节,小朋友们都把眼睛瞪得大大得,生怕错过一个环节。所以,中班的小朋友(就这个班级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以后选绘本可以提高一定的难度。
五、两本书目
刚好三叶草公众号有推荐书目,我选《老师,我喜欢你》;《谢谢您,福柯老师》。

QQ图片20160909203108.jpg (1.12 MB, 下载次数: 335)

QQ图片20160909203108.jpg
58#
发表于 2016-9-9 21:25:52 | 只看该作者
C003刘姗姗 《公园里的声音》
故事会策划方案:
时间:2016年8月24、25日晚
主题:亲子阅读不仅仅是读文字
书目:《公园里的声音》
对象:成人(单位同事)
形式:微信群线上故事会
人数:实时在线人数7人,群人数20人
地点:单位亲子阅读微信群
构想:
自从参加中级班,在小区开展了故事会,觉得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形式。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同事也开始关注。他们说平时跟孩子阅读主要就是把故事内容讲给孩子听,所以故事很快就讲完了。第二次课程后,我特别有种要跟人分享的冲动。于是就跟几个同事说,我们组一个微信群,分享亲子阅读,一天之内,我们这个群就有了20个成员。因为单位没有场地,而且我要去上海培训半个月,时间非常紧迫,于是我在微信上开了第一个给大人们听的故事会,书目是《公园里的声音》。
1.前期准备:
(1)确定故事会时间,确定实时在线人数
(2)为大家准备绘本,群内提供绘本PPT,让大家提前先看这个故事
2.群内故事会:
(1)确认实时在线人员
(2)提出问题:
a.大家平时都怎么跟孩子一起读书的?
b.大家有没有看这本书(或者ppt)?
c.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感受?
d.我们要怎样跟孩子一起看这本书?
(3)详细介绍作者安东尼·布朗
(4)绘本精读:找细节,聊感受。
(5)精读完绘本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延伸绘本:
1.安东尼·布朗《大猩猩》
2.理查德·乔根森《和爸爸一起读书》
59#
发表于 2016-9-9 21:26:16 | 只看该作者
C003刘姗姗故事会总结
第一次选用这种微信群里组织故事会的方式,第一次给成人讲故事,有些不一样的收获,也有些遗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好的方面:
(1)在一开始在群内问大家平常都是怎么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大多数人说是讲一下故事内容,也有说给一本书让他自己看。但是在做完这个线上故事会以后,收到的反馈都很不错。大家发现,读绘本的方式改变一点点,可能会更有趣。
(2)在故事会分享中,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女孩一直在跟我互动,孩子的读图能力非常强,她自己读出很多细节,感受力也非常好。再次证明,大孩子也可以看绘本。
2.发现的问题:
(1)因为群里的同事们大多是妈妈,要等孩子休息以后才能再线,这样我的分享时间就定的相对比较晚。而且不能用语音,只用文字分享,这个过程非常慢,以至于最后分了两天完成。节奏上拖沓了。
(2)这一次主要是因为我9月初要出差半个月,整个八月都非常忙,只能安排同事们在群内活动。但是群内故事会互动非常少,如果可以搞现场的,我觉得效果会更好。
60#
发表于 2016-9-9 23:07:07 | 只看该作者
G04 周廷慧《最想做的事》
一、作品解读:
本书是以美国黑人教育家卜克•华盛顿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卜克•华盛顿童年时家境贫困,生活在成天为糊口而付出劳动力的文盲中间,他紧紧握住梦想,不但自己渴望读书,还想帮助别人学习。这种对阅读的追求使他又紧紧把握住机会向一位识字的先生请教,终于开启了灿烂人生的大门。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让孩子深深地感受到没有知识的昏暗与满怀希望的明亮,也从小孩子的角度看待生活中贫困和疲累——只要有所盼望,只要有梦想,并向着梦想的方向前行,所有的痛苦都是可以忍受的,都是值得的。
二、讲读方向:梦想与目标
三、故事会设计方案:
1.主题:最想做的事
2.纪录者:冰雨
3.讲述者:冰雨
4.年龄:8-10岁
5.人数:5人
6.时长:1小时30分

7.故事讲述:
向大家展示绘本的封面,提问“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让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页,问大家为什么这里会有一盏油灯?第三页,问这些白色的山堆是什么?不说答案,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然后开始边看图边讲述故事的内容。
故事讲完,引导大家讨论,故事中的小男孩生长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为什么他最想做的事是——学会阅读?
8.延伸活动:A.请小朋友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梦想,并将这张纸折成飞机,看谁的梦想飞得远;
B.写下未来一个月内要达成的目标,并请妈妈监督。下次故事会上,达成目标的,将会得到一份神秘的礼物。
9.延伸书目:《飞鼠传奇》、《神奇飞书》

故事会总结:
    按照既定的路线抛出问题后,孩子们很快地融入到这个故事当中,有个孩子对图观察得特别仔细,每看到一个我没讲到的地方都会马上说出来;有孩子对图并不是特别敏感,主要看文字,通过文字去看图,或许这就是从小看文字书的结果。对于故事中的互动环节,大家都积极参与,说出心中的话。有妈妈对图画书还是存在一定的看法,感觉是小孩子看的,所以孩子几乎没看过图画书,但对我抛出的问题持赞同态度,觉得绘本这样读挺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8 03:44 , Processed in 0.07474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