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三三爸爸 于 2011-2-28 11:12 编辑
小学语文教材围观记(三):可怕的势利
无事翻读《宋诗选注》,在书后附录的香港版前言中,钱锺书先生说到“选诗”的问题,用了个很风趣的比喻:
选诗很像有些学会之类选举会长、理事等,有“终身制”、“分身制”。一首诗是历来选本都选进的,你若不选,就惹起是非;一首诗是近年来其他选本都选的,要是你不选,人家也找岔子。正像上届的会长和理事,这届得保留名位;兄弟组织的会长和理事,本会也得拉上几个作为装点或“统战”。所以老是那几首诗在历代和同时各种选本里出现。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或者势利,巩固和扩大了作者的文名和诗名。 这是构成文学史的一个小因素,也是文艺社会学里一个有趣的问题。
语文教材篇目的选定,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吧。现今的语文教材里,当然还有一些“终身制”的会长、理事。情况很复杂,有因为实在太好不得不选的,有实在太老不敢不选的。不过这些“终身制”的课文,在质量方面大抵上还是经得起考验的,只不过面孔过于熟悉,让人有些不耐烦罢了。 而由于课文“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或者势利”,平庸的作品和作者因为入选教材而声名远扬,这样的例子恐怕俯拾皆是。如此说来,语文教材竟也如同央视的“星光大道”,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再往深了说,既然有“星光”,其中便自然少不了“势利”。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势利”,从来都是悄悄地,不会引人注目。但据我不小心听到的一些内幕,那“势利”大到吓人,大到令人寒心。也因此,那突然登台的新星,有时候便显得可疑,难免令人联想到背后的“势利”。相比之下,“终身制”的课文,或者评选者的“懒惰和懦怯”反而没那么可怕了。 这个“势利”的时代,小学语文教材也不能幸免于被瓜分。在切齿痛恨之余,却只能寄望于编选操控者的良知。但是你知道的,在“势利”面前,良知算个什么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