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童年——远去的习俗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把一些古老的习俗远远地抛在了身后。小时候,最期待的是过年,而过年仿佛是从做年糕开始的,家家户户在河埠头浸好米,然后爸爸挑着担子到村里的临时年糕加工地,排队等待,小孩子也跟在旁边,等着轮到自家做年糕时帮忙拿托盘搬运从机器里轱辘着滚出来的年糕并把它们晾晒在竹席上并且不时地要翻滚一下,防止黏住。我小时候已经是机器加工了,我想在这之前纯手工加工年糕应该吸引小朋友也更有意思。童年时,只要是有关于吃的节日,永远都是最吸引小孩的。到年二十几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去庙里祝福,就是鲁迅小说祥林嫂里的祝福的场景,妈妈准备了祝福的猪肉,鲫鱼,萝卜,水果,果干等食材,然后去附近的3个庙里去供奉,祈求一家平安健康、诸事顺利,而我也会陪着妈妈帮她拎东西,因为庙一般都建在小山顶上,所以我也喜欢跟着一起去。说到庙,不得不说和它相关的社戏,每年农历三月三,八月初三,八月十五等日子,附近庙里的“老爷”寿日,都会集资举办庆典活动,对小孩子来说,最热闹的就是社戏了,可以去后台看越剧演员怎么化妆,还可以吃到好多小吃,以前人们还会请亲戚过来住上几天,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再也没有了,因为现在看戏的只有老人,而且交通发达了,娱乐方式也非常丰富,小孩们平日里也不缺零食,谁还会流连这种传统的节日呢。在经济发达的现代文明之前,传统节日的魅力消逝得如此毫不费力。 当然一年当中最吸引小孩的节日就是春节了。小时候,不是每年过年都会买新衣服,有时会买大一些,过了年、走完了亲戚,再把衣服收好,明年春节继续穿。年三十的时候,过年的气氛达到了顶峰,我们家一般都是爸爸包粽子,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我们是年三十包粽子而端午节不吃,而且包的是番薯丝和糯米和在一起的粽子,番薯水分多,包的时候一定要力气大,裹得紧才好吃,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而然落到爸爸身上,而妈妈这一天也特别忙碌,集市卖完东西回来已是中午,忙好午饭,开始准备年夜饭,公鸡肯定是要杀一只的,当然杀鸡的任务留给爸爸,可是洗,煮,烧之类的活全是妈妈的,一下午下来一双手洗得冻的通红,冻疮肯定也是破了,小时候浙江的冬天还是很冷的,河水有时冻得刺骨。等吃好年夜饭,把粽子放进大锅里,灶膛里塞进几根大木段,慢慢地煾到半夜,中途还要翻一次,然后忙了一天的母亲还要去河边洗一家人的衣服,我也会陪着一起去,除夕的夜空繁星闪烁。洗好衣服,把初一的菜准备好,因为初一是不准动刀的。等到忙好家里的事情,妈妈把新衣服放在我们床前,此时春节晚会早已开始,爸爸去门外放鞭炮,称之为“关门銃”,之后便不能再开门了,春节的步伐随着这越来越密集的鞭炮声而越走越近,而年初一每家每户的“开门銃”告诉我们新的一年真正地开始了,小朋友可以继续各种吃吃吃了。 现在传统节日的气氛都越来越淡了,就连小孩子对过年也没什么特别的向往。我们的很多习俗都产生于农耕文明,那时人们的快乐很简单很单纯,吃好的、穿好的,快乐的满足也相对容易。如今农耕社会不再,物质生活丰富了,吃好的、穿好的不再是奢侈的事情,很多古老的习俗随之淡出视线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现在怎么样才能真正地快乐变得更难了,或者让我们的欲望变得简单一些或者自我实现得更高一些。而那些遥远的美好的记忆,只有尘封在记忆深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