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13931|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七轮 第三周 6.8-6.1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6-10 15:36: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马马马马小倩 于 2020-6-10 15:39 编辑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七轮 第三周 6.8-6.14
主题一:
对最近火热的地摊经济有什么想说的呢?如果去摆摊你会卖什么?
主题二:
朋友圈每天都看到三叶草各位老师的书评,给你最近读的一本书也写一份书评练练手吧
主题三:
自由命题

时间: 6.8-6.14字数:不限

2#
发表于 2020-6-10 15:4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wangyingthing 于 2020-6-10 16:26 编辑

写8 汪颖


写写写 第六期 第七轮 第三周 6.8-6.14
主题一:
对最近火热的地摊经济有什么想说的呢?如果去摆摊你会卖什么?
今天刚刚看到一则漫画,说企业大佬们当年也有地毯起家的经历。地摊经济也是个体经济,似乎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兴起的时候就有,做点小买卖的憧憬的确很有意思,又像是很久以前的赶集。然而后来在大街小巷上没有了地摊的身影,取而代之是城管的严格管控。地摊引起的环境脏乱差和恶性竞争等社会问题
主题二:
朋友圈每天都看到三叶草各位老师的书评,给你最近读的一本书也写一份书评练练手吧
主题三:
自由命题



3#
发表于 2020-6-13 14:07:24 | 只看该作者

《小黑鱼》

一.创作艺术
《小黑鱼》的创作手法和我们常见到的绘本不同,它主要采用水彩拓画的形式,把颜料稀释之后用模具印出来,那些红色的小鱼和海草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绘本不仅仅是一本书籍,也是一种艺术。
二.对比关系
(1)颜色对比,在人们的意识中红色和黑色自古以来是经典搭配,在一堆小红鱼中出现一条独特的小黑鱼,让读者注意力被小黑鱼吸引,调动视觉器官。
(2)是大小对比,大小对比在绘本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小红鱼,小黑鱼和金枪鱼的对比,在强大的金枪鱼前面,小黑鱼和小红鱼变得非常的渺小,危险来临时只能四处逃窜,面对强大的对手,毫无反抗的能力。
第二次是在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文章的高潮部分,小黑鱼和小红鱼组成更大的鱼,此时,剧情反转,金枪鱼留下背影远去。
大小对比让我们看到面对小黑鱼运用自己的智慧,在困境中寻求解决之道,最终战胜比自己还强的金枪鱼。
(3)是数量上的对比,小黑鱼和小红鱼密密麻麻的的占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金枪鱼只有一只。
不论是在颜色、数量还是大小上面的对比,都让小黑鱼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绘本的叙事艺术。
绘本的画面是静态的,画家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让画面动起来。
在《小黑鱼》中,作者使小黑鱼,小红鱼以及金枪鱼的头朝向右面,符合读者浏览的顺序,不断的吸引读者往下看,同时也让人感受到这些鱼好像在大海里游动一下,而不是呆呆的在那里停留。
其次,文字的表达与图片形成对位关系,文字与图片遥相呼应。整个绘本以图画为主,占据多半画面,文字分别在图画的四个角出现,让人在感受图片刺激的同时,通过图画了解主要内容。同时,文字又很简练,以简单的形式,激发读者的想象。例如在绘本的后半部分,小黑鱼说:“我想到了,我们可以游在一起,就像大海里最大的鱼。”
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想,怎样才是最大的鱼呢?慢慢的,在头脑中呈现出一幅画面,这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去看接下来的内容,哦,原来这是最大的鱼。整个文字和故事相互合作,不断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
以上文字摘取公众号:绘本教学
文章名  绘本阅读|《小黑鱼》赏析:与众不同的小黑鱼,精彩纷呈的海底世界
以下个人体会:
ps:很多人提及文本的教育价值是面对困境或者强大的敌人,我们要像小黑鱼一样善于运用自己聪明的大脑凭借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逃跑,把自己藏起来。以及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但是在读到这一段:
他看到,水母像彩虹果冻……
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
怪鱼像被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
森林似的海草长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海鳗的尾巴有多长连他自己都搞不清……
海葵像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起舞。
我就不由地想到了《云娃娃》
在天空旅行的时候,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船的形状,大楼的形状。

公鸡是这样的。

长颈鹿是那样的。

可是,我没有

固定的形状。

小黑鱼在害怕、孤独、伤心中,就像云娃娃,不断地找寻自我,最终从观察其他生物的特性,最终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成功地战胜大鱼,获得自由。

部分资料摘取网络,对绘本敏感度不够,通过网络搜索,整理,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故事,手法,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这总比一字不写,好吧!加油!





4#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17:39: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书名:《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作者:采铜
阅读感悟:由一支铅笔引发的思考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新的风景而在新的眼睛 激发多元视角 飞跃思维壁垒 找到自己的高频模块 升级它 你也会很厉害 进入更大更小的层次 发现成功的关键-暗知识 让硬件足够硬 软件足够多元 这便是你的才能护城河 内外兼修 实现基本技能的叠加和组合 限制能激发新的可能 缩小选择范围 思考隐藏在限制背后的信息 也许就是应对问题的线索 理解限制 打破惯性 逆向创造新的可能性 未来社会 我们都应具有的能力就是用不断变话的新方式最好一件事 掌握两门以上的“语言” 以时间之轴预见未来 寻找自己的社会“生态位” 明确自己的核心问题 从痛点入手 自己寻求答案 这个过程即学习 触类旁通 用迁移打破学科间的“任督二脉” 做自己严苛的观察者和批评家 跳出主观视角 做一个旁观者 带着批判的态度去欣赏 提高自己思考和行为的精细程度 力求稳定 渐入完美化境

mmexport1592041044431.jpg (64.68 KB, 下载次数: 318)

mmexport1592041044431.jpg
5#
发表于 2020-6-14 18:47:12 | 只看该作者
10 锦上添花

读《读者》长大的孩子

题记--爱因斯坦说过:我多希望世界上有座小岛,上面居住的全是有智慧又善良的人。《读者》的理想也是这样子的。

2015年,《读者》34岁,34岁的《读者》以新面貌呈现。《读者》创刊,我无缘拥有,却有幸能伴着《读者》一起成长。
想必很多人最初接触《读者》都是因为学生时代要写作文,《读者》上一篇篇励志的名人轶事、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成为了不少同学的作文素材。初一时,班上订阅杂志,语文老师首推《读者》,记得每期新《读者》一到,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要先阅读。为此,学习委员还专门为每期《读者》阅读的先后顺序,给大家排排队。当初那种如饥似渴阅读《读者》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有的是欣喜于翻开《读者》的一瞬间那股扑鼻而来的油墨书香,有的是热切于欣赏《读者》那美轮美奂的封面,再赌一赌那个从不让你猜中的有诗意的“封面名称”,有的更是把《读者》当做了知心朋友,从中找到某种感动或力量。
而我从不抢着要排在前面阅读,甚至有时候等到新一期要来了,我才去找它。因为我比较贪心,我想拥有更充裕的时间的去细细阅读。
偶然一个机会,在一家旧书店里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过期《读者》在售卖,5毛钱一本,看得我既心痛又偷乐,心痛的是,那么好的杂志居然那么贱价,偷乐的是,我也可以是一个可以买很多《读者》的“有钱人”了,最初《读者》作为我的私人财产也就是从旧书店来的。后来,家里订了全年的《读者》,比起一些同学有了一些天然优势,放学回家也能抱着《读者》看个不停。现在常常感慨于小时候泪点真的很低,每期里总有几篇文章能把我打动的潸然泪下,相反现在却很难再被一些故事轻易打动,想来这可能也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遗憾。
到书店工作后发现书店的每一位职工都会订一两本自己喜爱的杂志,一时间我感觉自己又找到了订阅的队伍。我最喜欢每次收到《读者》时的那种暖心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友从远方传来亲切的问候。
做《读者》的读者十余年,我见证了《读者》的三次变样!记忆中的《读者》是48页书写纸的黑白印刷,2003年以后64页双色印刷,2015年就变样成72页的彩色印刷。2015年,是《读者》第三次升级。《读者》的每一次改变都给作为读者的我带来深深地不忍,但又充满着惊喜。我愿意相信高品质的纸张,彩色的设计表达,新的产品形态是为了更好传承《读者》隽永,淡雅,独特的韵味!俗话说:烫头三天丑。新面貌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杂志是连续出版物,可以边走边改,渐臻完美。曾有人这样评价《读者》,《读者》就像位绅士,上身穿着西装,下面却装着长袍,它亦中亦西,博古通今,是最新的老派人士,又是最旧的新派,又是位隐士,不动声色地影响着人间。
如果说现在的人不喜欢文字了,我一点儿也不相信,公交上大家一刻不停地刷着资讯,无论是娱乐体育新闻还是金融,再短暂的等待红绿灯时间,也有人打开手机刷刷屏。而真正的故事,正在离我们远去。
我想在这里弱弱地问大家一句:你现在还看《读者》吗?
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的,都没有关系,因为我们都是读《读者》长大的孩子。

6#
发表于 2020-6-14 21:25:06 | 只看该作者
04 叮咚
最近地摊经济火热,我们几个妈妈们商量着经济要从小娃娃抓起,准备让娃们去练摊,大家各出奇招,吃的喝的玩的啥都想到了,我想了下,吃的喝的怕吃出啥毛病风险大弃之,玩的家里有些闲置或没玩两天的玩具和摆件倒是可以清理一下,还有一些娃不看了的书也可以,正想大干一场呢,上周下雨未成行,这周来了个预警怕是又得黄了。先做好准备,看看下周吧。

超级大顽童,我的大玩伴——《爸爸和我一起玩》
父亲节渐近,三叶草的1001频道正在准备爸爸主题的系列专辑,大家的音频投稿听得让人感动不已,又看到静班赋的父亲节打油诗,对爸爸的情感被勾起内心难以平静,誓要憋一篇写给爸爸的情话,表白对爸爸的爱;直接说爱总难开口,借着书好像更好张口;《爸爸和我一起玩》跑进了我的视线,就它了,拿来就读。这本书,是中级班的必讲书目,去年在妙同学班上开过故事会,孩子们对和爸爸一起爬栅栏、玩水的片段最是喜欢。
书本简介:《爸爸和我一起玩》
周末,爸爸累得只想睡觉,可我多想和爸爸出去玩个痛快啊。没想到,在公园里爸爸突然焕发了活力,玩得比我还疯!
作者 【日】佐藤和贵子
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儿童出版美术家联盟会员,经营一家小小的绘本美术馆。代表作为《曾曾曾祖母》,作品《换一换》获第一届日本绘本奖,其他作品还有《帮妈妈上街买东西》《一个人在家》等。

亲子装背带裤:封面上可以看到主图中的爸爸占据了接近三分之二的画幅,卷头发的爸爸,脸圆圆的,带着一幅圆边的眼镜,苹果肌红红的圆圆的,给人亲切亲近的感觉;左手叉腰右手抬手握拳伸出食指,这表情就像一个大男孩子呀!爸爸和孩子穿着亲子装——牛仔背带裤;真喜欢爸爸的背带裤!愿意和孩子穿亲子装而且还是背带裤的爸爸肯定是位爱孩子愿意陪孩子童心不减的爸爸吧!一般来说妈妈与孩子穿亲子装的情况比较普遍,而爸爸愿意穿稍显“幼稚”的亲子装背带裤, 如果不是被迫于妈妈的威逼利诱那无疑是位勇敢的爸爸——对孩子无尽的爱的表达。必竞要爸爸这么甜腻是有难度的,挑战爸爸们的审美,更挑战爸爸们的勇气呀!

游戏前半场和后半场:好不容易周末,只想家里蹲的爸爸正享受着自己的悠闲时光,却被给娃拽了起来后,无奈陪娃,却从爬树中找回了童年的回忆,童心回归,火速变身,爸爸变成了大顽童,尽情玩水,不管旁人的目光,肆意玩闹,几乎疯狂。故事前半场是我和爸爸一起玩,后半场才是爸爸和我一起玩。前半场,儿子是导游,爸爸跟随;不管是从家里被娃强迫拉起来,还是去公园的路上,爸爸的眼睛都是闭着的,这足以表明爸爸当时的内心戏了,爸爸是无可奈何的,是被动的,是身在心不在的状态;遇到栅栏洞(这个洞的构思是作者专为爸爸创作的吧),如果是一本正经的家长或是妈妈,此时肯定要拉着孩子走大道不让他钻洞的了,而本书的爸爸呢,正懒懒的,不想动呢,这儿有个洞,太好啦,走近路吧,一起钻;从这一钻也看出爸爸是个有童心的人,这个洞就像是通向童年记忆的门,钻进去,爸爸的童年记忆即将复苏,爸爸的童年灵魂即将附体。这个洞也是故事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分水岭,掉了半截的栅栏就是渐渐拉开的续幕;下半场故事开场了,一开场是悠然的慢节奏的;这里是公园里,一个秋千架两个秋千,右边儿子站在秋千上摇来晃去荡得高高的,左边爸爸坐在秋千上纹丝不动仍闭着眼睛慢悠悠的摸着怀里的小花斑猫,这一动一静对比明显,颇有意思!接着,来到了一棵大树下,顽皮的儿子想展示自己新学会的爬树技能,顺便邀请爸爸一起玩,爸爸这下不客气了,检验了一下自己小时候的爬树技能还在,于是开心的爬上去了,这一爬技艺苏醒了身体也苏醒了,爸爸想起了小时候爬上树的开心劲激动不已,竞“哇嗷~~哇嗷~~嘎嗷~~~”引得路人连连侧目,但爸爸毫不在意,从树上下来后,大顽童真正现身了。接着,故事的节奏加快,爸爸由被动变主动; 大顽童展现了他顽皮的一面,无法自抑的精力无限发挥的热情,玩水龙头的水远不过瘾,一路狂奔遇到大水池,一脚跳进去。图画书用了两个大跨页,画出爸爸的欢乐、投入、情绪的饱满;图画中的小水花越变越大,水池中爸爸玩得太嗨,把水花洒到半空,故事的高潮就在这绚丽灿烂漂亮的水烟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爸爸这个大不顽童完全的释放了自己解放了自己的天性。最后,一个开放的活泼的大顽童带着儿子上山下坡追追赶赶搂搂抱抱中慢慢将自己的爱流淌了出来,在最后的叠高高游戏中结束了今天的游戏。而故事在“我最喜欢爸爸了”这句画上了终点。激动的心情归于平静,爱意的流动让读者心生温情,爸爸的爱有时猛烈澎湃,有时温柔浪漫,有时藏在心底有时溢于言表;看儿子在爸爸背上笑得多开心,爸爸更是一脸甜蜜宠腻。完美的父子档,完美的大顽童!

图画中的动物们:图画每页都有动物,家中小宠花斑猫,花园里一路跟随的斑点狗,栅栏边上的小老鼠,大树下的母鸡和公鸡,山坡上的鼹鼠等。每个动物在图画中都卖力的表演,从表情到形态动作都为图画中所表现的情节添彩不少;最值得一提的是花斑猫,花斑猫的表情就是爸爸心情的注解,在儿子拉爸爸起身时,花斑猫伸懒腰一脸被打扰不乐意的表情正是闭着眼睛面无表情的爸爸的内心真实情绪的表现;栅栏处,爸爸半眯着眼睛猫着腰正准备爬,花斑猫一跃而上,虽只留下一个背影,但和爸爸的姿势是一模一样的,绘者正是借由这种相似的姿势侧面表达了爸爸的意愿和想法;这种类似的表达还出现在爬完树后的热身操,一气呵成快乐的冲进水池等多处画面。

与孩子共享自然:这是这本图画书给我的非常独特的感受,从爸爸爬树玩水奔跑中,我看到爸爸的大顽童本性逐渐显露,由此看到户外自然的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疗愈功能,还帮助提升了亲子关系呢。自然总是不动声色就给我们带来许多,多带孩子户外与自然相处,一定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

不得不说的爸爸:爸爸主题的书,不能不提我自己的爸爸,其实看这本书也是契合爸爸主题,这铺垫够长的。我的爸爸一想起他,我就会想起住校时爸爸每周五就开始忙活帮我准备带去学校的菜,高中时小卖部里电话那头的“崽,生日快乐!”,还有家门前小院里爸爸栽的绣球花等,当然还有两件极普通极微小的事。一件是这样的:大约是小学五六年级时,冬天很冷,中午放学回家吃饭,我把饭碗端到阳台吃,边吃边晒太阳,我只顾专心吃饭全然不知远处爸爸爱意的目光;邻居家的阿姨经过时,说了一句“**,你看你爸爸看你吃饭都看得那么笑眯眯一脸笑得稀烂的。”另一件是这样的:大学时,我在长沙上学,爸爸在长沙打工,邻近生日恰逢周末,爸爸来看我,我叫上闺蜜一起吃饭。爸爸要喝酒,那家饭馆没有他爱喝的酒,我去旁边超市给爸爸买酒了,后来闺蜜跟我说,我爸跟她聊天“我们家**是我们家的宝贝呢!”
我当时听完心身温暖但并不知道爸爸为什么会这么说,现在我当妈妈了,大抵体会了一些当父母的心,我想对儿女无条件无理由的喜欢与爱就是像我的爸爸这样,只是看着孩子就能发自内心的笑发自内心的赞美。钝感的我每次想起这些小事都无比的感动!爸爸的爱让我体会到虽然我只是普通平凡的我但爸爸还是那么爱我,由此我也越发爱自己,也越发的学会爱他人!爸爸,您平凡普通并不是大英雄也并非大顽童WHATEVER,我爱您!
7#
发表于 2020-6-14 22:32:40 | 只看该作者
07陈洪娣 橙子candy+写写写六期第七轮第三周作业   2020.06.14
主题一:
对最近火热的地摊经济有什么想说的呢?如果去摆摊你会卖什么?
这么火的地摊经济,我也是只是听说了这个词而已,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如果我去摆地摊,我会卖亲子互动的用品吧,比如亲子运动的器械,亲子画作的工具,亲子故事图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孩子喜欢,父母又可以陪伴孩子,应该会受欢迎吧
要不要也去摆一摆?:)

8#
发表于 2020-6-14 23:16: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06 黄艳忠 主题三:自由命题   共读《儿童心理学》分享 (第八章—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这部分的内容中,关于儿童游戏阶段的论述,绘画模型四个阶段的特征以及专栏关于儿童如何思考生死概念的内容,都令人感触颇深,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一本从理论层面指导家长养育孩子的宝典,而从细处着眼,里面所涉及的理论又是可以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推广工作的良方。     比如说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一些发展模型,也揭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游戏的演变规律。18个月大之前,为感觉运动游戏,特征为用感觉,以及摇晃、吸、丢等动作来探索和操作物体;1岁以后,特征为建构游戏阶段,类型为用物品建构事物,如搭建积木、拼图等;1岁以后,也是假扮性游戏出现的阶段,特征为游戏不再受限于真实物品,被用来代表儿童所期望的任何物品;4岁以后,是社会装扮游戏阶段,特征为儿童扮演某些角色,如医生、病人等;从上学开始,则进入规则游戏阶段,特征是儿童了解游戏受规则所支配,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种游戏逐渐取代假扮游戏。           而卢葵特提出的关于儿童绘画的四个阶段模型,则对我们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2岁左右的“偶然写实”阶段,儿童并没有计划要画的东西,事后忽然自己觉得像一些物品,这显示出儿童具有将图画作为一种符号的能力,那么这个阶段成人需要做的帮助是批注,如“这是房子吗?”当儿童绘画进入“失败的写实”阶段,会刻意画一些特别的图案,但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这个时候成人要做的是接纳,接纳孩子随时可能会改变意图的涂鸦。当儿童进入“智慧的写实”阶段(大约4岁左右),这时他们的技巧或意图都趋于稳定,儿童希望他的图画可以被理解,那么成人需要做的是蹲下来,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当儿童进入“视觉的写实”阶段(大约7、8岁),儿童所画物名与他所见的相似,画中也出现越多越多的细节,那么成人需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处理的好的困难问题,同时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关于专栏中“儿童对生死的看法”,我想这又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关于生死,关于生命这都是我们在亲子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命题。作者说到,生和死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许多次级概念组成的,这点真是太认同了。以生命的概念来说,可分为成长、繁殖、自主运动、遗传和发展改变等次级概念。而死亡概念,也可以分为不可逆性(死者不会复生)、停止性(所有生理和心理功能停止)、因果性(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死亡)和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这样四个次级概念。回到阅读推广工作中来看,如果需要制作“生命”主题方向的书单,是不是这些次级概念都是可以考虑的书单支线呢?
9#
发表于 2020-6-14 23:16: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06 黄艳忠 主题三:自由命题   共读《儿童心理学》分享 (第八章—作为信息加工者的儿童)     这部分的内容中,关于儿童游戏阶段的论述,绘画模型四个阶段的特征以及专栏关于儿童如何思考生死概念的内容,都令人感触颇深,这不只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著作,从大的方面来说也是一本从理论层面指导家长养育孩子的宝典,而从细处着眼,里面所涉及的理论又是可以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推广工作的良方。     比如说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认知能力,而一些发展模型,也揭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游戏的演变规律。18个月大之前,为感觉运动游戏,特征为用感觉,以及摇晃、吸、丢等动作来探索和操作物体;1岁以后,特征为建构游戏阶段,类型为用物品建构事物,如搭建积木、拼图等;1岁以后,也是假扮性游戏出现的阶段,特征为游戏不再受限于真实物品,被用来代表儿童所期望的任何物品;4岁以后,是社会装扮游戏阶段,特征为儿童扮演某些角色,如医生、病人等;从上学开始,则进入规则游戏阶段,特征是儿童了解游戏受规则所支配,他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这种游戏逐渐取代假扮游戏。           而卢葵特提出的关于儿童绘画的四个阶段模型,则对我们培养孩子的绘画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2岁左右的“偶然写实”阶段,儿童并没有计划要画的东西,事后忽然自己觉得像一些物品,这显示出儿童具有将图画作为一种符号的能力,那么这个阶段成人需要做的帮助是批注,如“这是房子吗?”当儿童绘画进入“失败的写实”阶段,会刻意画一些特别的图案,但无法维持很长时间,这个时候成人要做的是接纳,接纳孩子随时可能会改变意图的涂鸦。当儿童进入“智慧的写实”阶段(大约4岁左右),这时他们的技巧或意图都趋于稳定,儿童希望他的图画可以被理解,那么成人需要做的是蹲下来,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理解;当儿童进入“视觉的写实”阶段(大约7、8岁),儿童所画物名与他所见的相似,画中也出现越多越多的细节,那么成人需要做的是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处理的好的困难问题,同时提供专业性的支持。     关于专栏中“儿童对生死的看法”,我想这又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关于生死,关于生命这都是我们在亲子阅读过程中重要的命题。作者说到,生和死都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由许多次级概念组成的,这点真是太认同了。以生命的概念来说,可分为成长、繁殖、自主运动、遗传和发展改变等次级概念。而死亡概念,也可以分为不可逆性(死者不会复生)、停止性(所有生理和心理功能停止)、因果性(因为某些客观因素而导致死亡)和不可避免性(死亡是所有人都会遇到的)这样四个次级概念。回到阅读推广工作中来看,如果需要制作“生命”主题方向的书单,是不是这些次级概念都是可以考虑的书单支线呢?
10#
发表于 2020-6-14 23:32:30 | 只看该作者
01秋虹

主题一:
                                       话说地摊儿
说起地摊儿,还蛮怀念曾经车水马龙的烟火气。
下班后的马路上,天桥上,热闹非凡。阿叔阿婆挑着框摆着新鲜采摘的自家田里的水果、蔬菜,价格还尤为便宜~ 回家路上,顺便拿些回去,省得又跑菜市场了~ 最爱看爱买的,还是一串串的小饰品,耳环、项链、手镯啥的,摊主一般都是可爱的小姐姐,聪明能干又会打扮,很是吸引人。
当然,买地毯上的东西,不会那么挑剔,不会像去商场专卖店那么严苛,买的是好玩别出心裁,买的是砍价你来我往地热乎,买的是买买买化解的一天疲惫,如果正好是刚需,那就更是惬意。如果一时无心错过了喜欢的东东,一连好几次都会悄悄地留意,那个小哥哥小姐姐今天是否会出现,错过的姻缘是否可以补得回来…… 走在路上的心情也是各种飞舞雀跃,不知道今天会发现什么会结缘什么还是有啥狗血可观。。。  年年岁岁回家路相似,岁岁年年地摊主不同,未知可期,也是一番滋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2-27 08:59 , Processed in 0.07237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