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春天花会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有一种神秘的人叫作“命运规划师”(天涯热帖)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1:58 | 只看该作者
曾老师以前给一些家长开过一些书名,我随便转述一些供有心的家长找来看看。
  《儿童思维发展》《教育漫话》《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教育与美好生活》《儿童教育讲座》《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卡尔威特的教育》
  哲学基础,思维比较敏感的好的家长也不妨看看《心理控制术》(马尔茨)《依然故我》《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试验》《动机与人格》《罗素文集》里面关于家庭和教育的部分内容。其实还有很多心理学类的都是教育学重要基础。
  这些书都很好,关键是要仔细读,别烦躁,认真理解。提取出养分之后,就看家长如何落实到具体运用上了。
52#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2:34 | 只看该作者
31
  
  除了我的头发被剪掉了,再谈谈眼镜的事情吧。
  我一开始的眼镜款式,是很普通的中学生流行款式。刚开始,曾叔叔是把眼镜款式和发型都当作一种“旧我”的符号来整体扔掉的。和更换衣服那样,整体彻底换掉新装。为了重新包装形象。
  这一次他用了点巧技。他很喜欢打羽毛球,多次带我去球场打羽毛球之后,大汗淋漓,我的眼镜是板材的,鼻子出汗后,打球时容易滑动甚至把眼镜甩出去。他就说,换一个金属框的,镜框腿向内弯曲有利于夹紧,不因出汗而移位。他说的其实有道理。
  固然,一开始我坚持了不想换,后来他正面说服了我。虽然不情愿,可是算了,几个回合之后,我知道搞不过他的,投降算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被改变了发型之后,我发现只好死心塌地信任他吧。在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套理论之后,于是我将就着答应了。
  还是在一年后,他解释说:“当时要你更换眼镜框的款式,主要理由和发型雷同。但是稍有不同的是,眼镜框的款式能给你另一些积极暗示。我当时给你挑选了另一副比较文雅,带着书卷气息的镜框,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时暗自引导自己重塑自我形象。从逐步接受新形象,到慢慢接受款式带来的暗示。人是具有这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机制的。比如各种职业的制服,穿上去就具有身份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试想想看,你在开始阶段,发型改了,告别过去形象,然后学习的态度认真了,也是告别过去,然后成绩上升了,找到了信心,接着见闻视野拓展,百科知识迅速增加了,几个月后你发现在许多知识超越了原有的同学时,你是不是找到了改变后的自信呢?这些过程我看在眼里,你对于自己朝向知识青年的变化过程是受用的。所以你才渐渐信任我。
  当你品尝到知识带给你横向比较的优越感时,哪怕是一丁点的,对于一个从未在知识上获得优胜经验的你而言,会是一种深刻的触动。这种甘甜是渗入心扉的。
  当你某个夜晚因为这种改变的快乐而照镜子时,你就会发现这个镜框让你看上去更像是个有为的少年,你自然会爱上新形象。慢慢地进入自我意象里,与灵魂逐步粘合起来。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穿着打扮搭配当然有学问在里面的。美国的总统大选竞选阵营里专门有形象设计的专家在指点。去什么选区,要穿什么鞋子,什么领带,什么服装,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都有精细的讲究。这说明它不是没道理的。
  后来,你不是挺喜欢吗?”
  其实那一天,他不但讲述了上面这些,还发挥到巴黎时装秀,东京时装设计,政客的装作,艺人的着装,美国大选的奥妙,服装与场合,二战德国的军装与美国军装的比较等等,一般是说累了才停止的。所以那些话我就不复述了。呵呵!他就是这样的人,任何一个机会,能让你的头脑知识自动增加,无法拒绝。
5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2:44 | 只看该作者
31
  
  除了我的头发被剪掉了,再谈谈眼镜的事情吧。
  我一开始的眼镜款式,是很普通的中学生流行款式。刚开始,曾叔叔是把眼镜款式和发型都当作一种“旧我”的符号来整体扔掉的。和更换衣服那样,整体彻底换掉新装。为了重新包装形象。
  这一次他用了点巧技。他很喜欢打羽毛球,多次带我去球场打羽毛球之后,大汗淋漓,我的眼镜是板材的,鼻子出汗后,打球时容易滑动甚至把眼镜甩出去。他就说,换一个金属框的,镜框腿向内弯曲有利于夹紧,不因出汗而移位。他说的其实有道理。
  固然,一开始我坚持了不想换,后来他正面说服了我。虽然不情愿,可是算了,几个回合之后,我知道搞不过他的,投降算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被改变了发型之后,我发现只好死心塌地信任他吧。在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套理论之后,于是我将就着答应了。
  还是在一年后,他解释说:“当时要你更换眼镜框的款式,主要理由和发型雷同。但是稍有不同的是,眼镜框的款式能给你另一些积极暗示。我当时给你挑选了另一副比较文雅,带着书卷气息的镜框,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时暗自引导自己重塑自我形象。从逐步接受新形象,到慢慢接受款式带来的暗示。人是具有这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机制的。比如各种职业的制服,穿上去就具有身份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试想想看,你在开始阶段,发型改了,告别过去形象,然后学习的态度认真了,也是告别过去,然后成绩上升了,找到了信心,接着见闻视野拓展,百科知识迅速增加了,几个月后你发现在许多知识超越了原有的同学时,你是不是找到了改变后的自信呢?这些过程我看在眼里,你对于自己朝向知识青年的变化过程是受用的。所以你才渐渐信任我。
  当你品尝到知识带给你横向比较的优越感时,哪怕是一丁点的,对于一个从未在知识上获得优胜经验的你而言,会是一种深刻的触动。这种甘甜是渗入心扉的。
  当你某个夜晚因为这种改变的快乐而照镜子时,你就会发现这个镜框让你看上去更像是个有为的少年,你自然会爱上新形象。慢慢地进入自我意象里,与灵魂逐步粘合起来。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穿着打扮搭配当然有学问在里面的。美国的总统大选竞选阵营里专门有形象设计的专家在指点。去什么选区,要穿什么鞋子,什么领带,什么服装,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都有精细的讲究。这说明它不是没道理的。
  后来,你不是挺喜欢吗?”
  其实那一天,他不但讲述了上面这些,还发挥到巴黎时装秀,东京时装设计,政客的装作,艺人的着装,美国大选的奥妙,服装与场合,二战德国的军装与美国军装的比较等等,一般是说累了才停止的。所以那些话我就不复述了。呵呵!他就是这样的人,任何一个机会,能让你的头脑知识自动增加,无法拒绝。
5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3:59 | 只看该作者
31
  
  除了我的头发被剪掉了,再谈谈眼镜的事情吧。
  我一开始的眼镜款式,是很普通的中学生流行款式。刚开始,曾叔叔是把眼镜款式和发型都当作一种“旧我”的符号来整体扔掉的。和更换衣服那样,整体彻底换掉新装。为了重新包装形象。
  这一次他用了点巧技。他很喜欢打羽毛球,多次带我去球场打羽毛球之后,大汗淋漓,我的眼镜是板材的,鼻子出汗后,打球时容易滑动甚至把眼镜甩出去。他就说,换一个金属框的,镜框腿向内弯曲有利于夹紧,不因出汗而移位。他说的其实有道理。
  固然,一开始我坚持了不想换,后来他正面说服了我。虽然不情愿,可是算了,几个回合之后,我知道搞不过他的,投降算了。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被改变了发型之后,我发现只好死心塌地信任他吧。在他苦口婆心说了一套理论之后,于是我将就着答应了。
  还是在一年后,他解释说:“当时要你更换眼镜框的款式,主要理由和发型雷同。但是稍有不同的是,眼镜框的款式能给你另一些积极暗示。我当时给你挑选了另一副比较文雅,带着书卷气息的镜框,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时暗自引导自己重塑自我形象。从逐步接受新形象,到慢慢接受款式带来的暗示。人是具有这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暗示机制的。比如各种职业的制服,穿上去就具有身份功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
  试想想看,你在开始阶段,发型改了,告别过去形象,然后学习的态度认真了,也是告别过去,然后成绩上升了,找到了信心,接着见闻视野拓展,百科知识迅速增加了,几个月后你发现在许多知识超越了原有的同学时,你是不是找到了改变后的自信呢?这些过程我看在眼里,你对于自己朝向知识青年的变化过程是受用的。所以你才渐渐信任我。
  当你品尝到知识带给你横向比较的优越感时,哪怕是一丁点的,对于一个从未在知识上获得优胜经验的你而言,会是一种深刻的触动。这种甘甜是渗入心扉的。
  当你某个夜晚因为这种改变的快乐而照镜子时,你就会发现这个镜框让你看上去更像是个有为的少年,你自然会爱上新形象。慢慢地进入自我意象里,与灵魂逐步粘合起来。直到有一天,你会觉得:我就是这个样子的。
  人的穿着打扮搭配当然有学问在里面的。美国的总统大选竞选阵营里专门有形象设计的专家在指点。去什么选区,要穿什么鞋子,什么领带,什么服装,甚至衬衣该在哪个位置出现汗渍或折痕,都有精细的讲究。这说明它不是没道理的。
  后来,你不是挺喜欢吗?”
  其实那一天,他不但讲述了上面这些,还发挥到巴黎时装秀,东京时装设计,政客的装作,艺人的着装,美国大选的奥妙,服装与场合,二战德国的军装与美国军装的比较等等,一般是说累了才停止的。所以那些话我就不复述了。呵呵!他就是这样的人,任何一个机会,能让你的头脑知识自动增加,无法拒绝。
5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4:32 | 只看该作者
32
  有一个少年,父母是小学学历的商人,祖上都是农村的。这少年自己从小到大在睡觉发呆,不学习,没上进心,没有任何一丁点艺术细胞,更重要是已经快16周岁了。在样的背景下,你会相信他有一天会开始认真学习弹钢琴吗?
  如果我不认识这个人,会瞪大眼睛摇头。可是不好意思,那个少年就是我,叫我如何不相信?在曾叔叔看来,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切皆有可能。
  让我学习钢琴,并不是我爸爸妈妈的心愿,他们是许多家长中与曾叔叔配合最好的家长,三年中不发一句干预老师工作的话,完全相信老师会尽心做到最好。所以,弹钢琴这鬼念头,是曾叔叔的设计。这一课很精彩,也许不少家长想引导孩子学习点乐器知识,那么我就先说说这个话题吧。
  分两个步骤,首先是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如何掉入陷阱的,然后再由那个幕后导演来讲述制作花絮。
  。。。。。。 。。。。。。。
  
5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4:57 | 只看该作者
33
  事情的起因在我的眼睛看来很简单。
  大约来到三个月后,有一天晚上和他在书房看一部他挑选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照例,看电影要非常认真地看完。电影很美,曾叔叔会在恰当时机暂停进行辅导。故事讲述一个从生到死始终坚守在一艘豪华游轮上的天才钢琴师的一生。里面有许多台词充满人生哲理。建议大家找来看看。
  故事中,一个被遗弃在邮轮上的婴儿,在成长中,因为偷听头等舱里的钢琴师弹奏,而无师自通,成为一代钢琴天骄。可是内心情感世界纯净如同处子。
  有一天,这个天才青年的春季到了,一个姑娘在他弹琴创作并且正在灌录唱片时经过他的视线,打开他的心扉。爱情,青涩而忐忑的爱情来了。他的指尖因情愫的萌动而流淌出如水柔情的美妙音符。
  他不知道怎样面对这种爱慕的强大吸引,一直无法对她表白。几经尝试,命运终究令他们失之交臂。
  (以下省略5000字描述,建议大家去看看,非常好的电影。不是讲述爱情的,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看完电影后,听着片尾曲,荡气回肠,沉浸其中的情绪久久不散。后来灯光亮起,曾叔叔轻松玩笑地和我随意谈论刚才电影中的某些片段。你们知道,他是个心灵捕手,看似不经意的聊天,其实里面谈什么片段,怎么说话,都不是单纯的。几乎每一个字从他嘴巴说出来都是有用意,此人对做事效率有极高的要求,不会浪费一滴口水。
  何况,那个晚上本来就是他打猎围捕我的专场,一切都在撒网中。
  这时必须要带出一个重要人物――曾叔叔的妻子,我叫他阿姨。这是他最重要的助手。她很善于配合曾叔叔的教学方法,看上去经常像路人甲,其实是个训练有素的好助理。
  她会弹钢琴,也经常像个孩子,没有一点架子,我们常常互相斗嘴皮的。让人觉得像个大姐姐。(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许多婚姻的道理,后来曾叔叔还专门给我上了好几课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课程。)
  我们三个人闲聊电影的话题,气氛很开心。20分钟左右,他说我要干别的,你去洗澡吧。
  我刚要起身回房间时,阿姨还调侃了我几句,我停下来笑着和她斗嘴皮。就在这时,她笑着说:哎,老公,我发现小松的手指长得很修长,挺漂亮的,适合弹钢琴呀。(她说这句话在现场场景中与整体气氛非常连贯,毫无破绽,并且是对着曾叔叔说的)
  当我笑容还挂在脸上,尚未离开书房门口时,曾叔叔看着电脑的眼睛自然转动过来扫了我的手指一眼:“咦?我怎么以前没有发现。来,过来给我看看。”我的心情本来就很好,被别人赞美手指当然心理受用,其实我从小就觉得自己的手指挺修长挺漂亮的。不过一般别人不会称赞男生的手指―――我很自然地伸过去让他看看。他随便抓起我的手掌,瞄了几秒钟,随意地说:确实不错,早一点发现就好了。好了,快去洗澡吧,不要经常搞那么晚才睡觉。去。
  各位看官,你们想想,曾叔叔夫妻如同我的父母一样,在同一间房子内朝夕相处。当他们这样设陷阱装我,我那单纯的心如何能够识破啊!唉!我情不自禁地入包围圈了。
5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5:17 | 只看该作者
34
  在洗澡的时候,我的心情如海燕翱翔般轻快,嘴巴不禁哼唱起歌曲来。穿衣后,还不自觉地把双手放在水气蒙蒙的浴室镜子前,看看这双刚刚被赞美了的手。
  从浴室出来后,听到他书房传来一些电影的声音,我就走过去看看他们在搞什么。原来他们正在找出几部电影的片段来看,像《钢琴师》,《钢琴别恋》,《闪亮的风采》等等,专门挑出弹钢琴的画面,在指指点点地评论电影里面弹琴的手指和我的手指进行对比。他们在谈论的时候,没有特别留意我。只是在讨论着关于手指的先天长短和弹琴的关系。我也站在旁边一起看,到了后来,阿姨笑着说:小松可惜了,你的手指那么好,小时候没学弹琴浪费了好材料罗。
  我就和她斗嘴说:大器晚成的人更厉害。
  曾叔叔马上接话头调侃说:是啊,听说苏东坡中年以后才开始练书法的,人家很快就成书法家了。不过,可惜你不是苏东坡呀。
  我们就这么嘻嘻哈哈地说了一通,睡觉去了。那个晚上,我脑子里想了很多《海上钢琴师》的画面。想起了我那修长的手指,隐隐觉得有些遗憾。
  第二天午饭时,老师们都在议论我的手指,几位女老师还拉着我的手比较一下,都夸我的手指不弹琴可惜了。这事说完也就过去了,几天后没有人再提。
  当时学生之中不是有个10岁的女孩小雯吗?她是每周两次要去附近的一个钢琴老师家里学习弹琴的。本来由她的负责老师带过去的,有一次她的老师请病假,曾叔叔叫我带她去钢琴老师家里。我一开始反对,不想去。曾叔叔笑着说:你去看看那个老师的手指有没有你的手指长嘛。既然硬要我去,没办法,只好带着小雯去了。
  到了钢琴老师家里,推开门,眼睛一亮。哇!这位老师真漂亮!很有气质。青春期的少年如果说对美女视而不见那肯定是骗人的。
  她叫谭老师,非常有亲和力。让我坐在她旁边,给了一本杂志让我打发时间。她就教小雯弹琴。我的眼睛忍不住要看她的手指,真美。
  课程将要结束时,谭老师的另一个学生来了,她是紧接小雯后面学琴的学生,提前来到。那是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女生,长得也漂亮。我看到同龄的女生,就觉得很不自在,坐立不安。她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说不告诉她。
  那一天晚上,我的思维很活跃。
5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5:29 | 只看该作者
35
  又过了几天,曾叔叔和我一起看电影《钢琴师》。讲述二次大战时一个犹太钢琴家在德军迫害之下,被族人甚至是敌人尽力保护起来的故事。很动人。电影告诉我们,一个有价值的艺术家是人类的财富,不应当命如草芥。艺术家的价值是超越战争和政治的。
  看完后,我们照例聊了一下剧情观感。他把艺术家描绘成一个非常值得世人尊敬的标杆。
  他说:“为什么电影中那个德国军官看到钢琴师却不杀,还要接济他保护他呢?因为这个军官拥有艺术鉴赏力。军官本身也喜欢弹琴。这的确是西方某些国家的文化中值得我们羡慕的地方。
  你看,古希腊,有思辨的民风,民间崇尚讨论,崇尚逻辑,才能催生许多古希腊哲学家,以致后来影响到整个西方文明发展。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力不用我介绍了。催生这些思想精英,要有民间的土壤基础。
  近代德国,奥地利,出了许多大哲学家,康德,马克思,维特根斯坦等等,也和他们的地区文化土壤息息相关。他们推崇严谨,精细的作风,变成了集体性格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家发展进步很快,二战后至今德国制造仍然是品质的骄傲。
  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文艺,方方面面群星璀璨,都是因为了那片土壤民风中积累了厚度,终于大爆发了。他们的民间百姓对艺术鉴赏水平普遍很高。学乐器的人多,自己会弹一点,虽然达不到演奏家的水平,可是鉴赏力很高。等于说,一种艺术门类,群众中票友不但多,而且水平高,就会催生舞台上的演奏家们精益求精,节节向上。因为观众基础高,想出类拔萃博取掌声就必须奋力向上。土壤品质与出产品的关系。
  因此,反观中国,出不了世界性的艺术大家,其实正说明了这块土壤里民间基础贫瘠,票友的水平低。如果引用到目前中国的教育领域,之所以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素质教育无法推广,造成这种局面,狭义看是政府故意而为,但把视野再拉高点,是千百年来中华民间对于教育的观念尚未充分启蒙。试想,如果民间的呼声足够高,政府如何能抵抗山洪般的民意?正是土壤的成分支持了这样一种制度依然坚挺着。
  所以,像刚才《钢琴家》这部电影里面那个德国军官,居然冒险保护一个犹太钢琴家。之所以那样做,是因为他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这种熏陶赋予这个军官另一层人格。也是该故事感动之处――对艺术的珍重超越了生命。而那位德国军官也因为这种品味受到别人的敬仰。从这点来说,正是音乐鉴赏力拔高了一个战争机器的人性。
  因此,我们学习艺术,并不强求要成为顶尖的演奏家。能够成为顶尖的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乐器、绘画等等技艺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内涵和鉴赏水平。这些会带来气质的提升,终生受用。并且对我们以后理解音乐,理解其他艺术项目都具有触类旁通的功效。
  
5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5:53 | 只看该作者
36
  我小时候就对音乐很着迷。可是那个年代,家里没有条件让我学习钢琴。于是只能在那种20多个按键的玩具钢琴上自己练琴了。心里多渴望有人教我啊。我只能自己单手弹琴,不会双手弹,如果有老师教我,肯定会学得很好。你无法想象那时对学琴的渴望有多大。
  我从小就喜欢唱歌,小学时是学校合唱团成员。只要会唱的歌曲,就能马上在小钢琴上单手弹奏出来。可惜我没有条件深造,那个年代里没有娱乐界这一说,在弹琴方面也只能到此为止了。不过即便这样,经过弹琴的简单训练,后来到了中学阶段,我自然地迷上了古典音乐,大大超前于同学们,我对音乐的理解比较细腻。甚至后来中学时学习写诗歌等等,其实都和音乐的熏陶有关系。别以为两者不相干,其实是有关联的。
  我青少年时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你是难以想象的。后来还和一群发烧友录了唱片,你想听我年青时唱的歌吗?”
  啊?我瞪大了眼睛几乎不敢相信。从没有听过他唱歌,他居然录制过唱片?当然要听了。
  只见他从书柜里取出一张光碟来,一边放进CD机一边介绍说:这是录音带时代录制的,后来转制成光盘。我们几个发烧友买日本的二手音响器材自己拼凑出一套录音设备,在当时来说是民间可以低成本搞出的录音效果了。最难找的是音质好的卡拉OK配音。后来我们还想组织演唱乐队呢。
  说着,音响里传出了他的歌曲。那声音很年轻,是他18岁时候录制的。水平非常高,是业余中的佼佼者了。我心底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艺。
  他接着说:“这些唱歌的声音,对我而言就像18岁时的老照片。照片里记录了我青春的容貌,而录音唱片,也是青春的片段。经过时间酝酿,你就知道有多珍贵了。随着年纪越大,越不敢轻易去听它们,那是一种什么感觉,30年后你就知道了。
  所以,学习弹琴,不是为了成为钢琴家,而是提高音乐素养的一种手段。至少能帮助以后鉴赏钢琴曲。你试想看,现在播放一首肖邦的钢琴曲,你听到的感觉和另一位曾经练习过钢琴的人感受是很不同的。人家耳朵听到的音符具有触键的质感,而你听不到这种质感。其中的差别,只有过来人才知道。
  就像你们青少年,喜欢那个女孩子,没拉过她的手是一种感觉,当拉过手之后,会是另一种感觉了。就叫“质感”,哈哈!”
  听他这种比喻,我们都笑了起来。
  于是他顺着话题就说:“所以,小松,你希望以后我和那样,变成一个对音乐具有鉴赏力的人吗?”
  我说,当然想,但是对高雅的音乐听不懂呀。
  他说:“谁都不是一开始就懂的。关键在于要不要开始,只要迈开脚步,总会接近目标的。我看,你干脆先跟谭老师学一学弹琴吧。不用学很深,达到3-5级的水平就可以了。”
  自从10天前阿姨夸我手指漂亮,可惜没有学琴开始,“学弹琴”这个命题已经在我心底里流动了一段时间。所以这晚当他提出来时,我竟然没有反对,只是有点不好意思。
  其实我是想学的。他接着鼓励了几句,说只要我去开个头,不想学就会停止了,没压力的。主要是给自己未来的音乐修养一种锻炼的机会,不强求在钢琴上有多大造诣。像我这样的年纪才开始学也别指望能够成为钢琴家了,纯粹学着玩儿。
  我想他说的有道理。其实我内心同时想到了会见到谭老师,还有那个女学生,觉得有机会和她们认识也是不错的。我在这个小团体里,很少出去,也觉得憋气,有机会出去走走还是很好的。
  你说人是不是很奇怪,假如提前两个月跟我说学习钢琴,那是打死也不会干的,可是现在却觉得挺自然的事情。是啊?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学呢?
  于是答应了。
  。。。。。 。。。。。。
  有时候,人点一下头,就像开车时在某岔口不经意转了个弯,接下去路边的风景就注定是另一番景象了。
60#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6:56:24 | 只看该作者
37
  一开始是每周两节钢琴课。谭老师说没有教过这么大年龄才起步的学生,不过她和曾叔叔家很熟,才答应教我的。
  后来我老是遇不上第一次在她家里见到的那位女孩。据说她的上课时间和我不在同一天。
  学习了一个月之后,曾叔叔问我感觉如何。我说还好,只是有些单调有些闷。那些初级练习曲觉得太儿童化了。
  他说我要增加练习的时间才会加快进度,像我这么大的孩子学习钢琴可以比年幼的孩子快很多的。现在家里没有钢琴,让你妈妈给你买一台钢琴来练习吧。
  我心里想,能否坚持学下去都不知道,买了钢琴如果半途不学了岂不是浪费钱了?于是我支支吾吾不敢答应。他似乎看懂了我的顾虑,就说等我不想弹了,可以把钢琴运回家里给我妹妹学习。我想想也是,就同意了。
  我妈妈听说我去学习钢琴,都觉得有点太阳从西边出来的感觉,高兴的要死。曾叔叔提出买琴她当然乐意。于是,没几天钢琴就到位了。
  后来,我一直跟着谭老师学琴,用了一年多,大概学到4级的水平就没再去谭老师那里,改为平时自己练习了。
  曾叔叔后来对我不想弹下去了,持开明态度。
  他说:“你已经具有了弹奏的基础,以后一辈子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可以捡起来再加深,有选择权了。但是假如从来没有学过的人,成年后就基本上永远失去了这种可能性。这也是当初尽量劝你学钢琴的其中一个想法。
  他说,你现在觉得弹琴枯燥无味了,所以练习不下去,我可以理解。但是现实就是:你已经具备一定的弹琴基础。而两年前,钢琴对你而言只是商场内的陈列商品,你连摸一下的兴趣都没有。你会觉得自己和艺术无关,你也不会买票去听名家演奏会。有许多东西,有了就是有了,没有就是没有。结果截然不同的。
  试想,几年之后,当你和女友一起去某个高级会所晚餐,而那里摆放了一台高级钢琴。在等待侍应生上菜之前,你也许会即兴走到钢琴前坐下,弹一首《水边的阿狄丽娜》给女友。一气呵成,流畅无比。博得掌声一片。佳人眼中爱慕值激增。那是何等浪漫的事情。
  然后,第二天,你也许就会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去找钢琴来苦练几首更优美的曲子。因为有目标有动力了,到那时你练习起来就会非常专注的。如此这般,再两年过去,即便女友分手了,但是琴技提高了。还不算人才两空啊!哈哈!”
  他总是那样,讲话风格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从后来我真正喜欢上音乐来看,当初学琴的确是正确的。随着对古典音乐的喜爱,确实发现自己会弹琴和不会弹琴是不同的。正如他说,比一般人多些质感。
  他经常带我去深圳音乐厅看名家演奏会,这些都是熏陶。后来出去国外,发现听音乐会门票很贵。不敢去。想想以前在国内的日子,消费这些艺术节目还是便宜的。
  现在我坚持了几年对音乐的热爱,应该成了我一辈子的爱好了。这些都与曾叔叔慢慢有步骤地引导有关。出去之后和内地的大学生对比,在音乐鉴赏方面,小有优越感。以后还要开一篇谈谈他是怎样引导我热爱上音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4 00:00 , Processed in 0.085859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