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 D01 陈了
1 课前提问的解答
我在课前的提问是,什么是全阅读?听课后,我更想就乐言爸讲的另外一个点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乐言爸在课中提到: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我当时开着车听语音,听到这里真想把车停下高呼知音。这里想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一说。
女儿一岁左右的时候,我接触到了蒙台梭利理论,便“迷信”上了蒙氏教育,到处找“纯蒙氏”的机构,想要孩子从小便接受最纯正的蒙氏教育,甚至开始考虑搬家到杭州,以便孩子可以上蒙氏小学。无奈“蒙氏园”是非主流园,其课程设置注定无法成为教育局认可的幼儿园。蒙氏园们往往隐藏在各高档小区的别墅里,不仅学费高昂,想要探园还需要有熟人引荐。
女儿不到两岁的时候,我们举家搬回深圳,庆幸的是,小区正好有一家蒙氏家庭园,于是女儿成为了一名蒙氏娃。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对所在园所慢慢开始有所质疑,质疑的点在于:这不是一所纯蒙氏的园所,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场所严重不足,这与蒙氏倡导的亲近自然相悖。
随着探园增加,我开始意识到,蒙氏教育并不是“全能”的,而我如此执着追求的纯正蒙氏教育,也许并不适合女儿。
直到女儿四岁,我终于下定决心转学到传统园。不是因为否定了孩子上的蒙氏园,也不是因为否定了蒙氏理论,而是因为——每一种教育理论都有其好与不好的方面,优秀的传统园集各家所长,不囿于某一理论固步自封,才是更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选择。
得益于两年左右蒙氏园里老师们的爱的浇灌,女儿进入新的幼儿园很快就适应了,如今她的大运动、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也庆幸自己当初的质疑。
最后想顶着锅盖声明:不是说蒙氏不好,而是说它并不完美,或者说,没有一种教育理论是“完美”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归根结底,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用爱去发现最适合孩子的。
2 请结合本次课内容,谈一谈你对亲子阅读的理解,以及你今后亲子阅读的基本原则。
亲子阅读,亲子在先阅读在后。亲子阅读作为一种优质的亲子陪伴的形式,作为家长首先要意识到,阅读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和女儿的亲子阅读是从孩子很小就开始了,一开始是布书、洗澡书,只能算作广义的阅读。到现在每天晚上都有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态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
第一阶段,我很少让孩子参与选书,只讲自己喜欢的,有时候一下子讲上十几本,有时候草草一本了事。我把这个阶段称为“阅读意识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我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由于惰性和观念,执行度不够。不过这一阶段也初步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为现在我们的良好阅读模式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我开始系统的学习了一些绘本阅读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日常阅读中,开始特别关注一本绘本从封面到环衬到封底的小细节,包括正文中的小细节。我把这一阶段称为“阅读较真阶段”。这种过于“较真”的方式,常常使阅读变成了一种任务,给我和孩子很大的压力。有时对于细节的过分探究,反而打断了整个故事的逻辑。在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慢慢调整自己。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这个阶段——孩子选书,我来讲,有字读字,无字翻书。现在我和孩子找到了最舒适的阅读模式,我们一起整理图书,给每一本图书编号、贴上标签,一起计划着今天我们要讲哪一本书,也会根据我们的状态随时调整书目,也会在读着这个故事时想到另一个读过的故事,赶紧再拿出来读一读。
比如今天晚上,女儿说:妈妈我是小袋鼠,你是什么?我说:那我就是袋鼠妈妈啊!于是,今晚我们的书目中有一本《Dose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女儿坐在用被子做成的“育儿袋”中,我们一起欢唱着书中的内容。
我不再强求女儿去寻找书中的细节,但是她总能在我之前发现那些作者藏起来的小惊喜。
我以后的亲子阅读原则就是——亲子和阅读,一个也不能少,因为我找到了让两者融为一体的那条路。
回到第一道题目中说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用几年时间找到了适合我和女儿的亲子阅读的方式,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每一步都是值得珍惜的,正如我们和孩子度过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