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点我捐助三叶草
查看: 35027|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阅365】11月29日《腰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9 08:36:1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月29日《腰门》

爸爸妈妈要修一条很长很长的铁路没时间照顾六岁的沙吉,就把她寄养到边远小城的温婉而坚忍的云婆婆家里,那里的民居都有两扇独具韵味的腰门,每天每天,沙吉在腰门间出出进进,善良的水、好运的青榴、美丽的苇林姐、勇敢的铜锣、可爱的巧巧、心仪的哥还有不期而遇的小大人,也在沙吉童年的日子里分分合合,让她的成长岁月变得多姿多彩、与众不同并且意味深长。
《腰门》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写湘西小城妇女儿童悲剧性的生活,既写出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也写出人物内心的单纯与善良。

Q1.jpg (8.83 KB, 下载次数: 244)

Q1.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37:11 | 只看该作者
彭学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书为作者的最新作品。
  最初的梦想是做一名芭蕾舞演员,湘西的少数民族风情和灵山秀水浸润着整个童年和少女时代,不明白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梦想是如何在那些高山巨壑之间生长起来的,只觉得能那样优美地舞动自己是一个幸福至极的事。
  1990年发表第一篇小说,随后伴随十几本书出版的,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长篇小说《你是我的妹》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大奖,短篇小说《午后》获首届新世纪公民儿童文学联合征文一等奖,《油纸伞》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哥哥在电梯里》获冰心儿童文学奖……
  儿时的梦想随即从很深的岁月里显影出来,便越来越真切地体味到了舞动自己的妙处,用手指——以前在纸上,现在是在键盘上——将文字舞动。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37:41 | 只看该作者
  在高大的木门前面有两个小小的门扇,比我高出许多,须站在小凳子上,才能将下巴搁在门框上。而腰门的长度正好是大门的一半,是因为这个就叫它腰门。 但一开始,我自以为是地听成了妖门,以为是妖精出入的门。   腰门是孩童的门。“云婆婆用绳子绕住了闩子,我解不开。” 透过孩子的视角,从腰门里窥见世界,《腰门》是湘西边陲小城的《城南旧事》。“旧事”并不是小事,从要求改名字到灿烂的初潮,预示着自我意识的萌动和身体心智的发育——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女孩成长经历中可能遭遇的几乎所有的大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困惑、思考和情感波折。 《腰门》写的,是作者熟悉的人和事。有生活,有原型,有感受.因此好看、灵动和活生生。小说的最后一章是《尾声》,但真正的“尾声”却是作为“代后记”的纪实散文《水灵灵的凤凰》。虚构的小说和真实的后记,完成了情感和故事的延续:几十年后,小巷里的刨木花依然散发着清香,而“沙吉”和“云婆婆”,已经变成作者和她的“小伯伯”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38:57 | 只看该作者
《腰门》的近20幅插图,陈兴兴说她足足画了一年。其间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了陈兴兴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精神体验。特别是主人公沙吉的造型犹如一个幼小的灵魂形态,有了文字语言难以代替的感人力量,给人印象深刻,令人难忘。《腰门》插图的构图极富变化,带有电影银幕的动感效果,纯厚统一的色调成功的表达了作者对湘西小镇故事的感动。作品隐含着民族、民间元素,体现了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的魅力。

    文学特别是儿童文学,如果缺少插图那?定是令人遗憾的。人类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用图形诉说着一切。显然,图形思维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应该大力发展儿童文学图书插画,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像陈兴兴这样能喜欢儿童文学,并能把《腰门》中沙吉的故事大段大段的背出来,说明她倾心投入了创作,把自己化作了小沙吉,用绘画的想象补充了文字没有讲述的故事。

    陈兴兴这种用生命体验生命的创作态度,和自由想象的创作精神值得赞赏。愿中国的儿童文学出现更多更美的?字作品和插画作品。

                              ——刘巨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1:08 | 只看该作者
“腰门”顾名思义是一种齐腰高的门,在湘西一带都有见,而凤凰较多。“腰门”是一种“有礼貌的距离”,这种含义很亲切也很委婉,它让你一览无余地看清楚屋里的细节,却仍然矜持地把你隔离在主人家的领地之外。除此,还可以防止家里的孩子跌到街上,或者街上的猫猫狗狗闯进家来。

Q2.jpg (28.41 KB, 下载次数: 226)

Q2.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2:08 | 只看该作者
《腰门》 - 作品目录
1.叫我沙吉
2.不会说话的水孩子
3.夜凉如水
4.不懂心痛
5.兔子嘴巴
6.鬼的歌声
7.青榴青榴
8.城墙上的阳光
9.一个秋天的午后
10.白猫和草鬼婆
11.哑蝉
12.水车和木秋千
13.信使
14.漫天飞舞的白蝴蝶
15.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女孩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7:49 | 只看该作者
俯身倾听童年的声音

彭学军

  今天是中秋,楼里很静,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写这篇短文。办公室临河,秋天午后的风滑爽之中又带了点湿湿的水气,拂在身上温润似锦。窗下是一座桥,桥那头是繁华的街,喧闹的市声阵阵传来,反觉周遭格外宁静。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电话,她看了《腰门》没作太多的评述,只说:“你好幸福,羡慕你。这个时代,你的内心竟如此宁静。”

  她读出了宁静,这就是对我的褒扬了,也许只有宁静,才能有颔首的状态,就像俯垂的稻穗,不是故作谦虚状,而是在阅读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内心,现在的和过往的,过往的一直可以追溯到童年,这种追溯就是回忆了。我不认为这种回忆是个体的,依据回忆的写作是有隔膜的。儿童的天性、童年的体验,有很大一部分是固有的、共性的东西,它们会如彩石一般沉积下来,在岁月的河床里兀自缤纷。

  但这种回忆几乎是无意识的,自童年起就根植于生命中,不用启动“回忆”这种形式,一切就惟妙惟肖了。就像《腰门》里的孩子——沙吉、青榴和边边,我并没有刻意地去安排她们的命运,只是在猛然间惊觉,原来她们都是一群离开父母的孩子,就像我童年时被送到凤凰的一个婆婆家寄养过,后来从11岁到16岁,又被送到业余体校,每年只能回两次家,大学生的独立生活我11岁就已经开始过着了。所以,几乎是下意识地,我让这些孩子远离了父母。

  我想说的是童年,童年的经验是那么的根深蒂固,一生都挥之不去。冥冥之中,它定夺了你的性情、爱好、处世方式和你是这样过着你的日子而不是那样——在我,就是这样设定笔下的人物而不是那样。

  我童年的梦想是做一个芭蕾舞演员。这是一个很高雅的梦想,然而那个时候,父母都很忙,工作很努力,只能照顾到孩子的温饱,无暇顾及那么高雅的梦想。我企图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天天苦练基本功——踮着脚尖走路。一开始是扶着墙,后来就能行走自如了。外婆寄来的新布鞋,没几天就被大脚趾顶破了。可是,我的梦想最终也没有成为现实。

  很巧,也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中秋,当时父母被下放到乡下。那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是县业余体校的教练,他看我长得细细条条长胳膊长腿的,就对我父母说,这孩子是打篮球的料,让我带走吧。我父母在念大学时都是篮球队的,对篮球有一定的感情,就同意了,于是我就被带走了。父母并没有征求我的意见,那个时候的父母(其实现在也一样)普遍认为孩子是没有意见的,所以几乎也不懂得要去征求孩子的意见,而当时我也确实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意见。我很顺从地去了体校,而我那高雅的梦想就像食指上曾有过的一颗小痣,慢慢地淡掉了,后来连自己都找不到了。

  体校同学的家都在县城,只有我一个是乡下来的。到了晚上,我一个人住在体校的一间很小的木屋里,又害怕又孤独,但我忍受着,从来没有对父母说过我不去体校了之类的话。有一次过完寒假回体校,离家前的一两个小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安静地呆着,突然间变得十分伤感,十分恋家,真的不想走,不想再离开家,就哇哇地大哭起来。那是我去了体校后第一次放肆地哭,我边哭还边扫地,眼泪滴在地上很快就被灰尘覆盖掉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勤快的人,但那次我把家里的各个角落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我洗了脸,让脸上看不到一丝泪痕——那时,我竟羞于在父母面前流露自己的内心,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软弱和娇气是一件非常难为情的事。

  说这些,并不是要责怪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是不容半点诋毁的。我想表达的只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很丰富的,有着自己的意见和声音。成人需俯下身子去倾听,对于自己听到的那些意见和声音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把每个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而享有足够的重视、尊重和呵护的生命也一定会用这样的姿态去对待他未来的孩子和所有的生命,这将是一个十分令人憧憬的美妙循环。

  遗憾的是,许多成年人都没有做好这一点,包括我自己。人生就是这样一个怪圈,被套进去后,被惯性带着,匆忙、懵懂甚至是无知地往前走,等到醍醐灌顶的那一天,猛醒过来,才发现孩子已长大了。

  月亮升起来了,这个中秋的月亮和若干年前那个中秋的月亮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它中规中矩的圆与琥珀色的明亮都是永恒,岁岁年年,不曾改变。可看月亮的人呢?物是人非,这就是人的悲哀。孩子长大了不能再长大一次,无论是做孩子还是做父母,我们都只有一次机会。在这一次机会里,若能把每一种身份都做到令自己满意的程度,那么,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和你自己就会更多地体验到幸福。

  作者简介:彭学军,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油纸伞》、《告别小妖》等20多部小说和散文集,曾获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小说大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8:23 | 只看该作者
情感的关爱不能缺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 王晓霞

  看完儿童文学作家彭学军的最新力作《腰门》后,最令我震撼的是小主人公沙吉梦游的那段情节:深夜,小沙吉光着脚,在老街两头犹如隧道口的拱门之间,来来回回地寻找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沙吉之所以梦游,倒不是因为有多想念爸爸妈妈,而是总有一些问题在缠绕着她:爸爸妈妈是不是把我送给云婆婆了?他们为什么要把我送掉呢?

  是因为他们要修铁路,还是因为不喜欢我了?沙吉实在想不出爸爸妈妈不要自己的原因,于是变得整天恍恍惚惚,一到晚上就不停地做着和铁路有关的梦。小城没有铁路,沙吉就会在梦中走很远很远的路去找,以至于有一天竟梦游走进了水里,差一点走向了死亡……

  这虽然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但看完之后不免让人心有余悸,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的父母越来越多地长期缺席。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心理无疑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创伤,轻者可能导致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自私、缺乏自信与安全感;重者可能给家庭和孩子本人造成永远的伤害。据精神病理分析研究表明,对于抑郁症患者和精神病患者,如果追溯他们成长的历程,很多人是在儿童早期缺乏父母关爱的成长环境里就已埋下了祸根。有关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对于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和犯罪青年,如果考查他们的经历,很多也是在父母缺席的情况下逐渐发展而成的。据报道,现年13岁的小姑娘丽丽在6岁时父母便去昆明郊区种菜,对她无暇顾及。7年中,丽丽在奶奶家、外婆家和姑姑家辗转寄宿。村里有两个十五六岁的男孩整天在外闲逛,动不动就打丽丽,丽丽没地方倾诉,就偷偷吃了农药,幸亏奶奶发现得早,否则丽丽已经离开人世。

  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父母即使迫不得已而缺席,也要保持情感的在场。为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积极搭建沟通平台,保持情感在场。家庭就像一个小舞台,每天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一出出情感悲喜剧。如果说孩子是主演的话,那么父母不仅是演员更是导演。戏演得如何,既有演员的因素,也包含导演的功力,所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千万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先要检讨自己是不是尽到了一个好导演的责任。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基石,如果这一问题被父母忽视,儿童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必定会增高。所以,对于那些父母长期缺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的孩子,父母更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即使缺席,但情感依旧在场。

  其次,努力培育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归属感。既然父母已经缺席不在身边,就必须让孩子接受这一现实,努力去适应改变了的家庭环境并重新获得归属感。如果父母的缺席使孩子产生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缺乏归属感的表现。一个没有归属感的人,很容易产生孤僻甚至自闭心理,有些甚至终其一生也不愿向人开启,哪怕是自己最为亲近的人。据报道,归属感缺失有时还会引发生理反应,比如导致脖子和后背肌肉紧张,甚至连呼吸都不自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身心俱疲,抑郁、精神分裂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努力培育并细心呵护孩子的归属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再其次,提前做好缺席前的准备工作。我也是一个曾经缺席3年的母亲,为了攻读学位,我只身来到了北京,女儿和她父亲留守在家。当时女儿6岁半,刚读小学一年级。我的3年缺席是在慎重思考、周密规划的基础上提前作了充分准备的,也就是说,我在自己的学业和女儿的健康成长之间,进行了长期规划。所以,早在一年之前甚至更长时间里,我就一边准备功课、复习迎考,一边实施孩子的教养计划,比如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孩子如何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等。我还通过培养孩子的特长让她形成一种心理优势,从而尽量抵消母亲不在身边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一个6岁半的孩子能够凭借自己的声乐特长站在本班甚至隔壁班的讲台上充当小小音乐教师整整3年,直到转学离开,那种荣耀和幸福足以抵消母亲缺席所带来的阴影。后来有一天,我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信里夹寄了一元钱,女儿说:“妈妈,这是我攒的零花钱,给你交学费……”事实证明,由于准备工作做得较充分,再加上我在缺席情况下也时刻保持着情感在场,结果3年后,我既收获了学业也收获了女儿的健康成长,而后者是令我尤其感到欣慰的。

  谈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另一个隐患,就是父母“在场的缺席”。不少父母借口工作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使得孩子的成长长期游离在父母的监控之外,或父母疏于和孩子沟通,造成亲子隔膜甚至形同陌路,还有的家长不注意教养的方式方法,更有些父母费劲心力却怎么也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这些都是“在场的缺席”的表现,最终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48:5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沉重的学业压得满腹怨气了,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学间也很少有时间在一起活动,其实孩子这样的生命是有空白的……



那空白等着同伴填补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杨筱艳

  本来我的计划是中午要出一份课时针对性练习题的,可是最终,我却丢下了所有的事,一心一意地看这本名叫《腰门》的书。

  下午还有两节课,之后我还要上一节提优班的课。下班后,我会回家先陪儿子练琴,然后带着他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口头作业,之后再带他学一小时的奥数,读半小时的英语。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像一架老旧的风车,日复一日地转动,发出沉闷的吱嘎声。但是这一天,有什么东西不一样。

  有空课的时候,我居然没有坐着继续改作业,而是站在走廊上,向操场看。

  我任教的那个班的学生正在上体育课,我看到一个瘦高的身影,远离同伴,独自倚在操场边的栏杆上。然后,那个身影又蹲下来,在花坛的草窝里拨弄着,另一边在跑、在跳、在做游戏的同班同学好像与他无关似的。我很喜欢也很关注那个男孩,他成绩很好、聪明沉默并且面容俊美,可是总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什么时候看见他,他总是独自一人,有时咕咕哝哝地跟自己说话。上课从不发言,跟所有同学的关系都很淡薄,最爱做的事是扒着操场上的栏杆、踩着花坛的边沿,走平衡木似的,从这头走到那头。

  他的父亲是一个挺成功的文化商人,常年在外,母亲也很优秀,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刚接班那会儿,我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他,因为他上课的表现不大好,永远软塌塌地趴在桌面上,似听非听,目光回避老师的注视。我约他母亲谈过才知道,他有一种心理上的毛病,叫“阿斯伯格综合症”。这一串发音古怪的字眼,其实就是:与同龄人交往障碍症。

  我想起自己年幼的时候在外公外婆家长大,住在典型的南方小院落里。那儿有院子与堂屋,屋里有雕花的木格子和窗子,窗下有芭蕉,张着巨大的伞状的叶子,油绿油绿的。邻居有不少孩子,都是同一个学校的,大家常常在一起玩。女孩子跳皮筋、扔沙包、抓骨牌;男孩子斗鸡、打拐、滚铁环。我们还有学习小组,放了学就在一起做功课。

  我们那一组设在一个从上海转学来的男生家里,那男生有一头奇妙的卷发与白皙的皮肤,小洋人似的。我们还一起做迎新年班会的装饰品,用彩色的皱纹纸扎成花,串成一长串。寒假来了,我们一起跑到附近的玄武湖,看在冬天的寒气里显得雾气蒙蒙的湖面。湖边结了薄冰,我们紧跑几步,哧地在冰上滑出去,结果几乎每个人在隔天都拖起了鼻涕。临近毕业时,我们拉上窗帘在屋子里偷偷地排练节目,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所以,在看到《腰门》中描述的小沙吉与朋友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我才会那样动容,刹那间如时光倒流,记忆中近20年前的画面依然鲜活,信手拈来,温暖生动。那些日子,物质上要匮乏许多,就像沙吉得到一个灯盏窝就很高兴一样,我们得到一把刚爆好的爆米花或是猫耳朵就很高兴。虽然匮乏,但是我们有洁净的水可以饮用,有粗糙却新鲜的食物,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有同伴。

  沙吉的生活里有许多朋友:少年艰辛的水、爱唱歌的青榴、活泼的巧巧、英俊老成的哥、美丽的苇林、勇敢的铜锣、可爱的边边……正因为有了这些朋友,沙吉生命里由于少小远离父母而形成的缺失被填满了。

  在我的教学生涯里碰到过许多像沙吉一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和他们一起生活,他们或是跟着祖父母,或是跟着父母的朋友,甚至还有的被寄养在不相干的人家里。他们虽然吃穿不愁,可日子到底还是不完整的,如果他们同沙吉一样幸运,拥有纯真善良、个性迥异的同伴的话,生活就会丰富许多。他们也许会经历与沙吉所经历的内容不同但同样有趣的事情,在他们感到孤寂的时候,这些趣事会像一道明媚的阳光照亮他们的心房。很多很多年以后,当他们长大成人,从工作的压力中抬起头来,也会忆起这些童年时的朋友,他们微笑的脸在岁月的光影里浮动时,就像一切还是昨天那样。

  所有的孩子都是需要同伴的,即便是家庭温暖幸福,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也一样。父母不可能陪伴你一生,孩子如小鸟,翅膀硬了一定会飞远,广阔天地,无限的希望,可是同伴却能陪你走得很远很远。然而,我们的孩子已经被沉重的学业压得满腹怨气了,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学间也很少有时间在一起活动。旧日的嬉闹被电子游戏代替,在游戏里,孩子扮成各种各样的人物,穿戴着各式的装备,练习他们的脑力,运动他们的手指,可是却没有真实的目光的交流,没有亲热的拥抱。其实孩子这样的生命是有空白的,那空白在等着同伴的填补。

  星期天的上午,我继续读《腰门》,一年级的儿子抱着他的大小枕头蹭过来,在角落里堆出一个小窝。儿子告诉我,那是他的窝,就在妈妈的脚底下。我问他想不想下楼跟小朋友玩玩,他说不要,我就在窝里呆着。我推开书,拉他下楼,他扭得像只麻花,不愿意去。我说:“儿子,你去玩吧,不然你会得一种很严重的病,名字叫‘阿斯伯格综合症’”。儿子这个天真的小家伙,被这个古怪的名字镇住了,果然跑去找楼下的小哥哥了。

  我回到家,坐下来,继续读《腰门》。从书房的窗子望出去,可以看见儿子跟邻家小孩子在玩儿。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30日第6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9 08:56:22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亲子阅读,公益组织-三叶草故事家族 ( 粤ICP备15113216号 )

GMT+8, 2024-11-25 21:00 , Processed in 0.120916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