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楼主: 朵米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迪迪答答答】朵米妈的小喇叭,开始广播啦~~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39:21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八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
要不是今年孩子们想回去,可能我还是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回家。
天寒地冻的,又赶上年节,亲友们熟的不熟的,都要走动,单就琢磨带什么礼物,就够我打退堂鼓的了。
但是还是越来越想妈妈了。
尤其是看了群里爸爸妈妈们的事情,就越来越想有时间多陪陪他们。
想来过年,最初还是大家聚聚。
希望能回归到最初。
82#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0:22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九周:三叶草,我记得__________

在没有三叶草之前,一切记忆就像一个铺垫。
从大学时收集的好看的早期图画书,到有了孩子之后伴读的喜阅与困惑不解,到2007年被松居直招引,拐弯抹角的来到花木葱茏的央校,遇见李校、遇见星星、遇见王林、遇见花婆婆方素珍、遇见余治莹、遇见阿甲和唐亚明,遇见同样爱孩子又爱童书的这么一群人,埋下的种子,才一点一点在心里生长,终于在其后一年,冒出了新芽。且容我一周一周的回忆过去吧。

2008,三通电话
我至今记得忙乱工作中接到的那一通电话。远在北京的王林博士,问起深圳当时名噪全国的读书月,他看似漫不经心地说到松居直和蔡皋老师的一本新作《桃花源的故事》,这本在07年论坛上首次听闻的书已经在日本出版并入选了日本小学语文教材,韩国有引进,台湾有引进,但中国大陆却没有。桃花源记,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名篇,蔡皋老师也是本土优秀的老艺术家,然而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的画作,中国大陆却……没有?我承认,当时就不淡定了。王博话锋一转,说自己可以有办法搞到蔡皋老师保存在日本的原画,问我能不能在深圳做一场活动,把这场活动放到读书月的系统中去。忘了这谈话是如何结束的,我只记得与读书月毫无瓜葛的我,找人打听来了时任深圳文体局副局长尹昌龙的邮箱,满怀雄心壮志地做了一份策划案,洋洋洒洒地附了一封长信,力陈图画书对儿童及对城市的重要性,虽然是对一个陌生人,但写完也没什么犹豫,立刻发送了出去。
(翻了下邮箱,不知为何没找到给尹的信,只找到了当时让我与书城白小姐对接的信件。除了一些措辞,主体基本都差不多,聊胜于无吧。)
白小姐您好!  
     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妈妈,我一直在寻找适合给低龄幼儿看的书。但是很遗憾的是,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非常普遍的图画书教育,在中国却非常匮乏。所幸近两年随着社会对幼儿早期教育的关注,一些非常优秀的国外图画书作品开始进入中国,一些优秀的中国作者也开始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崭露头角,创作了一批即使是在全球领域中都属于重量级的出色作品。
     虽然目前国内的图画书仍属于新兴的图书出版形式,但深圳也已经先知先觉的开始了市场推进,几乎所有的图画书业界人士都知道,深圳是国内包括北京、上海在内图画书发展最好的3个城市之一,其图画书先锋的角色远远超过其他所谓的文化大市。其中,书城开设的绘本专区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今年上半年,一些朋友在北京举办了蔡皋老师的绘本艺术展,展览非常成功,接着又被借到中央美院继续展出了一个月。蔡皋老师从事绘本创作28年,却是名声在外,她不仅是波隆那国际儿童绘本展的唯一中国评审,也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中国分会的理事,在日本不仅出版作品颇丰,更入选日本小学教材,在日本各地举办过画展,非常受重视。但是因为国内的阅读习惯,在国内却鲜为人知,可喜的是,她的一些优秀作品经由国内一些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努力,在台湾与日本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开始在国内出版了,继曾得过金苹果奖的《宝儿》之后,《桃花源记》也将出版在即,这实在是中国原创图画书作品界值得期待的一大幸事。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经说过,绘本是送给孩子幸福的种子,是将孩子吸引到书的世界最初级也是最好的启蒙形式。因此,如果能够在书城举办蔡皋老师的绘本原画展,不仅可以奠定深圳图画书先锋城市的地位,更可培育出更多的故事妈妈和书香家庭,培养出更多热爱阅读、善于学习的未来优秀市民,为书城及城市未来带来更深远的意义。毕竟,对书最原初的热爱,从他们开始培养,更加事半功倍。
    在这里准备了一些蔡皋老师的资料,绘本原画展览的策划草案,还有一些业界评述和蔡皋老师的个人感悟。这个方案已经得到了文化局尹局和读书月邱主任的认可,如果书城能够做这个活动的话,就可以列入今年的读书月活动,这将是读书月历史上第一个针对低龄幼儿举办的阅读活动。
    抱歉写了这么长的一封信,也许会耽误您的宝贵时间,但还是很希望可以有机会为书城尽一分力。在此感谢!
李迪

第二通电话是在几天后。
当时我正在忙活广东省政府改革开放30年的论坛,那天我正要去广州,在罗湖一个大巴站(为什么不是火车?忘了……),熙熙攘攘挤挤推推,一只脚正要跨上车的当口,电话来了。一把稳稳地男声:李迪么?我是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的邱建华。
什么?!这么快!
我们接到尹局转过来的邮件了,大家也研究了一下,觉得你这个活动很好,可以放进读书月的活动里。
哇——猝不及防!
我们正在做读书月的册子,现在呢,你需要尽快提供一下你们单位的名称和联系人。
啊?刚还沉浸在兴奋中的我晕了。
这件事,我没有什么单位啊……(我总不能用凤凰的名义啊……)我只是,一个个人……
啊?这下轮到邱主任晕了。那就麻烦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短短不到十分钟,从惊喜到失落,一场活动到底没能做成。

第三通电话是与星星。
当时也正要出差,大清早,忘了星星是打算要什么,在电话里跟他抱怨起这事。
我们还是把大家聚起来吧。是啊,这事单单靠个人,力量太微薄了。
于是我放下行李,回到书房,打开电脑,登陆QQ,建了一个QQ群。
等我从外地回来,群里已经有了十几个人,这些都是最早最早的草籽,这些人,有些至今都还在做着与阅读有关的事。
现在回想起来,这三个电话对三叶草的成立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以为记。

下一周,说2009。
83#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1:22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十周——变

好吧,我最近变成空巢老人了。。。
总的来说,呃。。我还是很放纵自己的。
但是也很享受一边听小说,一边收拾家务的感觉的。
特别清净、安心,不焦虑。
我觉得,我的晚年生活,应该也能过的挺自在的。

因为娃们在外面,距离产生了美,也产生了一些奇妙的东西。
比如,我的说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好久以前,我是个小心翼翼的人,生怕自己说了什么话,让别人觉得难堪,会尽量选择不会引起别人不适的词语,很多话,其实就没怎么说。
后来渐渐地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有着一条纤细敏锐的神经,大多数人甚至感受不到我的谨慎,或者说,即使感受到了也并不在乎。我想,那么可能我的小心是多余的吧,于是终于放开了胆子,有时候还会沉吟一下,但还是发了出去,抱着一种不愿意委屈自己的心态。有时候,明知自己的说法会让人觉得不舒服,但还是觉得有必要,慢慢地,话在脑子里过不到半圈就发出去了。
然而现在我又变了。
一些朋友和家人,让我再次意识到,沟通,尤其是非理性的沟通,我需要成长的空间还有好大好大。
如何处理莫名其妙的情绪,怎么解决复杂的情感纠葛,怎样照顾每一个人不同的需要和感受,这远比把一件事情做对难得太多了。
于是在一次次的碰壁和对抗中,学会了把打出来的字默默删掉,学会了深呼吸,尝试着打出另一排字句,这字句的意思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表达的方式却变了。
也许,这里面有隐忍,有郁闷,有努力,有不解,但是我愿意做出改变的尝试。
谁让我在意你们呢。

宇宙洪荒,唯一不变的,唯有变化。
希望我们变化的过程中身姿曼妙,语笑从容。
84#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2:41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11周--当我们老了

孩子们是如何长大的

长大,这曾经是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过的一个基本愿望吧。
想要够到最低一级的电梯按钮,想要紧紧的环抱住妈妈,想要端一杯水而不洒出来,想要自己一个人出门去找隔壁的小朋友……一些莫名其妙的刺激,都能让我们想要长大,想要平视这个世界,拥有更强的能力,能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往往让我们误以为,童年是一个贫乏的、短缺的阶段,我们需要让孩子们不断的学习,以获取种种成长的必需品。好似通过这种不断的输入,孩子就会越长越大,长成一个他们想要成为的人。然而不幸的是,在这场生物细胞与精神意志都迭代汰换的过程中,上帝的精密造物仍然更胜一筹,人还是不可避免的长大了,只是,有时长大的是一具驱壳,有些人终究只长成了个巨婴。
那么,真正意义上的长大是如何生发,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在历经了所谓什么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和sweet four之后,这些充满渴望的童年和残酷的青春带给我们的是什么呢?这些动荡不安的内心如何安定,又如何为我们寻找到未来的方向,建立生活的准绳与向着“更高、更深之处”进发的能力呢?

徐刚老师曾开玩笑似的说过,一个人若要有惊天的成就,往往要经历三件事:幼年丧父、身患重疾、遭大变故。
刘易斯幼年时期突遭母亲病故,令这个曾经幸福的男孩有了巨大的改变。“人间一切快乐、宁静都迅速消失,我失去了安全感。”而长大后的刘易斯则亲历了20世纪的两场大战,战争带来的苦难、希望的破灭、对正义的伤害,都对刘易斯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可以想象,在纳尼亚的写作中,刘易斯就像那个海外皇帝一样创造出了阿斯兰,并藉由阿斯兰之手创造了纳尼亚,创造了平行宇宙及穿梭生长在其间的生灵。而这个过程何尝不像是一种疗愈,让他有机会面对创伤,重设结局。
在这个虚构空间的传奇故事中,他给孩子们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关卡,不怀好意的亲戚、邪恶的女巫蛇怪、危机四伏的长征、险象环生的探险、狭隘的性格、严重缺乏的安全感、独自面对的勇气、面对挑战的策略与能力,而孩子们也都一一在这重重地考验中变得勇敢、坚定、充满智慧与力量,成为正义、善良与信念的化身。而这些精神能力和气质是可以带离纳尼亚世界的,艾德蒙和尤斯塔斯的变化尤为明显。当然也有反例,谨小慎微的苏珊,在人类的世界里逐渐沉迷于物欲与情感,失去了信念,与小矮人一起拒绝了来自纳尼亚的救赎,失去了进入阿斯兰国度的机会。
但是不得不说,对于人性复杂的揣测与表现,刘易斯的功力远不及托尔金,一枚魔戒对人内心的诱惑与异化,令人触目惊心。而这种考验的可怕之处还在于,这几乎是无时不刻,无处不在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日常的。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梦旅人》,那些杀了人和被杀的孩子们,是如何一步步在看似寻常的生活里,一点点的从偏执走向疯狂,在荷尔蒙的弦上,射出无法挽回的青春路程。
与这些残酷的现实相比,纳尼亚的最后一战不过是一场信与不信的对决。在这7本书的终极之战里,邪灵塔什就像一个打酱油的路神,除了可笑的愚昧之外,即使是在末世,能说得上的真正的恶也难以与通篇的正气抗衡。这当中没有取舍的艰难,也乏见纠结的痛苦、叵测的阴谋,更遑论洞见所谓人性的黑暗。一切都清晰明了,阵营壁垒分明。有人说纳尼亚是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冒险,那么确实,这个冒险的确像一个孩子躲在黑暗衣柜里,自言自语为自己营造出的一个有女巫、矮人、武士的穿越类探险故事,这故事像水晶,虽然有不同的棱面,但却晶莹透明,这里面没有真正的黑暗。
也许刘易斯是故意的,这当然更符合一个心中装着圣洁天主的信徒的选择,但这也让《纳尼亚传奇》更像一本魔幻版圣经,失却了它作为优秀文学作品应有的高度和深度。

阅读的过程,确实可以当作一场有代入感的历险,沉浸其中的孩子,也许会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但这些间接经验的有效性能有多少呢?
假如代入也算是一种成长的话,戏剧也算一种,常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剧中可以让孩子安全的在舞台上在角色的驱壳里跌宕起伏而不受伤害完成自我的成长。
更直接的,当然还有游戏,火爆如王者农药或者崩坏,凄美奇巧如纪念碑谷,以及各种养成类游戏,就算是在里面死一千次,也总有办法让自己满血复活,而现实却没有这样的机会。
年前火爆爱奇艺的“偶像练习生”节目,吸纳了100位90后00后的少年,通过4个月的集训,最终选拔其中佼佼者9人组成男团出道。目前赛程行将过半,少年们的眼神都变了。这4个月过去,对他们来说,也不亚于纳尼亚的任何一场大战吧,一样有硝烟四起的上位之战,有你死我活的C位之争,有亦敌亦友的同组竞技,有悉心营造人设却难免崩塌的尴尬与苦涩。而这个战场还不止在封闭训练的某别墅楼,还在各大社交网络上不同的粉丝群体之间。今天是皇权富贵乾坤正道的王炸四子,明天是坤音乐华的结盟,后天又是菜农CP吵翻,整一个纵横联营勾心斗角远交近攻的春秋战国。在这场站队PICK的战争中,不止是台上台下的少年们,就算是弹幕上招黑的饭群们,何尝不在成长啊。
每次看到这种选秀节目就想起多年前跟摄制组拍中华小姐,急行军的大巴车上一个女孩因为憋尿厉害难受的哭,但大巴车丝毫没有停下来给她方便的意思。公关部见惯大场面的XX姐一脸的不思议,这都什么事啊,有什么好哭的。言下之意,谁让你上车之前不先去洗手间的,没人要为你的疏忽买单。你看,生活有时候就是这么无情的给你难堪,不管你在家里是不是如珠如宝的被人呵护着。

所以,经历,总是最重要的。
冬天是一场雨一场雨的变冷,孩子也是一件事又一件事的长大。
唯有希望,在成长的路上有个像阿斯兰一样的海外皇帝之子,护佑孩儿们左右,把一切经历都变成宝藏。
85#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3:16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12周--无题

最近想做一件事。
关于精读,关于整套书阅读,关于中美阅读教育。
串联起这些的,是一套叫《神奇树屋》的书。

之所以选用这套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故事好玩有趣
这套书可以说是产品意识比较强的书。人设清晰,一个理性冷静的哥哥,一个充满幻想和冒险精神的妹妹,七八岁的年纪,正在目标人群的年龄范围,两人一动一静,很容易有代入感。
故事线明了,兄妹俩在神奇的树屋中发现了很多书,打开即可穿越到史前的恐龙山谷、骑士的古堡、秦始皇陵、木乃伊的金字塔,阅读的过程就像一次大探险,用米米的话说,一读就让人停不下来。

二、多元丰富的教育性
与其他幻想类儿童文学作品不同的是,这套书还埋藏着教育性的主线。
首先是知识性的部分,因为穿越的时代和地点在生物及人类文明进程中都颇具标志性,这套书充满了大量的知识性信息,而这些关键的元素,大多被爱读书,爱记笔记的小哥哥都标注出来了,这些信息几乎包罗万象,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从文学到科学都涵盖了进去。而作者更不甘心这些隐匿的信息囿于故事线的束缚,又出版了科普版与之匹配,这样一来,《神奇树屋》简直就像是跨领域跨学科的通识读本了。
另外,书里的观念也相当励志。随便看两句:
“当你遇到困难时,应当永不放弃。”
“当你没有成功时,应当尝试、再尝试。”
“快乐点,丢下悲伤,抛开个人感情,不放弃!”这是南北战争时,“战地天使”克拉拉-巴顿制订的“安慰的人生”制度中的选句。
“在一次次的绝境,我应当充满希望。”这是在兄妹来到19世纪旧金山大地震时获得的木刻小诗中的诗句。在旧金山大地震中,整个城市都毁灭了,可10年之内,旧金山重又焕发了生机。基于此,也难怪美国教育部会把这套书列为指定推荐书目,也有无数老师将这套书作为阅读教材上阅读课了。

三、培养阅读策略温儒敏大大在前不久的讲话中表态,阅读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能力,将来的8语文卷子要让15%的孩子连卷子都读不完。
那么好,在这个碎片化阅读、浅阅读横行,连成年人都注意力障碍的时代,单单靠语文书上的单篇阅读,怎么可能培养出这种能力呢?
但是阅读在学校推了这么久,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都上了,那么什么时候轮到整套书呢?
日前在罗湖了解到一位老师带领孩子们拥4年时间精读了《哈利波特》7本,六年级毕业的时候,孩子写了一万五千字的文章写哈利波特。
整套书的阅读不但能通过多本章节书的分析让孩子了解故事推进的线索和节点,还可以通过横向的比对发现结构的布局与写作的策略,更可以通过大体量的文字书阅读增加孩子的阅读能力,以后再也不怵大部头了。
这套书中也充满了大量的对话和短句子,在美国能令5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阅读,但丰富的知识性及科普版的出现又将适读年龄上延至14岁。从语言和难度上也进行了基础版和高阶版,也可以循序渐进,缓步实现孩子独立阅读的目标,提升孩子进行更高品质阅读的能力。

所以,请期待一下吧,一场与树屋相关的精读课设计大赛,COMING SOON!
86#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3:47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群第一期第五轮第十三周开贴

人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艰难吧。
怎么才能不退缩,总是勇往直前呢?

偶像练习生演到第二轮淘汰,60人中将有25人离开。
这赛制够残酷吧,但比赛就是比赛,就算你不开心不高兴,最终还是只有9个人才能出道,这是注定的。是吧。
张艺兴在即将离散的前夕召集所有的孩子们一起开了个打气的会,但在我看来,这哪里是打鸡血,分明就是在吓唬人。
他说,没出道之前就是想出道,但出道以后更加恐惧。害怕表现的不好,害怕对不起别人的期望。。。那么害怕,为什么还要出道呢。。。
事情往往是这样的。
越往高处走,就越寒冷,人情稀薄,到最后曲高和寡,独孤求败,相较于尘世的热络与繁华,虽则庸常,这凡俗的小幸福又有何不可呢?
那么为什么还要往高处走?
为什么要那么辛苦、那么危险、那么拼、那么竭尽全力。
难道真的是越努力越幸运么?

其实我想说的是,动机是什么?
87#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4:26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十四周开贴

独眼孙悟空

这个孙悟空只有一只眼睛。
虽然他曾经腾云驾雾千变万化,但此时此刻,他也只能一动不动的站在那里,什么都不能做,什么话也说不出。
因为,他只是一只布袋偶,离开了表演者的手,他似乎就失去了生命。
等等……你不是他,你怎么知道他就没有了生命呢?
是的,他还活着,这本书,就是这个独眼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讲的故事。

透过他的眼睛,我们看到布袋戏华丽彩楼上精彩的空翻,看到老去的阿禄师颓坐的背影,看到小偷在暗夜中晃动的手电,看到不断下坠时漩涡般的天空和垃圾场破碎的镜子中残缺的自己……别担心,如果孙悟空真的和其他垃圾一起进了焚化炉,那我们就看不到这个故事了。

接下来的故事我就不剧透了,你们可以自己打开张嘉骅老师的这本《独眼孙悟空》,看看这个跟随阿禄师50多年,即将进入布袋戏文物馆收藏起来的布袋偶,怎么失去了一只眼睛变成了独眼龙,怎么被摆进了街头的艺品店,接下来,他又被谁接走,重新焕发了新的生命呢?这可不亚于孙悟空在《西游记》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辛历程,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必须独自面对的另一段取经之路。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请孩子们千万不要只停留于张嘉骅老师精彩的文字叙述,一定也要好好的看看南君老师的画作。
你们可以好好的研究一下每一幅图画的视角和构图,为什么有的是仰视,有的是俯视,有的又是斜视呢;也可以试试看在故事结尾热闹的演出图中,遮住左边突然伸进画面的拿手机的手,是否还能有置身拥挤人群快被挤扁的感受;更不要错过那些画面当中的小细节,可能是一幅画像,一张海报,一张照片,它们可能都在用无声的语言讲述着什么。

另外,也请你们不要错过故事后面的那些创作背景和与这个故事相关的人说的那些话,你会知道什么是布袋戏,什么是布袋偶,知道“亦宛然”和“巧宛然”,知道阿禄师的原型李天禄老师,以及那些深爱着布袋戏,对戏偶们饱含着深情的人。
看着他们诉说的关于这本书背后的故事,还有他们因为热爱与感动涌出眼眶的泪水,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希望这个世界上,曾经带给我们美好的事物,都能像这只独眼的孙悟空一样,可以百变重生,生生不息。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4:58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十五周

被催眠大师和惊天魔盗团种草了很久,终于有机会参加了一个催眠的课程。
三天的课,开了很多眼,也了解了很多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有其背后的意义。
今天是最后一天,由伊可来为大家做放松练习。
伊可是位艺术家,在做一些用物品构建人际感情交互的艺术疗愈实验,正在过去3年个案的基础上创作自己的博士论文,准备发展处一个由自己创造的打通了艺术与疗愈疆界的新流派。
在过去几天,每半天开课之前,都有一位同学为大家做放松练习,同学们在情景想象的时候,大多会按照书本上的导引词或者凭借个人的经验,为大家营造一个沙滩、阳光、大海、草地这样的景象,我经常会抽离出来想别的东西或者干脆睡着了,但今天的最后一场,还让我有了完全不同的体验。
刚开始发现伊可的不同,是因为她让大家闭上眼睛感受空间后,很快就问了一个问题,你在什么位置,你觉得周围有人么?
这是个不同寻常的问题,因为这等于把情景创设的主导权让给了我们。
虽然闭着眼睛,但是我很快就在脑海里出现了整间教室的画面,随着伊可的引导,我看到我呼出的空气慢慢的在空间漂浮。
她问,你的呼吸是在漂浮在地面,还是隐藏在窗帘之外?渐渐的,缓缓的,你的呼吸汇聚起来,形成了怎样的形状?
于是我看到我的呼吸逐渐汇聚成了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先是圆圆鼓鼓的一大团,然后越伸越长,是什么呢?我也疑惑着。
伊可:你可能会看不清楚,接下来,它会越来越清晰,你会看到它,是一个人?一个动物?或其他的什么。
果然,那团雾气越来越清晰,直到它从雾气中探出头来——一条龙!
伊可:它是什么?还是,它只是一种力量?
是龙,为什么是龙?但似乎来不及考虑这些了,那条龙已经彻底的从雾气中抖擞出来,这条由烟霭构建的龙,竟然也这么神气。
伊可:你也许想触碰它,你的手触碰到了它……
可以么?我可以碰它么?这条龙威严而友善,我伸出手来,轻轻地去碰触它,碰到的地方像烟霭一样散开,但当我的手穿过去,烟霭又重新聚合起来。这倒是符合烟霭的特质的。我疑惑着,那么它也能穿过我么?这样想着,那条龙迅速地就穿过了我,而我仍然好好的。我似乎是第三者的视角,能看到龙穿过我的整个过程,包括我惊愕的背影。
伊可:你从头到脚,全然地被它吸引……不再抗拒……
这条龙开始发光了,在这间拉紧了窗帘的黑暗的教室,它浑身都散发着柔和的银色的亮光,漂浮在我的面前。
伊可:你越来越信任它,越来越感到欢快,你完全地完全地和它融为一体……你就是它,它就是你,你们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也想飞,龙当然是可以飞的,但是这是一条烟霭的龙啊,我刚才才试过,我们会彼此穿透,但我没有办法骑上它啊。说来奇怪,这时,龙的两角开始发出明亮的光芒,在这道光芒中,龙的两角变成了金色,而我可以握紧它的龙角,随着它遨游天际。
伊可:你们一起穿过窗户,慢慢地越飞越高……你感到从未有过的轻盈……
于是真的飞了,非常真实的飞行感受,就像飞机穿过对流层时大团的白云扑面而来的感觉,直到我们穿过对流层,来到平流层,哇——那广阔而静谧的世界,蓝天白云都在脚下,一片安宁。
伊可:你和你的呼吸全然的相融,全然的信任,全然的保护……
合而为一?我好像无法做到,但是那条龙越来越大,越来越大,渐渐地我只能在天幕中看到它的龙头,它是如此巨大,占满了整个天空,但那并不可怕,它在一种五彩氤氲的祥云中幻动着,但形象是清晰的,温暖的,可信赖的。
伊可:它会安全地把你带回你休息的地方……
怎么回来的?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最后那一幕画面中,天地契阔,苍茫无一物,我站在岸边的崖上,天空中是巨大的它,我们就这样相对,它好像在说什么,好像也并没有说,内心无比的安宁祥和,似乎一切都可以静止。
然而数数完毕之后,还是回来了。睁开眼睛之后,大脑皮层似乎被激活了,非常的活跃,感觉好舒服。可以说,这是试过的5次放松练习中,我最喜欢的一次。
但这并不是人人都喜欢的,不少同学在接下来的反馈中表示太烧脑,太累,本来是要放松的还要思考,也有跟不上节奏的表示断了之后就很难接上,有干脆就放弃自己想别的的,睡着了的也有,也有人质疑伊可的形式是只顾自己创新,忽略来访者的感受,面对个体需加强沟通,因为催眠的理念是跟随,有跟随的状态才能种植入我们想要的东西,引导他进入希望改善的部分,如果来访者自身想象的东西太多而催眠师无法驾驭,你是无法对他进行治疗的,这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催眠状态呢?
非常棒的体验,非常有意思的讨论。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5:40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16周

三叶草十年

十年,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已经上到小学四年级了。
十年,一棵小树从抽出枝条,也差不多要两手才能握住树干。
十年,一株小小的三叶草从刚刚发芽,到青葱蓬勃的绿洲,也就这么白驹过隙,瞬间过去。

这十年里,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成了生命里必不可少的朋友和伙伴;一些莫名其妙的行为,成了深刻于脑回路的下意识;一棵植物的样子,培养了一大批三叶草无处不在强迫症;而它,竟然就这样改变了生活的颜色。

从2008-2018,我们要怎么纪念这十年的光景呢?

十年,十位老朋友
十年,十个孩子
十年,十个瞬间
十年,百场公益讲座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12:46:15 | 只看该作者
写写写第一期第五轮第17周作业贴

总的来说,我是个喜聚不喜散的人。对人如此,对物也是如此。
我家至今还有1985年夏天第一茬玉米的须子,垫在1993年朋友送的一枚小葫芦下面,放在1994年我花了5分钟用藤条编成的小筐子里。
可以想见,我需要一个多么巨大的家,装满我在这世上每一时刻的惊喜和触动,这些东西就像一个个小小的心锚,让我在看到它的时候,能瞬间回到当时当地与那些人在一起,我是多么多么的留恋这种感觉啊。
所以你让我断舍离,那么我的这些记忆将如何安放?
不要告诉我记住这件事,我深切怀疑我会忘掉我自己是谁,也许将来能把我唤回来的,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树叶、小石头、断掉的小珠串或糖盒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2 05:09 , Processed in 0.074720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